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這句:「故意去感動一個人是不尊重他的表現」

使我一下子想到了兩年前寫過的這篇文章。

不隨便讓別人感動或傷心,也是一種道德

作者:世相君

過去這一兩年里,

我幾乎把「最動人的美不做暴烈的醉人的進攻」這句話當成自己的人生指南了。

沒記錯的話這句話是尼采說的。短短的句子里有幾層豐富的意思,包括對動人和醉人的區隔,對暴烈進攻的輕度反對,對美的含混解釋。

這和當下時代是完全相反的。

你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教程,無論是廣告業、媒體業還是商業,無論是發刊詞、銷售文案、對投資人進行的宣講還是眾籌文案,那些教程都是在教你如何「暴烈而醉人的進攻」。

也就是說,告訴你如何富有技巧地抓住別人的情緒,無論是沉醉的情緒還是恐懼的情緒,讓他們興奮、快樂、依賴,然後需要你。

你可以利用最熱鬧的事件激發的短暫衝動,你可以忽略一些事實讓人們看到光明的前景。「製造夢想、銷售夢想」,這是多麼流行和被推崇的價值觀啊。在他人需要你的基礎上,你可以做成幾乎所有事。

但要信奉與此相反的道理,意味著你要讓別人隨時明白,你提供的是淡淡的情緒,你希望別人保持對你的距離,甚至請別人警惕你可能會讓他們陶醉的那些行為。

除了作為一個「作者」,似乎你很難做成別的事。事實上最近連做這樣的作者也越來越難了,太多人比你更吸引人,你還怎麼混呢?暢銷書排行榜上充滿了榮耀和恐懼,你還怎麼平靜呢?

不希望自己醉人和暴烈,這是反時代的。

而且事實上,暴烈而醉人的進攻是一種不易獲得的技巧,而且它被需要。它可不是針對那些水平不高的人才有用,你會發現,通常越是那些成功的人越容易被此吸引。這說明醉人能力和成功的聯繫密不可分。

因為暴烈而醉人的進攻,是擺脫平庸的方式中相對簡單的一種。說實話,雖然要醉人很難,但更難的是不暴烈不醉人的吸引力,是打「升級」時將底牌亮在桌面上之後還能贏牌。

坦白說,仍然是後一種東西更能持久的吸引人,而不需要快速更迭(像每年要換幾次的廣告文案一樣)。

但後一種東西很少看到,我都舉不出幾個大眾文化里的例子。——如果只能在平庸和醉人、暴烈之間選一種,我還是建議你選後一種。

而看上我去想選一條特別難的路。這經常讓我懷疑自己。幾天前,專欄作家韓松落寫了一段話,讓我猛然一驚,甚至感激得不行。他寫道:

漸漸明白鄧麗君的歌好在哪裡,她的歌沒有怨氣,即便唱的是「證明你一切都是在騙我」。她不給聽歌人的情緒染色,不讓憂鬱的更憂鬱,絕望的更絕望。給別人的情緒染色,是贏得喜愛的快捷方式,在情緒的深淵邊推人一把,準保讓人一輩子記得你。但她下不了手。到了一定年紀,終於覺得,這是一種道德。

這段話對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我感覺自己終於意識到了這種「不暴烈不醉人」的動人方式。

而且它一旦干成,說不定會比那些技巧豐富的醉人者做的事更好。


帶著感動別人的目的去感動別人當然是件不道德的事情。這個在道理上一點錯也沒有。

但是我想說:微信可以這麼說也能這麼做 是因為它有資本。

在網上查了下資料,看到了幾個數字:微信的日登錄用戶是5.7億,月活躍用戶突破9億。整體用戶數已經超過了10億。在一個13億人的國家擁有了10億用戶。你想想是什麼概念?微信剛剛開放了小程序系統,日活躍用戶就達到了1.7億。以上線58萬小程序

在目前移動互聯網群雄爭霸的年代,在這個流量和用戶稀缺的年代。全中國最不缺用戶和流量的就是微信和騰訊了。

微信目前牢牢掌握這熟人圈的社交端入口。擁有無人可比的用戶數量,日活躍度和用戶黏性。因此張小龍說一句:選擇不做過多的活動去感動用戶而帶來流量。 我對此並沒有特別感冒。

但如果張小龍是一個初創互聯網公司的CEO,敢說這樣的話。我就要對他高看一眼了。在這個大家都在拚命燒錢搶流量的年代,你卻在表達自己的情懷和道德。

和以前富人才能有文雅的道理一樣,在這個年代只有富流量的公司才能真正的把道德提升到這個層面。而初創互聯網公司和那些苦苦為流量掙扎中小公司,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就可以了。


CEO來信君覺得張小龍這句話可以從以下幾個緯度來理解:

從人性角度,平台運營方利用貪嗔痴,七情六慾等人性弱點去感動(或者叫引誘)用戶,在張小龍看來,是不道德的,是情感的泛濫,是廉價的感動。

從動機的角度,這種隨便的感動,是運營者背後動機不純的利用,沒有給用戶充分的尊重,依然伴隨著傳統互聯網時代的渠道思維或者流量思維。(我想應該沒有一個平台方可以否認自己所做的年終總結目的就是為了讓用戶去曬,去引爆朋友圈吧?!)

