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

駱賓王的這篇《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是為了替李敬業招攬天下力量討伐武則天的,肯定要曆數武則天的累累罪惡,以激起人神共憤,羣起而攻之。

文中說武則天「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殺姊,應該指的是武則天毒死了她的親姐姐韓國夫人的女兒魏國夫人(韓國夫人的死因《資治通鑒》中只寫了一句「韓國尋卒」);屠兄指的是武則天毒死魏國夫人後嫁禍於她的堂兄武惟良、武懷運而處死二人。

弒君鴆母。弒君,史料中沒有記載武則天直接殺死唐高宗,但《資治通鑒》中有一則記述:「上苦頭重,不能視,召侍醫秦鳴鶴診之,鳴鶴請刺頭出血,可愈。天后在簾中,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斬也,乃欲於天子頭刺血…」。高宗苦於頭重,看東西困難,召御醫秦鳴鶴來治療,秦鳴鶴請求在高宗頭上針刺排血可以減輕癥狀,武則天在簾後看著,她是不想讓高宗的病治好的,假裝大怒地喊道:這個人該殺,竟敢在天子頭上刺針出血…。這件事既然史書流傳下來,當時的朝野不可能不知道,武則天是盼著高宗死的,她好早登帝位。這也能算得上武則天「弒君」的罪狀吧。

「鴆母」,武則天的親生母親楊氏,武則天登基後封她為「榮國夫人」,武則天不可能殺她。估計駱賓王寫的「鴆母」,是指武則天殘害高宗的王皇后,古人講究皇后「母儀天下」,天子為子民之父,皇后自然為母。老百姓是把皇后當作「母」輩尊重的。武則天殘殺王皇后,在臣子百姓眼中,自然是罪若「鴆母」。

古人寫文章,尤其是寫討伐檄文,為了激起人們對討伐對象的仇恨,肯定要重重落筆,不會像寫記敘文一樣件件寫實事。文章採取排比句更顯得有氣勢, 「殺姊屠兄」是實寫,「弒君鴆母」是虛寫,但也有所指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