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引戰不是引戰!很多人都說周星馳什麼角色都可以演,都信手拈來。我不是說完全不相信吧,想看一看大家的想法,大家是如何認為人們所說的周星馳什麼角色都能演這句話。

我再說一遍我沒有引戰的想法,如果有人認為我是在引戰那你就認為吧,不要以為沒有人這麼想,如果只有幾個人這麼說我就不問問題了。


周星馳當然不是什麼角色都能演,他能演康熙嗎?他能演張作霖嗎?他能演毛主席嗎?他能演老酒館、大宅門嗎?他能演英雄本色的小馬哥嗎?他本就沒有一張嚴肅的五官和長相,他怎麼演這些嚴肅的角色?

很多人就像被豬油蒙了眼,很簡單的道理也看不透,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自己形象匹配的角色領域,在一個屬於自己的領域做到極致那就足夠了,齊白石的油畫也很一般啊,你能說他不行?「千面影帝」梁家輝演技牛β,能演出比周星馳更靈性的韋小寶?能演出比周星馳更讓人深刻的至尊寶、孫悟空?

周星馳的演技可以說非常細膩,細膩到用眼神來表現多種情緒的變化、一個嘴角的挑動,他的演技真的是非常非常優秀細膩。這一點在他很多電影裏的近景鏡頭都可以看到,在情緒起伏的時候,觀察下週星馳的面部表情,眼神在複雜情緒時的變化,這還不叫演技高超,什麼叫演技好?尹天仇、至尊寶、韋小寶、唐伯虎,這些角色大家都深刻印在心裡,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角色都是周星馳演出來的?而他本人根本不是這種外向愛說的人,他將自己和角色完全剝離,他對演戲的深入鑽研、理解和把控,完全不是我們能體會的。

很多人真的是沒有半點判斷力,就不會好好觀察思考思考嗎,只會人云亦云被帶節奏。

就像現在網上很多人說周杰倫江郎才盡,可以這樣說,周杰倫即使江郎才盡他的作品也比很多音樂人的作品優秀,難道非要周杰倫每一首歌都像《以父之名》那樣嗎?難道非要李白寫的每首詩都像《將進酒》《蜀道難》才能說李白是詩仙?難道非要杜甫寫的每首詩都像《春望》《登高》《春夜喜雨》纔是詩聖嗎?難道杜甫不擅長寫詞、曲就說他不是個偉大的文學家?難道周星馳不擅長演康熙就說他不是個偉大演員?有點起碼的辨別是與非的能力

現在網路上的人不知是鬧子不得勁還是咋了,普遍沒有丁點思考力、判斷力,很簡單的事看不透,在網上噴來噴去,一羣人像牆頭草一樣被帶節奏


我覺得周星馳應該是什麼角色都能演。但是觀眾看到他演非搞笑型角色。會本能地拒絕。

周星馳有一次上魯豫有約。魯豫看到他就開始笑。周星馳其實有點生氣。問魯豫,那麼搞笑嗎??真的嗎??

其實周星馳自己認為自己一直在演悲劇。他飾演的人物都是各種倒黴。幾乎沒有什麼好結局。但是觀眾就是笑。。

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宋丹丹老師。本來是北京人藝的資深話劇演員。就因為演了幾個小品。變成中國第一女笑星。演出嚴肅話劇,一上場,觀眾就看著她笑。宋丹丹老師為此非常傷心,才決定再也不演小品了。。


不可能的,沒有演員可以做到什麼角色都能勝任,首先你要知道人的外部條件是硬體,演技是軟體。黃渤演技好吧?可是你讓他去演美男子那不讓人笑嗎?沒有嘲諷渤哥的意思,演員不是什麼角色都能演的。你讓潘長江演姚明,讓孫紅雷演一個正太,那真不合適。會讓觀眾不適,覺得違和,而且也沒法體現演技,汽車再快他也飛不起來啊。

在我看來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表演風格,你看電影電視劇,看見同一個演員,就算他飾演的角色身份不一樣,他的風格也不會變。一招鮮喫遍天的感覺。

周星馳先生的風格最開始也不是無釐頭,跑龍套的時候,早先的男配角,都不是無釐頭風格,甚至和喜劇不沾邊。他的風格是在演繹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而且也不是單純的無釐頭,是周氏無釐頭,他加入了自己的元素。你會覺得他都是演的小人物成長逆襲,成為英雄順便撩個妹的故事,但是仔細看每個小人物又不一樣,有自己的靈魂但是風格逃不了周氏無釐頭。注意:這和演什麼都想自己是有去別的,前者是一種表演方式,後者是不會表演!

會覺得蘇乞兒,唐伯虎,凌凌漆,零零發,至尊寶,所有這些角色都應該是他演的那樣,可是仔細琢磨又發現他們都太像周星馳了,這就是風格的影響。後面不管誰演,都是他們自己的唐伯虎,自己的蘇乞兒。都能演的像那麼回事,可是風格就是他們自己的風格,他們也演不出拿毛筆刷烤雞翅的唐伯虎,周星馳也不會只演痛徹心扉的嚴肅的愛情,他總會加東西進去,加入無釐頭喜劇效果讓悲劇更悲,這絕對比單純的演情愛要來的深刻。寫的有點亂了。

