戰爭的規則很簡單,就是力量的碰撞,強者勝弱者敗。進入江南的金軍滅不掉南宋的原因也很簡單:打不過宋軍而已。

金兀朮大軍打過長江時,軍事力量上實質上已經弱於宋軍了。

先看宋朝形勢。

首先。南宋朝堂上為形勢所迫,不得不背水一戰,奮起抵抗。

北宋滅亡後,中原大地生靈塗炭。軍人、農民、讀書人、等社會各階層,為生存而大量棄家逃亡。很多人死在了路上,幸運的人則活著到了南方。他們對金國人的殘無人道和貪婪,是親眼所見。

因而,金國人打過江南時。很多人心中認定,對金國人只有強硬的做戰纔有一線生機;軟弱的求和只能助長金國人的囂張氣焰,換不來絲毫的和平。

尤其是,如果金國打下了江南,宋人將無路可退。汴梁城和中原沒了,可以逃往江南;江南沒了,還有地方可逃嗎?

所以,連一向反對戰爭的文官集團也達成了共識,對進攻江南的金軍只能一戰。他們此時不再壓制武將,反而積極支持武將。嶽飛、韓世忠等人就是此時被重用的。

其次。軍事上,宋軍的戰鬥力提升了不少。

金國侵宋之初,宋軍戰力低下。然而,經過了中原喪失、痛苦逃亡江南這個漫長的過程。

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很多人在此過程中,弱者或者死去,或者離開了軍隊。宋軍的素質無形之中被提高了。

並且,宋軍不象以往那樣對戰爭陌生,已經熟悉戰爭的殘酷了。宋軍不但不再害怕戰爭,反而對金軍充滿了仇恨,一心要報仇,一心想著收復故鄉的失地。

最後。宋軍的軍事戰機制發生了變化。

以前的宋軍,由於重文輕武的制度,武將實際上沒有指揮權。所以,宋軍指揮上常常出現錯誤。

現在,文官集團為了保命,不得不放權給武將。此時,經過長期和金國的戰爭,優秀的武將脫穎而出。因而,文官能夠把軍權放到優秀的武將手裡。

如此以來,南宋就上下一心一意的抗金,並且軍隊很有戰鬥力,也很有活力。宋軍通過長期的捱打觀察,對金軍的作戰方式已經有所瞭解,相應的採取了剋制性的打法。

此外,宋朝還有優良的水軍,這是金軍不具備的。

再看金軍。

金軍連戰連捷,挾勝勢而來,士氣高昂。但是金軍卻數犯兵家大忌:

一,南船北馬。金軍多是騎兵,善長在北方平原上作戰。到了江南多山多水的地方,金軍的騎兵優勢發揮不出來。

二,金軍此時還沒有訓練出水軍,倉促之間拉起來的水軍不是宋朝水軍的對手。

三,金軍常年生活於寒冷乾燥的北方,對江南高溫濕潤的氣候不適應。

四,後方不穩。金軍戰領的中原地區,並沒有完全消化。各處義軍蜂蛹而出,遍地開花。金軍進攻江南的力度,自然會大打折扣的。

所以,此時的金軍並沒有那麼強大,反而有些強弩之末。

戰場上,韓世忠把金軍困在黃天盪,若不是漢奸相助,金軍必然會全軍覆沒。

被朝廷寄予厚望放嶽飛,更是開掛了一般。嶽飛帶著自己親手打造的岳家軍,一路打到了汴梁。金軍派出了自己的王牌部隊鐵浮屠,都在野戰中被嶽飛從正面硬生生的擊破。

嶽飛訓練了數支精銳的部隊,其中的背嵬軍戰力最強。是類似於唐朝玄甲軍一類的精銳部隊,由其長子嶽雲帥領。每次與金軍精銳對決,嶽雲必持破甲錘,帥背嵬軍催堅拔銳,當先殺入,多次大破鐵浮屠柺子馬。

比如,穎昌之戰,背嵬軍800人正面摧毀金軍3萬騎兵,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陣斬兀朮的女婿,金軍主將兀朮和粘罕狼狽而逃。

金軍瀰漫著絕望的情緒,甚至產生了放棄中原退回遼東的想法。此時,又出了讀書人漢奸,對金人獻計說:

