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朱金強在莫西比利醫院骨科研究所工作,骨科研究所是坦桑尼亞國家骨科、神經外科、創傷治療中心,規模還是挺大的,醫生也比較多。他和當地醫生組成一個醫療組,主要的專業方向是骨折創傷、關節置換和關節鏡外科修復等。達累斯薩拉姆路況差,交通擁堵,創傷骨折時有發生。記得有一次晚上,接到醫生的電話,有個急症病人需要手術,到達醫院後發現病人右下肢多發骨折,且受傷當時因爲被拖行,造成大面積皮膚脫套缺損,手術處理非常棘手。當即朱金強和當地醫生一起,應用外固定支架,行骨折的固定,儘量修復皮膚缺損,一直忙到後半夜手術才完成。病人術後出現了皮膚壞死,因爲不放心病人的恢復情況,每天都到病人牀前查房,並親自爲病人換藥,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病人慢慢恢復了,感激地衝朱金強豎起了大拇指,說daktari wa China,asante sana(斯瓦西里語:中國醫生非常感謝)。

在莫西比利骨科研究所工作1年內,他大約參與300餘臺手術,在日常工作中,和坦方醫生的共同交流,取長補短,分享中國的技術經驗,也學到了坦桑尼亞特色的手術技術。

承諾盡忠

男兒自古忠孝難以兩全。朱金強在援坦期間,家庭也發生了一些變故。他走的時候父親身體就不太好,做了食道癌手術在化療,當時爲此猶豫到底去不去援助。父親把他叫到身邊,跟他說“好男兒志在四方,當精忠報國。這是爲人民奉獻,爲祖國爭光的時候,怎能不去!”父親的鼓勵讓朱金強百感交集,毅然踏上援非之路。他踐行了對父親的承諾,展示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援坦醫療隊50多年來,就是這樣服務坦桑人民的,同時還默默無聞地爲使館、經代處、中資企業、華人華僑提供着健康保障。醫療隊員們說,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和國內的工作一樣,只是面對的患者膚色變了,工作環境變了,但是白衣天使,仁心仁術的宗旨沒變,47年來醫療隊“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精神沒變,這種精神在世世代代相傳並發揚光大,爲當地患者解除痛苦,爲中坦友誼做出貢獻。這份愛50多年前就已開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綿延不息,源遠流長。

來源 │ 青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編輯 │ 市北區衛生健康局宣傳科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