總之,各個領域的大師不是在那個領域什麼都會,而是在那個領域有一方面別人不能及,自己爐火純青。畫畫的,畢加索的抽象畫,齊白石的水墨蝦。你讓他們畫素描,可能比不上一個三年美術生,可是找20年美術生就算照著他們的畫模仿能有他們的神韻?他們畫裏有靈魂的,他們自己賦予的靈魂。好的演員也是,好演員不是什麼都能演,而是能演出自己賦予角色的靈魂。


應該不是。

周星馳演什麼都是無釐頭風格。

其實很多人都不明白一點,就是能夠做到「演什麼都是他自己」也是一種能力。

這背後其實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衝突和鬥爭。

集體主義講究人人為集體,抹殺個體的個性是最常規操作。

而個人主義講究突出個人,講究標新立異。

我記得以前大陸有個罵人的話,就叫做「另類」、「標新立異」。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和別人不一樣,這就是你「做錯事了」,你「違法犯罪了」。

甚至大報紙也是這樣直接批評人,就是你僅僅只是「標新立異」就已經是一種錯誤了。

在集體主義盛行的時代,個人主義的苗頭都是過錯。

集體主義中,你要和大家一致。

集體主義中,你要「一類」,不能「另類」。

集體主義中,你要「趨同」,不能「標新立異」。

集體主義中,你要「演什麼像什麼」,不能「演什麼都是你自己」。因為「你自己」沒有意義,你服從整體的演出纔有意義。

舉個典型例子,「千面如來」劉洵,演技很強,《九品芝麻官》的死太監和《黃飛鴻:獅王爭霸》的黃麒英都是他演的。

我之前看到一個文章說這件事,於是找了劇照對比,還是不敢相信,真的差異太大了。

演技厲害,但是,那又怎樣?

觀眾能記住他嗎?

別和我說他演配角,觀眾記不住也正常。

現實是吳孟達也演配角,怎麼就做到人人記住?

說白了,劉洵沒有那種「我要演什麼都是我自己、我要讓觀眾記住我這個人!記住我劉洵!我自己就是一個金字招牌!」的思維。

而吳孟達有。

或者說,整個香港娛樂圈都是這個思維方式。

他們會故意去找符合自己形象的電影電視劇拍,力求「任何電影都是一個角色」,「同一個角色穿越在不同的時空」一樣的感覺。

這就是「個人主義」的玩法。

其實吳孟達和劉洵兩者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演技都很強。但是後者在思維上就沒有那種傾向性。

當然,往深裏說還有其他高級玩法,比如故意拍出一些反差極大的角色。這是另一回事。

大陸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就越來越講究個人主義。

尤其是娛樂圈,包括電視上和網路上的網紅,周星馳和孫笑川都一個樣,就是要努力做到「我光是聽到你的一句話,我就能夠想到你這個人」。

「你吼那麼大聲幹什麼?!」

一定要標新立異。

一定要有個人風格。

絕對不能「演什麼像什麼」。

一定要「演什麼都像他自己」。

演警察,《逃學威龍》,周星馳風格。

演律師,《算死草》,周星馳風格。

演格鬥家,演工地民工,演小混混,都要給觀眾一種強烈的「這就是周星馳」的味道。

要讓觀眾牢牢地記住周星馳。

要讓觀眾以後僅僅因為宣傳海報上寫著「周星馳」三個字,就會買票去看。

這種東西,放在現在叫什麼?

「票房號召力」。

——

我上面的評論沒有太大的傾向性。如果你認為我在批評哪個,說明你是認同他的思維。

在集體主義面前,個人主義就是錯的。

在個人主義面前,集體主義就是錯的。

這是兩種思維方式。

為什麼會有這兩種差異?我認為根本原因是「資源不足」和「資源豐富」。

集體主義盛行,一般出自資源不足,領導讓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你沒有選擇。一年才拍幾部片子?還挑?你有那個資源去挑嗎?沒有。

而個人主義一般出自資源豐富的地方,一年幾百部片子,你可以挑。當然,這也和個人權力夠不夠有關。有些演員,就算資源豐富也挑不到。這是另一回事。

——

另外,前幾天有個提問,也是差不多。

對比張衛健和六小齡童。

把六小齡童捧得多高多高。把張衛健踩得多低多低。

怎麼說呢,一方面是無法理解張衛健能夠做到「演什麼都是他自己」這點有多麼地強大。他僅僅是靠著海報上一個他的頭像,就可以吸引無數的觀眾。

二是過分地誇大了所謂的「文化」的重要性。

就像我前幾天看到的那個提問,問中國漫畫格局那麼大,為什麼幹不過日本漫畫那樣搞笑。

你這個「格局」,其實意義不是很大。

所謂的什麼「文化」、「藝術」,其實也沒有那麼重要。


其實我是個演員。

那些只是世俗人對我的看法,你該也不會不瞭解我吧。

濟顛有濟顛的瘋樣

九品芝麻官有他的正義感

鹿鼎記演出了作者都承認最像的韋小寶

賭系列演出了他專有的賭神模樣

逃學威龍演出了一個為了生活甘心去做不喜歡做的事的平凡警察

喜劇之王演出了一個努力奮鬥的少年

功夫演出了一個改邪歸正的青年

少林足球演出了每個都有夢想一步步實現的平凡人

長江7號演出了大部分爸爸的現狀

他只是想把自己拍出來的東西留下一種精神傳遞給大夥,看完一本電影要有一種感受。你看完是不是也覺得除了嘻嘻哈哈還有更多讓你留念的東西,並且再去看第二遍第三遍。這樣的一個演員,夠了。他真的演什麼像什麼或者說演的都是我想看到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