宋朝一向以文制武,如今嶽飛與韓世忠等人能夠獨自指揮一支軍隊,完全是宋朝迫不得已而為之。如今宋朝江南的危險已經解除,宋朝的軍事政策不久必有變故。

金軍覺得有道理,就堅持在中原與嶽飛對峙。

也許是嶽飛軍的強大,引起朝廷的忌憚;又或許是文官集團不願武將集團得勢。不久宋朝就派人與金議和罷兵,不但讓岳家軍退出中原,還找藉口殺了嶽飛。

由此可見,南宋的軍事實力強於金國。若朝廷繼續堅持對金軍作戰,不要說保住江南,就是收復中原失地都有可能。(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路。)


1125年遼國在金國和北宋的聯合夾擊下迅速滅亡,滅遼之戰使金國人看到了北宋的虛弱,宋朝的繁榮和富庶深深吸引了起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金太宗完顏吳乞買開始組織對宋作戰,1127年北宋東京汴梁被攻破,宋徽宗、宋欽宗及宗室大臣被俘,北宋滅亡,是為「靖康之變」。

北宋滅亡後,在外組織勤王的康王趙構在南京歸德府稱帝,組織軍隊繼續抵抗,金國為了一舉擊破宋軍,兵分三路南下攻打南宋,1129年10月、11月金兀朮長驅直入,攻陷壽春,後又攻陷廬州、和州,在馬家渡渡過長江,兵鋒直指監控、臨安,正在溫柔鄉裏的宋高宗倉惶出逃,乘船漂泊於溫州、台州海域,由於受此驚嚇,宋高宗喪失了生育能力。 金兀朮在臨安呆了一段時間,短時間不能消滅南宋軍隊,南方水網密佈,不適合大規模騎兵作戰,金人不習水戰,看到宋軍開始集結,害怕被宋軍包圍,開始北撤,結果在黃天盪被韓世忠軍隊包圍,大敗而歸。後來,紹興九年,也就是1139年,金兀朮升任都元帥後再次發起對南宋的進攻,兵分兩路,東起兩淮西至陝西,想一舉擊潰南宋,結果這次南宋抵抗非常強烈,岳家軍和劉琦的八字軍先後在郾城和穎昌擊敗金軍,金兀朮引以為傲的鐵浮屠和柺子馬等重裝騎兵,被嶽飛消滅殆盡,隨後嶽飛北伐,前鋒軍隊也到達了黃河以北,引起金人震動。 西路軍在陝西敗於吳麟之手,至此,金國開始認識的南宋也不是一個誰想捏就捏的軟柿子,雙方勢均力敵,誰都沒有能力消滅對方。雙方簽署《紹興合議》,罷兵休戰。

我是大飛哥,歡迎關注我!


兀朮打過長江的一戰主要是搜山檢海捉趙構一役,這時趙構登位不久,從行宮一路逃亡海上,飄零了好長一段時間,當時金國以騎兵為優,對宋朝水軍沒轍,直到兀朮退回被嶽飛、韓世忠堵截黃天盪,敗退北方。當然,單憑一役還不能說清楚兀朮為什麼不能滅亡南宋,整體國力而言,宋朝南方三大戰區正在形成,這就是西蜀、荊湖和兩淮,尤其西蜀吳玠吳麟兄弟吳家軍是力挫金軍的主力,加上領導者張浚後來也是四川出身的主戰派,雖然與趙構關係密切,能力並不算多好,但至少態度是主戰的。

中路荊湖毫無疑問是嶽飛,收復襄陽,北上進入河南郾城,甚至傳說的朱仙鎮大破金軍,這一戰爭議較大,但沒有人會懷疑嶽飛的實力。而兩淮地區主要就是韓世忠,所以南宋保全半壁江山是綽綽有餘,人力、物力都初步具備。那麼回看金軍滅宋第一階段是粘罕和斡離不的左右兩軍,以靖康大勝為分界點。二太子斡離不死於回軍途中,當時粘罕成了堪比皇帝的大統帥。接替斡離不的是老三訛裏朵,老四兀朮是領軍主力。

金軍以左為尊,左軍粘罕主將是以功臣為主,例如兀室、婁宿(捉遼帝耶律延禧的)、撒利喝等,右軍主將則是以宗室為主,撻懶、兀朮、拔裏速等。原本第二階段是攻川陝開始,就是遇到吳家軍在川陝邊界接連勝利、除了富平血戰,宋軍失誤受到損失。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都利用地形獲得阻擊勝利,基本打破金軍想佔據巴蜀上游對南方形成包圍之勢的美夢,南宋能夠立國百餘年,顯然是吳家軍牢牢佔據西蜀奠定的根基。然後兀朮等才改變策略希望從兩淮直接捉到趙構滅亡南宋,但中原勤王之師已經紛紛起來,這是一次僥倖的戰事,金軍的神話已經被吳家軍和岳家軍連連打破,加上黃天盪一役,兀朮僥倖逃回北方,金軍自靖康圍攻開封開始,前後近十年的主攻階段已經到尾聲。

