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橋“八仙燈”的由來

奚本金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99期

“八仙過海”這則民間神話故事,在我國已流傳甚廣,相傳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採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過海時各有一套法術,因此,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說,用以比喻各有各的本領,各有各的辦法。“八仙過海”的故事被改編成許多傳統劇種的節目。

至清代光緒年間,山東臨沂蒙陰縣境,突發瘟疫,田地荒蕪,傳說八仙過海曾路過此地,於是當地村民就裝扮成八仙中各個人物,身騎八隻怪獸,作氣勢強悍奔放的表演,在鄉間走村串戶,意欲爲民去瘟治病,祈盼風調雨順,有個好的收成,過着人丁興旺的美好生活願望。他們這種燈,現仍在民間演出,而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光緒末年,袁家宗舉家由合肥農村老家一擔籮筐下江南,定居在宣城東郊雙橋集鎮旁,以農爲生。因此地燈會相當盛行,還經常到縣城演出,名氣很大。不僅龍燈玩得活,其他形式的燈也很多,如全由小夥玩的雲燈、小馬燈;姑娘玩的挑花籃、打蓮槍;男女合演的河蚌燈、跑旱船,這些都有優美的唱詞和婉轉的曲調。此外還有老馱少、麒麟送子、飛鋼叉表演、舞獅等。

在這種環境的渲染下,袁家宗把在老家學來的八仙燈的表演技藝,口傳親授給一些愛好的青年,人稱八仙過海燈,也加入了雙橋地區的龐大燈會羣演出。到民國初年又有兒子袁之德繼承。解放後,由於政治環境被迫停演。1976年粉碎四人幫,又有孫輩袁學富,組織復演八仙燈。參加的成員大都年老,而且還有女性介入其間。1981年至今也經常爲廟會或其他活動演出,是皖東南少見的形式。可惜除八仙燈現在依然存在外,其餘的那麼多燈種早已失傳,銷聲匿跡了;會扎燈的匠人也所剩無幾。

因演的是八仙,故也稱爲神燈,所以在每次演出前,都仿照舊時劇團上演前的程序,由醜行角色焚香祭奠,祈禱演出成功。因戲劇初創時,丑角是皇帝親自扮演的,故丑角的地位最高。他們也是有醜行鐵柺李的扮演者焚香,祝願人壽年豐。其實八仙中的八個人物,也包含有生、旦、淨、醜幾行。

待演員臉部化妝好後,各自穿上相應的服飾和拿上各自的寶器,在鑼鼓的伴奏和鞭炮聲中,一行二十人的隊伍出發,在前面兩個舉燈牌的引導下,起步行走在道中。遇有爆竹迎接,就開始換走交叉八字步,走圓場或竄花表演起來。八位演員手拿竹夾板敲打,開始唱起以江南民間小調爲基調的述說八仙故事的固定唱詞,其旁還有幫唱,也可即興演唱,這要看演員的功夫,尤其是唱詞的句子銜接處的過門相當悅耳動聽。

其固定唱詞是:

“一洞神仙漢鍾離,身穿八卦紫蘿衣,身穿八卦天下走,手拿雲帚是法律。

二洞神仙呂洞賓,身背寶劍三尺長,身背寶劍天下走,鐵板橋下戲牡丹。

三洞神仙曹國舅,文武百官拜春秋,文武百官都不做,萬貫家財一旦丟。

四洞神仙張果老,倒騎毛驢過仙橋,倒騎毛驢仙橋過,關公打馬隨後跟。

五洞神仙藍採和,身背花籃手提鑼,手提花籃江中過,江中失落藍採和。

六洞神仙韓湘子,他在雲中吹笛子,一聲高來一聲低,九度文公十度妻。

七洞神仙何仙姑,人人說她無丈夫,她到茅山去學法,何人知道何仙姑。

八洞神仙鐵柺李,身背八寶如葫蘆,身背八寶走天下,八洞神仙算第一。”

2014年春節前,我到雙橋協助宣城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零距離》欄目組,拍攝《年味》系列電視片時,無意間發現雙橋八仙燈的演出形式依然存在,後推薦給宣城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宣城記憶》欄目組。隨後又推薦到宣城廣播電臺《新聞聯播》欄目和省廣播電臺《午間廣場》欄目。春節期間在衆媒體的相繼多次播放後,在雙橋地區廣大農村引起強烈反響,歡呼雀躍,奔走相告。

現已由八仙燈第三的傳人七十三歲的袁學富組建了一支全由年青女性表演的團體。總的來說,雙橋八仙燈演出歷史已有百餘年了,演出成員已由全男性,後又男女合演,現發展到清一色女性演出,目前我又把此燈會推薦到將要舉辦的2014年“宣城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旅遊月”系列活動中,參加民俗專場表演。

經走訪有關專家審定,此八仙燈是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範圍。另還想請宣城市音樂家協會協助,把八仙燈曲調以簡譜的形式記錄下來,免得再行口頭親傳,爲宣城民間曲藝音樂增添一段華美樂章。整個演出若能配上民樂伴奏,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作者系宣城市國稅局退休幹部,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