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中國最新癌症數據。它匯總了全國339家癌症登記點的數據,共覆蓋2.8億人羣。本次公佈的數據是中國2014年的發病和死亡數據(已經是最新版)。在中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而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發病率佔第3位。

在討論癌症時,我們通常是討論「普通人」應該如何做結直腸癌(CRC)篩查。然而,在所有新患CRC人羣裏,有約3%--4%人是由於「遺傳性癌症易感綜合徵」而得。他們往往相對更年輕,治療也更為困難。所以,他們不是CRC的一般風險人羣。而屬於遺傳性的相對高危人羣。

一般結直腸癌的發生髮展過程,但遺傳性的並不如此

基於此,結直腸癌(CRC)風險評估應分為兩個步驟:

1,評估是否有遺傳性的癌症易感綜合徵;即常規評估Lynch、FAP、PJS和JPS。2,排除了有遺傳性的癌症易感綜合徵後,歸入一般風險人羣。

來自基因的特別風險註定應特別處理

一,哪些徵象提示遺傳性的癌症易感綜合徵?

首先詢問:

  • 所有血親中是否有人患有結直腸癌或癌前息肉?
  • 是否有其他癌症?

如果有:

  • 有多少?他們是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還是二級親屬(祖父母、外祖父母、表親、侄女或侄子)?
  • 他們被診斷出癌症或息肉時的年齡?

癌症的家族史很重要

1,Lynch綜合徵的識別

Lynch綜合徵是最常見的遺傳性CRC易感性綜合徵,約佔新診斷CRC病例的3%、子宮內膜癌的2%。Lynch綜合徵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疾病,其女性患者發生結直腸癌的風險為52%,男性患者為69%。女性患者發生泌尿生殖器癌症,尤其是子宮內膜癌的風險的增加。

我們建議如下人羣行基因檢測:

  • 所有結直腸癌患者應行Lynch綜合徵錯配修復(MMR)缺陷的基因評估;
  • 50歲前發生子宮內膜癌
  • 已知存在錯配修復(MMR)/EPCAM基因突變的個體的一級親屬;
  • 符合阿姆斯特丹標準;

阿姆斯特標準,需同時符合3項:

①3名或更多親屬存在經組織學證實的Lynch綜合徵相關癌症(CRC、子宮內膜癌或小腸癌、腎盂或輸尿管移行細胞癌),其中1名親屬是其他2名親屬的一級親屬,且已排除FAP;

②Lynch綜合徵相關癌症至少累及兩代人;③在50歲前診斷出一個或多個癌症

基因確診的Lynch綜合徵的篩查建議:

①應該在20-25歲時或比家族中最早診斷結直腸癌的年齡小2-5歲時開始,取兩者中最小的年齡。每1-2年一次結直腸鏡檢查。

②30-35歲時或比家族中最早診斷這些癌症的年齡小3-5歲時開始(取兩者中最小的年齡),每年採用婦科檢查、子宮內膜活檢和經陰道超聲來篩查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對於Lynch綜合徵女性,在其生育結束時或在40歲時對其進行預防性子宮切除術和附件切除術。③在30-35歲時開始上消化道內鏡檢查聯合胃竇活檢,並且在活檢發現有幽門螺桿菌時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每2-3年複查一次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應仔細檢查十二指腸遠端和迴腸末端,以檢測有無小腸癌。④在30-35歲時開始每年進行尿液分析檢查(但仍有較高的泌尿系腫瘤漏診風險)。⑤在25-30歲時開始每年進行體格檢查,包括仔細的皮膚和神經系統檢查(篩查皮膚癌等)。

Lynch綜合徵還帶來子宮內膜癌

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的識別:

FAP也是一種家族性癌症,為常染色體顯性基因遺傳。患者在整個結腸中形成成百上千的息肉,甚至早在青春期就已經開始形成。在20多歲時開始形成腫瘤,幾乎100%的患者會發生結直腸癌,並且通常是50歲之前。

符合以下標準之一者應考慮FAP可能,並應行相關基因檢測,應包括APC和MUTYH基因分析:
  • 結直腸腺瘤超過10個的個體;
  • 腺瘤史合併FAP相關結腸外表現的個體,如:十二指腸/壺腹部腺瘤、硬纖維瘤、乳頭狀甲狀腺癌、兒童期肝母細胞癌、先天性視網膜色素上皮增生(CHRPE)、表皮樣囊腫或骨瘤。

