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戰由於藍玉陷入擴廓帖木兒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失利,李文忠軍因為缺少中路軍的掩護,陷入孤軍作戰的困境,傷亡亦大。關於徐達軍失利的原因,王世貞認為「時師數發,谻,而心易虜,驟與之戰,不利,死者萬餘人。」美國學者愛德華則認為是蒙古軍隊通過消耗明軍,爾後展開決戰的方式擊敗了明軍。蒙古方面的史料則記載了明軍因氣候寒冷而慘敗的說法。《蒙古黃金史綱》:「此後,由古北口逃出,乃建巴剌斯哈屯以居守,而漢軍則築希爾薩哈屯相對峙。據傳,在那裡,烏哈葛圖汗之子必力克圖祭「札答」,降了風雪,漢軍士馬凍死殆盡。殘部在歸途中,又被蒙古兵襲至長城腳下。據悉,那些逃兵燒箭桿取暖,卻橫死在竈火裏。歇後語所謂:漢軍出了野狐嶺,狐尾變成帽纓子,即由此而起。」雖然有些人認為蒙古史過於神話而輕視,但是古代兩軍對壘也是有巫師隨行做法的,漢蒙明莫不如是。蒙古方面把蒙古高原天氣的異變理解成是天助汗王增加士氣,也是可以理解的。東路軍遭遇水源缺乏的事實,也揭示了明軍在蒙古大漠遭遇了不明環境帶來的諸多障礙。「至桑哥兒麻,士卒無水渴甚。文忠默禱於天。忽所乘馬跑地長鳴,泉水湧出,人皆以為天助雲。」這其實等於李將軍親自施法了。我認同蒙古方面與明朝人的說法天氣與後勤。關於中路軍的情況,資料羅列出來大家自己判斷吧。具體的行軍路線,東路軍可以看和田清的蒙古史。西路軍可以看趙現海的馮勝棄地一文。

那就先說說衛青的漠北之戰!這是漢武帝發動的第三次對匈戰役!目的在於徹底擊潰匈奴主力,逼迫匈奴遠遁!

後勤上:漢武帝集中全國財力物力,提供十四萬匹戰馬,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軍團!漢軍還學會了匈奴以戰養戰之法。匈奴方面:經過漢軍多次攻打、天災,以及漢朝對匈奴的經濟封鎖,後勤上遠遠跟不上漢軍。

人員上:帝國雙璧齊出,衛青、霍去病各領五萬騎兵兵分兩路,夾擊匈奴!氣勢如虹!而匈奴方面遠遁,失去了漠南等大片草場,牲畜人口銳減,多次敗於二人,有了畏戰之心。

裝備上:漢朝早已進入封建時代,冶煉技術高,主戰武器多為鋼鐵武器。而匈奴則處在奴隸社會,武器多為青銅、少量繳獲和交易得來的鋼鐵武器!

從這些方面來看,匈奴被擊敗,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漠北之戰後,匈奴遠遁漠北無王廷…………

再說徐達的漠北之戰!此戰目的朱元璋為掃平北元殘餘勢力,防止它們襲擾中原、西北等地區!拱衛剛剛得到的大都(北平)的安全。

徐達帥十五萬大軍,但多為步兵。進入西北尋找元軍王保保的主力決戰!雙方在之前有過多次拉鋸戰,互有勝負,徐達佔上風,漸有輕敵之意!

王保保也是元軍少有的一員猛將,謀略深厚!王保保在中原西北一帶和義軍作戰多年,熟悉情況,佔據地利,而且西北靠近草原,王保保騎兵可隨時退往草原!且西北多平原丘陵利於騎兵作戰!

在此戰役中,徐達輕敵冒進,王保保佯裝拜退,誘敵深入。徐達落入王保保圈套,被王保保的援軍伏擊,王保保以騎兵打步兵!佔據絕對優勢!徐達直率少部分人突圍成功!

此戰讓新生的明朝元氣大傷,不得不暫緩對北元的大規模用兵!直到十餘年後,王保保病逝,北元無大將,藍玉在捕魚洱海之戰打敗北元,俘獲北元宗室,徹底消滅北元勢力。

總結就是:衛青、霍去病漠北的勝利,在於蓄力已久,多次打擊匈奴後,匈奴已生畏戰情緒!同時後勤保障完善,軍隊裝備訓練精良,指揮人員優秀!戰役指揮發揮出色!

徐達漠北的失敗,首先是朱元璋的急功近利,過於樂觀的預估了北元殘餘勢力情況,其次徐達輕敵冒進,犯了兵家大忌。最後,是元騎兵對戰明朝步兵佔先天優勢!且元軍佔據地利,以逸待勞,明軍勞師遠徵,已成強弩之末!


衛青是找到敵人主力了,並且打敗的敵人使其傷了元氣!而徐達沒有!人家沒有主動找上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