隨著皇帝換成熙宗,粘罕的權勢被宗乾和宗磐聯手去掉,跟著老三訛裏朵病故,老四兀朮就位於中原行臺之地以掌握兵權形成比較獨立的勢力(這也就是元朝行省制的由來,行中書省的簡稱),基本是當年粘罕的翻版,但左右軍都在他手裡,最後兀朮回朝主政,就享受這種左右宋金朝局的姿態,樂於見到宋金雙方平衡了,也就是宋朝稱紹興議和而金朝稱皇統議和的由來,當然也是以嶽飛的死為代價。


首先就是無數大宋將士們的浴血奮戰了,正是他們以堅強的意志挫敗了金軍的囂張氣焰。而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便是蒙古也是集結了中國北部和蒙古本土的力量,再加上回回工匠和大量職業官僚的輔助下,才消滅了南宋,南宋也是被侵略的國家中最能抗的。

在金兀朮搜山檢海追趙構的進程中,金軍部隊一邊深入,而宋朝的愛國將領們也紛紛在其他陣線進行抵抗分散金人實力,而在黃天盪遭受到韓世忠的阻擊後,金兀朮更是意識到宋朝並不是此刻的金王朝能夠消滅的了的。而且戰爭也逐漸被有才能的將領演變成多條陣線上的拉鋸戰,這種長期戰爭是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金國所不願意承擔的。

此時,活命最重要,所以高宗對手下將領的兵權放任也較為寬鬆,逐漸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屯駐大軍的模式。後來趙構要收並屯駐大軍,解除名將兵權,穩固統治,偏安一隅,軍隊戰鬥力再次下降也不足為奇了。

在黃天盪之戰後,先後有吳玠在和尚原,仙人關的阻擊大捷,嶽飛收復襄陽六郡,韓世忠在揚州擊退金兵的勝利,一條鋼鐵防線也在形成。以楊沂中將中軍宿衛,江東劉光世右軍,淮東韓世忠後軍,湖北嶽飛左軍,湖南王燮前軍後歸張俊,劉光世所部降齊後,以川陝吳玠軍任行營右護軍,如此一來,金人自然壓力漸大。

其次就是金廷內部派系爭權的情況,像金朝這樣的政治暴發戶在內的諸多政權都有一個共點——第一任首領活得越長,帶領族羣取得的成就就越大,而從第二任開始,內部權力紛爭的矛盾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金太宗的威望遠遠比不上太祖,畢竟你一個留守後方搞政治的,如何能和太祖皇帝當年帶領女真民族南征北戰的英武雄才相比,女真人又是崇拜軍事英雄的民族。所以金太宗臨死前本來想任命嫡長子完顏宗磐的,但最後迫於粘罕等權貴的壓力,傳位給了太祖長孫完顏亶。

在1125年成立都元帥府後,西路軍的粘罕一系主要由非太祖世系的軍事將領構成,包括完顏希尹,完顏婁室等人,而東路軍的比如完顏宗宗望一系,主要由太祖的兄弟子嗣構成,比如完顏宗輔,金兀朮。這種權力矛盾無疑時刻也使得女真不同派系將領間的凝聚力失散了,曾經在金太祖麾下萬眾一心的女真勇士開始為了權力和利益而分化了。

第三就是女真人口相對太少了,一個占人口少數的統治階層想統治北中國龐大的漢人人口就需要耗費大量精力了,不然女真人幹嘛非得搞張宗昌,劉豫這樣的傀儡政權呢。所以女真人只能先停戰,多生孩子……


金軍剛滅北宋時,氣勢如虹,按理說,南宋初期根本無力抵禦,金軍甚至一度過江追著南宋皇室漫山遍野跑。但在江南,無法根除南宋的水軍優勢,就沒有讓其穩固紮根的資本,沒有讓人放心的補給線。金軍攻勢不可謂不犀利,但是面臨堅壁清野,和後路隨時可能被包抄的局面也實在談不算舒服。黃天盪事件,金軍幸運的得到內應得以全身而退並反敗為勝,但不敗不代表金軍不忌憚,相反,金軍不會相信第二次他們還能那麼幸運,所以慎之又慎明顯放緩了攻擊的態勢,轉為以經營快進快出的「彼消我長」的人口,財務,資源的掠奪式侵擾。並轉為進一步強軍,掃清北方殘餘抵抗實力的戰略目標。

