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有多少時刻,能用某部華語電影作為註腳?用某首主題曲作為旁白?
從楊力州《我們的那時此刻》,真的沒想過臺灣電影與香港電影自始至終是如此既競爭又彼此激勵的關係,收尾在五十年金馬華語影帝影后排排坐,而新加坡電影在他們面前拿下了當年度最佳影片,一切真是不言而喻...

楊力州很努力在龐大臺灣電影史,理出一個很獨特又和當前時代互相呼應的邏輯,自然也符合了片頭的slogan。不過我個人更感興趣的(可惜片中沒多加著墨),是片頭沒多久說到「金馬獎是為了國語片特別設立的獎項」,日後隨著威權逐漸鬆綁,首先搶下金馬灘頭的竟然不是這塊島上任何一個語言,而是香港粵語。後來出現了臺語、客語,勉強被算在華語範圍內,但臺裔美國導演楊雅慧Michelle Krusiec的英文片saving face呢?賽德克語的賽德克巴萊呢?日文的Kano呢?這其中其實可以看出更多不只是「華語電影」的面向。當然以語言分類電影是小事,只是看著片中女工沉迷愛情電影,多年後回想依然流下眼淚,想到我阿嬤也是如此愛看戲的人,也是常常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同情劇中電視上的可憐女主角,但從臺語片被拒絕在門外後,她再也沒機會用某部臺灣電影作為人生的註腳,用某首主題曲作為旁白(所以真是感激魏德聖!)。說臺語的阿嬤們終於有越來越多「入戲」的機會,但還有這麼多不識字、只會說母語的阿嬤,始終與這塊土地上的電影,毫無瓜葛。

感嘆末了還是要說,人生中許多時候都是以《美麗時光》作為註腳的,希望永遠擁有臭水溝裡也能看見熱帶海洋的眼睛。
maxresdefault (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