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首次東徵日本,蒙古兵打敗日本武士,為何大帥主動要求退兵?

忽必烈首次東徵日本,是在忽必烈至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74年。由元鳳州經略史「忻都」和高麗總管「洪茶丘」,率一萬五千兵,備大小船九百餘艘七月東徵日本,冬十月進的日本國,雖然開戰打敗了日本武士,但官軍不整,箭支用盡,補給跟不上,搶掠了一番就無功而返了。

到至元十八年(1281),忽必烈遣將「阿剌罕」率十萬大軍東徵日本,阿剌罕病,由「阿塔海」統領全軍,六月入海,八月在海上遇上颶風,全軍覆沒,當然也有倖存者游到日本島,都被日本人殺的殺,抓的抓,最終元軍十萬之眾,除颶風擇船逃回的元軍首領外,從島國僅逃回三人。

至元二十年,忽必烈又命阿塔海東徵日本,被

淮西宣慰使「昂吉兒」上言,人民不勝勞苦,提出不要出兵的請求。


都知道忽必烈分別在1274年和1281年,組織幾百艘戰艦和幾萬人攻打了兩次日本,但兩次攻打可以說都以失敗而告終了。其實表面看主要因為遇到颱風,導致軍隊糧草補跟不上,打起仗來也不能持久,沒辦法,打仗嘛打的就是後勤,所以就不得不撤退回來。

當然除了天氣原因還有其他原因,就是忽必烈在對待被征服的國家時,除了一些政策導致漢人不滿,也使得他們蒙古內部出現了一些反對聲音,甚至對忽必烈的王位造成了一定威脅,長途遠徵時,後院可能起火,當然不利於全心全意投入作戰了。另外就是,沒有攻打日本之前,日本其實是很怕蒙古的,畢竟老虎不喫人,威名已在外了嘛。但是當忽必烈第一次主動攻打日本失敗後,讓日本人產生了一種莫名自信的心理,原來強大的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也就這個樣子嘛,沒啥了不起啊,這不幾下也打跑了嘛,看來日本完全有能力戰勝蒙古嘛。有了這個心理後,等第二次蒙古大軍登島後,日本的戰力就更強,軍心更穩了,完全可以拚命的戰鬥,本來就長途跋涉的蒙古大軍還沒來得及休整,就和日軍投入作戰了,這下蒙古大軍一看抵不住了,再加上補給確實太困難,就趕緊匆忙撤退,再也不來打日本了。


首次攻打日本把對馬島及附近島嶼屠殺,也確實登陸日本島了,但是日本迅速反應組成了防軍並且掌握了元軍的弱點,就是不擅長正面作戰,尤其是正面近身戰,而日本最擅長面對面硬剛,同時騷擾元軍後方及糧草,作戰時期元軍統帥受傷,晚上修整時候正好來了一場大風更是雪上加霜,然後就撤軍了


副將劉中箭,是個人也知道退兵吧(′??_??)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