在充分準備若干年後,金軍趁草黃馬肥,偽齊滿編,重甲具裝終於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後終於發動逐城逐州的大規模戰役,只是沒想到的是,南宋爭取到的這些時間裡成長非凡,今非昔比,史稱「南宋中興」,痛定思痛的南宋人竟已有和金軍一較高下的資本。


第一,生力軍不足。金國補充了大量的漢人,契丹人,這都是他們曾經的手下敗將,如果有一點戰鬥力,都不會投降女真。

第二,將領水平不行。完顏宗弼在陝西的戰績可見一斑,被吳階打的跟孫子似的。

第三,水土不服。自古北人南下,長江就是一道坎。曹操如是,柴榮如是,更別說完顏宗弼了。

第四,阿森納

第五,人心浮動。女真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為了學海深仇而奮起抗遼的女真了,哪個將領家中都有美女財寶,數不勝數,要留命回去享受吧。


最主要的一點是金對於南宋,沒有軍事優勢,更別提絕對的軍事優勢,真的論起綜合實力強弱,反而可以說南宋要強一點,戰爭中,要想消滅另外一個政權,只要對方拚死抵抗,如果沒有軍隊戰力的絕對優勢,是不可能短期達成的,除非是偷襲,出其不意直搗中樞,否則正面戰爭,就是一場消耗戰,是一場將領之間鬥智鬥勇的競爭,南宋的綜合國力強於金國,消耗起來,南宋勝算更大,南宋的將領謀略更勝於金的將領,偷襲的話,南宋一直在部署防禦,金國的騎兵機動性發揮不出優勢,所以也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南宋初年,堅持北伐,金被南宋滅國的可能性反而更大,騎兵一旦城鎮化,就不再可怕了,這也是南宋初年嶽武穆能輕鬆戰勝金國的一個原因。後期的明朝能輕易打敗蒙古,把他們趕出中原,但是到了蒙古草原後,蒙古騎兵退化成原始騎兵,朱元璋明朝就難以再佔到便宜了,也是這個道理。正面攻防和偷襲,這方面可以借鑒歷史,三國時,魏國對蜀國都已經有很大的綜合優勢,但是形成不了絕對的軍事戰力碾壓優勢,所以難以攻破正面防守的蜀國,最後靠偷渡陰平偷襲成都來達到戰略目的,金國這時候不再具備偷襲的條件。這裡說明一點,軍隊的軍隊戰力優勢,不單單只軍隊數量,還包括軍隊的戰鬥力,機動部署性能

編輯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金國的實力不足以消滅南宋。

這又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金國連續滅遼和北宋後,疆域擴展太快,管理能力跟不上,糧草、軍械物資難以支撐持續大戰的消耗;

二是,金國人口太少,難以支撐持續大戰。金國從成立起,就處於不斷的戰爭中,金國構成主體的女真人本就是少數民族,總人口也不到百萬人,經過多年大戰士兵消耗很大,軍隊整體戰鬥力開始下降。

三是,金人內部的派系鬥爭。1123年完顏阿骨打死後,金太宗對金國的控制力就逐步下降,在經過滅遼和滅宋的輝煌後,金國上層的政治派系開始逐漸分化,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雙方的政治鬥爭,讓金國的戰略也搖擺不定。尤其是金太宗死後,繼任的金熙宗受漢文化影響,對金國進行漢制改革,主和派取勝,遂有紹興議和。

第二,南宋將領抵抗意志強烈,且有實力支撐抗金戰爭。

首先南宋初期抵抗派佔據主流。無論是李綱和宗澤的抗金,還是後來嶽飛的北伐、韓世忠、張浚、吳玠等軍事將領的接續有效的抵抗戰爭,都讓金國感受到了南宋軍民的抵抗決心,這些優秀將領的存在,也領導軍隊多次取勝,鼓舞了抵抗運動。而且江淮百姓對抵抗金軍也非常踴躍,讓金國感到難以佔領。

其次,南宋有實力抵抗。儘管失去了大半領域,但南宋依舊佔據了中國南方的精華地帶,人口、糧食等物資都足以支撐南宋的抗金戰爭。

其三,宋高宗趙構的支持。在登基以後,趙構不斷受到金國軍隊的追殺,多次陷入險境,這就導致在南宋初期,趙構的抵抗意志尤為強烈,對作作戰將領充分放權,也有力支持了初期的抗金鬥爭。