從最終結果來看,這種感動,最終引發的結果是大量用戶去曬朋友圈,或者去其他社交平台上秀一秀。但這種結果並沒有考慮到社交平台上其他用戶的可接受能力。(張小龍內心有一種人人平等,每個個體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思維)

從數據純度方面:當然張小龍更看重的是其他平台的年終總結在朋友圈刷屏,這樣造成的用戶流失是一個問題(畢竟公眾號這兩年也呈下降趨勢),更大的問題是影響了朋友圈的演算法,影響微信對每個人的定義,進而影響朋友圈廣告的準確度,影響微信社交數據對騰訊金融方面的數據純度,(這個影響比較深遠的)。

從微信禁止誘導轉發這一個模糊的、邊界並不太清晰的標準,而微信卻又一直堅持執行的情況來看,張小龍是在盡量營造微信的「森林般」的生態,釋放「人性自然,不受干擾」的一面,也只有這樣,微信的社交生態,才能長久的保持下去。

從張小龍1月15日說小程序的話中也能理解這一點,他說最怕小程序變成風口,結果來一幫人「強擼」一遍,最終流量耗盡,它就死了。反而現在小程序不溫不火,正符合自己的預期。(當然這裡面肯定有自吹的成分,畢竟張小龍對小程序期望很高,但如今影響力一般,張小龍最近在推介力度上也明顯加強了,並非像他自己說的那麼從容)。

以上就是CEO來信君對張小龍那句「隨便感動人是不道德的」的最終理解。

張小龍保持了一個產品人應有的剋制,從心不從眾的決心,這一點值得尊重。但由此引發的最近兩年微信產品生態的更新速度變慢,也應該是張小龍需要注意的。


這就是典型的人生哲學代入產品哲學了。

如果看了張小龍的演講原文的話,就知道這句話是在「關於產品的幾點思考」這部分出現的,在這部分張小龍提到,在產品之外,微信最本質的一個東西,就是尊重用戶和個人。

他認為微信尊重用戶和個人,體現在微信和用戶之間是一種很平等的關係,是一種朋友之間的相處模式,而不是刻意去討好用戶。舉例來說,和用戶對話時,用「你」取代「您」,「您」這樣的稱呼對用戶過於尊敬,「因為我們一旦對用戶過於尊敬,那說明我們可能懷有目的,可能需要騙一點什麼東西過來。」

有時候我們碰到一些健身教練或者房屋中介,先是非常熱情地跟你打招呼,然後笑容滿面地給你介紹健身課程或者周邊樓盤,哪怕你本來沒什麼興趣,想轉身走掉,他們也毫不氣餒,繼續跟著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是你實在不為所動,那也不要緊,要不留個電話?搞得我們自己都不太好意思了,那就留吧。

其實想想,為什麼反而是我們不好意思呢?因為我們是他們的潛在客戶,他們把自己的姿態放得比我們要低,他們在刻意討好我們,希望以此來感動我們,讓我們為他們的產品買單。

我想,這可能就是微信在刻意避免的東西,因為這不是朋友之間平等的相處模式,朋友之間是不存在刻意討好或是煽情的。用一些營銷手段,去刻意討好和感動用戶,這個目的性太強了,好像潛台詞是,你看,我多麼了解你,我們之間相處得這麼和諧,你就留下來吧。

就我自己來說,其實我是不太在意那些「年度回顧」、「年度總結」的,因為我是否要下載一個APP,是否要繼續使用它,不會因為它和我之間的回憶而改變,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它能否提供我需要的服務,用起來方不方便。

所以,回到張小龍的那句話,其實他表達的意思是微信是一個產品,對用戶而言就是一個工具,專註產品本身才是最重要,這才是對用戶的尊重。


我個人覺得,張小龍與其它產品經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從哲學範圍去思考一個問題或一種現象。

我們在深思張小龍的「隨便感動別人是不道德的」這句話之前,先要深究何為道德,何為感動?