基於基因檢測確診的FAP的篩查建議:

①建議最早於10歲開始結直腸鏡篩查,每12個月一次;

②25-30歲開始上消化道內鏡篩查:使用前視型內鏡篩查胃息肉,使用側視型內鏡篩查十二指腸息肉。

③肝母細胞瘤家族史的FAP患兒,應每6個月進行血清α-甲胎蛋白檢測和腹部觸診,直到患兒10歲以上;也有主張更大年齡後也篩查。④膀胱癌、皮膚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風險升高,並與其討論這些腸外癌症的篩查

對於遺傳性高危人羣做結直腸鏡檢查很有益

3,Peutz-Jeghers綜合徵(PJS)

PJS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表現為皮膚黏膜色素斑和胃腸道多發錯構瘤性息肉。PJS患者出現任一種癌症的終生風險為37%-93%不等。發生惡性腫瘤的平均年齡為42歲。惡性腫瘤最常見的部位是結直腸,其次為乳房、胃、小腸和胰腺。

皮膚黏膜色素斑(黑色素斑點):通常為1-5mm大小的扁平、藍灰色至褐色斑點。這些色素斑最常見於脣及口周區域(94%)、手掌(74%)、頰黏膜(66%)和足底(62%)。也見於鼻、肛周區域及生殖器。通常該皮膚表現應在出生時或者3歲前有。

有任何之一者,應考慮PJS診斷,
  • 2個或以上經組織學檢查證實的PJ息肉(錯構瘤性息肉)
  • PJS家族史,有皮膚改變(見上)
  • PJS家族史,疑似PJ息肉
  • 皮膚改變,疑似PJ息肉

凡是考慮PJS者應:

①8歲時進行基線性胃鏡和結腸鏡檢查;每3年一次到50歲。此後每年一次;

②出生後開始至少到12歲每年進行睾丸檢查。如果睾丸檢查時查出異常,應進行睾丸超聲檢查;12歲後也可持續監測。③18歲時開始每月自查乳腺;25-50歲期間,推薦每年進行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查;50歲以後每年進行乳腺X線鉬靶攝影。

PJS也增加乳腺癌風險

4,幼年性息肉病綜合徵(JPS)

出現10個或以上幼年性息肉。其罹患結直腸癌風險可以達到20%以上,平均年齡約37歲。懷疑JPS的理據:

在4--14歲期間出現相關病史。通常表現為直腸出血和/或貧血(75%的病例)。不常見的表現包括直腸息肉脫垂、腹痛或腸梗阻。

針對疑似JPS者,建議如下:

12歲開始每年做大便隱血試驗及每3-5年進行結直腸鏡檢查;25歲時開始每1-2年進行胃鏡檢查。

兒童癌症要重視

二,排除遺傳性的癌症易感綜合徵後的策略

  1. 一級家屬裏有一個≤60歲的結直腸癌患者;(應在40歲時開始每年糞便隱血篩查,但不宜大便DNA篩查)
  2. 有慢性腹痛、腹瀉、便血病史者。(應立即直接初始胃腸鏡檢查)
  3. 明確炎症性腸病診斷者,應遵循其特殊的篩查策略。

在上述三條外,其他人歸入一般風險人羣。他們的篩查年齡段是≥45歲;採用的方法有:

  • 大便隱血+大便DNA;所有糞便隱血檢查的最佳方式為化學法。
  • 結直腸鏡。

一般風險人羣的結直腸癌風險來自於:

  1. 肥胖(BMI≥25)、
  2. 糖尿病、
  3. 攝入大量紅肉、
  4. 規律酒精攝入、
  5. 沒有規律運動、
  6. 一級家屬裏有結直腸癌、
  7. 吸煙。
  8. 男性
  9. 年齡≥56歲

有任何其中2條者都應選擇結直腸鏡作為初始篩查;此後「每年大便隱血+每3年大便DNA」。只有其中一條者,則選擇「每年大便隱血+每3年大便DNA」。

如大便隱血,或者大便DNA檢測有疑似,則應立即結直腸鏡檢測。

大便隱血提示結直腸癌

參考資料:

1,NCCN臨牀實踐指南:結直腸癌

2,Uptodate臨牀顧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