第三,客觀原因也不利於金國持續的戰爭。

一是金國和遼和北宋的戰爭對中原和北方破壞嚴重,人口大量消失、農業生產停滯,金國佔領了大片國土,實際上並無完全消化吸收,只有破話,沒有建設,金國的國力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對支撐持續的戰爭也越來越喫力。

二是北方中原地區的和遼國的抵抗運動依舊存在,有效牽制了金國的南下。在金國滅遼和北宋後,兩國的抵抗運動並未完全消失,加上金國初期,制度不完善,只破壞,不建設,佔領區內民眾的抵抗情緒也很強烈,這都有效牽制和消耗了金國的實力。

三是南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對金國的作戰和生活都是極大的不利。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喜歡和適應寒冷氣候,在南方濕熱的氣候下,難以適應,容易染病,難以發揮全部作戰實力。此外,南方多水,金國以騎兵為主,在南方的水鄉難以發揮騎兵作戰 優勢。

綜上所述,金國在度過長江後,依舊難以消滅南宋還是自身實力不足造成的。從歷史上可以看到,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儘管軍事力量強大,可以打敗中原政權,但要想完全佔領或者統一全國必須具備幾個條件:1、有足夠的人口支撐;2、對佔領區的消化吸收;3、足夠的時間積累和準備;4、接受漢文化,即漢化後才能消弱抵抗,得到漢族士族的支持,比如金世宗完顏亮遷都、忽必烈遷都、滿清皇太極改名等等都在戰略上做好了漢化準備。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異族在中原建立了不少政權,但都偏居一隅,或者曇花一現,主要原因就是本民族人口太少,支撐不了全國性的戰略決戰,或者不接受漢文化,只破壞,不建設,遭到民族和士族的抵制,在短暫的輝煌後,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強弩之末,終不能穿魯帛!


首先當然先交代一下背景

在1127年,金軍南下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徽宗、欽宗二帝,以及大量宗室朝臣押解至燕京,隨後趙構在南京繼皇帝位,史稱南宋。

在這裡還是看看是北宋時怎麼滅亡?

北宋在軍事上奉行中央兵力強地方兵力弱的政策,造成了打仗時得從中央調兵。在對外上奉行求和妥協的政策,導致金國每一次蠶食,北宋君臣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求和。金國政治軍事均屬於上升期,同時軍事上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採用正面多路突擊,重點進攻,迂迴縱深包抄,深入腹地劫掠。

對於金兀朮沒有繼續南下滅宋,同南宋劃江而治的原因,個人在給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1.水土不服

金人長時間生活在極寒地區,適應了極寒天氣,到黃河流域時已經很難適應中原溫和乾燥環境,更不要說溫熱潮濕的江南地區。

2.地理位置

北方多為旱地便於騎馬奔襲,南方水網眾多,這時馬就成了累贅。何況還要水戰,那時金人並沒有準備水戰訓練,一道道水網形成天然的屏障,宋將死守長江天險,致使金人不敢輕易南下。

3.戰術戰略

女真南襲拿下開封,虜二帝,已是僥倖之舉。他們自己都沒想到能那麼快得手,從北方一直往南打,糧草補給是很大的問題,淪陷區不可能做到邊打邊徵,再不快點撤就會被抗金勢力抄後路了。

4.人口數量

女真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部落社會,可見生產力不高,人口數量自然就少。在1115年,完顏阿骨打與遼國決戰時只有2萬人馬。即使到1127年,人馬增長十倍,洗劫黃河流域之後,沒有那多人口來統治中原地區,只好扶植傀儡政權—偽齊。

5.南宋建立

南宋政權的迅速利用中原地大物博和人口眾多來聚攏各方抗金勢力,淪陷區人民都奮起抗爭,韓世忠的黃天盪一役,給金兵沉重打擊,極大消滅女真的有生力量,後續的滅宋已無可能。

6.金政權變化

金國原來的統領都相繼去世,發生政治動蕩,金國上層內部權力鬥爭致使在南下政策有所推緩,最後分裂為內部的不和。

7.南宋議和

金國已經統治中原地區了,開始向農耕文明轉變,沒有必要在北方地區受苦受寒了。南宋施行議和條件很豐厚,即納貢稱臣,又割地撤兵。同時金人常年徵戰也需要休養生息。在宋金共處的一百多年裡發生過很多次摩擦,各有勝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