道德,說到底它只是一個群體社會下維護一個集體利益的公共理性,其本質與法律、宗教、保險等沒有區別。可以說這是帶有一種感情色彩和功利意識的思維:一切有利於種群發展的行為,對該種群來說就是道德的、正確的行為;一切不利於該種群發展的行為,自然就成為不道德和錯誤的行為。其存在的前提條件是以本種群的利益為先。而人生來就是一種動物,具有最基本的獸性和自私,其次才是社會性動物。如果單純從動物屬性來說,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的衡量之分;而從社會性因素探討,則必須以群體利益為先,是不得已情況下的一種「道德」約束。

再說感動——感動是一種情緒,會影響一個人對某件事的客觀判斷。

所以,當你以一種有意識的情緒去影響某一個人的客觀判斷時,你已經偏離了中立的地位,你已經從某一方面開始迎合某一個群體,以那個群體的集體利益為目標開始傾斜天平,由此可能影響到更多的不同於那個群體的其它群體利益。

微信作為目前國內用戶規模及影響力最大的社交平台,客觀、中立、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才是最能體現所有群體平衡利益的關鍵(微信要做的是一個用戶的獸性層面,而不是一個用戶的社會性層面)。如果為了某一個流量而去刻意做某一些活動而達到「感動」用戶,最終自然很容易帶來流量變現,但這本身是以手段帶動對方的情緒變化,從而影響到對方的可能的客觀判斷,這與「尊重」真的沒有關係,更可以說是一種極不道德的行為,

而這,也正是張小龍從哲學思維上對微信這款產品的思考。


看到這句話,我首先想到的是鎚子科技老羅,一個講情懷賣手機的科技宅。

偶爾看到老羅微博上說,我賣手機,實際上是販賣一種情懷。老羅的成功是他用情懷感動了鎚子的用戶,取得用戶的信任,成功樹立起了鎚子這個品牌。這種感動是道德的嗎?毫無疑問是的!

但是隨便感動別人就是不道德的!這裡有了隨便二字,隨時隨地,隨隨便便的隨地大小便,去感動別人這是道德綁架!這是欺騙!品牌價值不行,別人不認可,通過講故事洗腦群眾,感動觀眾,這就是不道德的!比如那個靠講PPT發家的逃到國外的那位!就不道德!

看過某個票房撲街的電影發布會,發布會上,導演攜一眾主演說自己拍這個片有多不容易,吃了多少苦,經歷了很多難,甚至流著眼淚哭訴,給人感覺很假,是在博取觀眾的同情,用眼淚去欺騙觀眾,因為這是個十足的爛片,這種虛偽的感動讓人鄙視,我覺得這種感動就是不道德的!是虛偽的欺騙!

我覺得吧!這句話既然是互聯網大佬在講互聯網產品時講出來的,就從互聯網品牌來理解,品牌價值取決於自身產品的價值輸出給用戶夠不夠多,而不是靠講故事去隨便隨便感動別人,欺騙用戶讓用戶來買單。

當然好的故事可以為好的品牌錦上添花!但是前提是產品價值高!本末倒置就是不道德的道德綁架!


我現在把目前所有朋友的回答都看了一遍,我想說,為什麼你們都不靜下心來把張小龍的演講全文好好看看呢?

張小龍這句話,分明就是暗喻,支付寶年度賬單。你們回想一下,最近,甚至2017年,哪家公司打過情懷牌,感動別人了?那麼,我先把張小龍說這句話的那一段摘錄一下。

以下是張小龍演講摘錄:

我們不允許第三方做任何誘導用戶的行為,甚至包括我們不想做太多活動去感動你,然後帶來一些流量。舉個例子,年底了,可能每個產品都會把自己換一個節日的LOGO,並且幫助你回顧過去一年的生活來感動你,但我們並不想做太多這樣的事情,我覺得故意去感動一個人也是挺不尊重他的表現。

整體來說,我覺得我們在產品裡面要保持高度的專業度,同時我們希望真正能夠把用戶當成朋友來看待,而不是把他當做一個聽從我們驅使的群體,這樣都是不尊重它的表現。

所以,誘導用戶,做活動,回顧過去一年生活,驅使用戶接受感動,這種種跡象,雖然張小龍一個字沒提支付寶,但是句句給支付寶扎心了。

故意感動別人是不道德的,那麼,不做活動,不給吃瓜群眾撒幣,不打情懷牌的微信,是不是跟張小龍說的那麼道德呢?

