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測登場,考生準備應試。大考,考試,學測,指考。(圖/記者林敬旻攝)

▲國文老師強調,學生思辨能力很重要。(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學測今(25日)登場,臺北市高中國文科教師團隊在第2考科國文後說明,今年學測試題非常穩健,且平易近人,將國文考科視為語文工具的傾向鮮明,命題設計很符合即將上路的108新課綱素養導向的精神,落實情境化,跟去年試題相比明顯簡單,很生活化,驚嚇指度低,只是素材不難,但選項判讀具邏輯性,考生不能亂猜,思辨能力非常重要。

教師團隊表示,這次試題生活情境明顯增加,題目設計接近日常生活經驗,如28至30題馬世芬的樂評跨越流行音樂與歌詞文學,此外,閱讀理解題也大量出現,42題中佔了23題,考題延伸到第5冊,這些都揭開了未來教學現場的新挑戰。今年也沒有應用文、現代詩、現代小說,及學生最怕的詩文填空、詩文重組。

▲▼臺北市國文教師團隊。(圖/記者許展溢攝)

▲臺北市國文教師團隊認為,今年試題生活化,但具邏輯性,答題要很小心。(圖/記者許展溢攝)

建國高中老師周杏芬指出,去年試題偏學術性,和這次相比雖然明顯簡單,生活化、素材不難,但具有邏輯性,尤其有多題跨領域題目,判讀上須特別注意, 答題要很謹慎,不能亂猜,只要文意的邏輯掌握好就會得高分。

▲▼學測國文試題。(圖/記者許展溢攝)

▲學測國文試題第4題以表格方式呈現。(圖/記者許展溢攝)

中正高中張清松老師認為,這次試題驚嚇指數度低,但選項選擇要很細心,如第4題表格式考法,學生可能在選的時候,會一直去對數字,但其實要看的是理解,題目不會讓你一看就錯或正確,突顯出「思辨能力」很重要,尤其在資訊大爆炸時代,每天收到這麼多訊息,要如何判讀正確與否、自己有無需要?是一項考驗。

▲▼臺北市國文教師團隊。(圖/記者許展溢攝)

▲國文教師認為,只要文意的邏輯掌握好就會得高分。(圖/記者許展溢攝)

張清松進一步說,今年試題文學性還是有,只是更深化到藝術評論,及平常聽的歌曲、看的電影和舞蹈等,可能大家都覺得好聽、好看,但不知道真正的美及意涵是什麼, 如果知道就會懂得去鑑賞,因此也要呼籲同學,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看到文字,聽到使用文字的都是是屬於國文範疇,要將敏感度拉寬廣而深,雖然很難,但還是要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