並不是這樣。跳出目前的互聯網市場,道德制高點的登頂,我從來不認為是某個人說出來的,而是某個人,某個集體做出來的,大眾認可出來的。

不管是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目前的互聯網巨頭們,體量已經相當龐大,我認為的道德,應該是在保護環境,扶貧,改善民生等等領域,讓人民大眾得到真正的實惠的公司,才是值得人們尊重的,而不是一個跳一跳,一個王者榮耀遊戲,一個不做營銷的微信,就能取得的。


根據我個人粗暴的理解。

所謂故意感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別人的一種刻意控制或刺激。但並不是說控制,完全是有害的。

微信公號對咪蒙等大v封號一個月,就是一種控制。因為這些公眾號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一些打擦邊球甚至出格的言行,來博取用戶和流量。

這的確是一種故意感動。

但人在生理上,其實是不適合總被感動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村上春樹能夠堅持常年跑步,因為他已經適應了,所以一般不會氣喘吁吁。

如果一個士兵失去了一條腿,可能在未來的三個月會極度痛苦,但過了很久,他又會適應。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這類身體有殘疾的人。

人體具有極大的耐受性和適應性,來抵消長期同類強刺激的影響。

在此,我們可以把故意感動,看成是感情上對人的一種刺激,而把這些傷殘或者是常年堅持鍛煉,是肉體上對於強刺激的一種適應。

由於人體無論是從肉體上還是精神上,對相同的刺激都會出現漸漸適應的趨勢,所以通過故意感動的方式來贏得用戶,就像從小給孩子吃重口味的食品。

這會導致孩子們對重口味的產品習以為常,而對真正天然的食品,感覺不到鮮味。

故意感動客戶,就像是這樣一種行為。它通過短期動用各種行為和資源,進行強力傳播,取得巨大的用戶數量和流量。從而強行改變用戶的耐受性和審美。

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在全力破壞本來自然發展的市場。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微信的封號行動和頭條的個性化推送機制,將會是對這種故意感動的某種反擊和沖淡。


「感動別人而獲得流量」這句話的層面來說,更像是在講仁義道德,實際上,感覺更像是將產品理念包裝成的道德外皮。

蛻掉道德外皮談這句話,感覺是更體現了微信產品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即不對用戶形成過多的打擾,體驗上,廣告上都是。這也是微信幾年如一日般的界面外觀,操作體驗,不管怎麼迭代,都很少改變的一個體現。

至於張小龍為什麼這麼講,為什麼要將一個思想包上一層道德外皮,這其實沒太多稀奇,很多大公司都喜歡給自己的理念披上道德外衣,使得自己的價值觀聽起來更加的富有正義,也可以揮動道德的大棒去抨擊不符合自己觀念的人or公司,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從來都是作為一個人很爽的事情,沒有人不喜歡好為人師。

再從這句話本身講,也從信息流的機制上講,一個積極的平台,個性化推薦本身就是在迎合著用戶的口味,如果用戶喜歡看感動人心的故事,那麼給他推送他願意看的感動的故事,如果哪一天他不喜歡看了,點擊dislike即可,平台推送用戶喜歡看的信息以獲得流量,用戶看見自己喜歡看的信息消磨時間,本身就是個雙贏的事情,沒必要從道德層面上去批評。難不成,我喜歡打打遊戲,騰訊通過遊戲感動我,就是不道德的了?很滑稽。很多時候,從道德上去批評而不是從產品上去打敗去贏得用戶,只能說明是有些大公司病了……。


這句話的重點在「故意」。

無意中的感動別人,永遠都是一些發自內心的行為,且最重要的是沒有功利心,沒有目的性,很純粹的行為使然。

這樣的感動本身就足夠讓人尊敬,所以是我們一直以來提倡的道德之一。

而故意去感動別人,便是存著這樣那樣的目的,有著這樣那樣的企圖,換而言之,它是利用我們的感動去達到它們的目的。

這顯然很不道德。

舉個例子,支付寶新年賬單。

談不上感動,但卻是讓我們動了「感情」,因而才會出現鋪天蓋地的轉發和討論,但它們並不是單純的只是想彙集一下信息讓我們自己知曉即可,而是做成精美的分享,用最後一個頁面讓你感慨,然後自發地分享出去。

它在這個過程里就做了一件小事,默認勾選了自家產品的服務協議,收集你的個人信息。

還是那句老話說得好,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再舉個例子,網易雲音樂。

新年伊始,網易雲音樂也出了一個聽歌的一年總結,相比支付寶,這種做內容(音樂也是內容之一)的更容易戳中人心柔軟處。列出什麼時候聽哪些歌比較多,列出常聽的,或者在哪天聽哪首歌到深夜。

然後激發你感慨,回憶,然後心生感動,然後分享出去,有些有故事的人可能就會傷感一些。但其實,我們的情感是被這樣的方式給故意激發的。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無所謂,又不花錢,也沒有多傷感啊,但它確實達成了它的商業目的——傳播、推廣以及植入。它是讓你在情感上認同它。

隨著網路的普及和對生活的深入改造,情感可以說是我們最後一塊自留地,然而依然逃不掉商業的「套路」。

所以聽張小龍說起這個,心中十分認同。

願微信一直堅守初心,越走越遠。

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