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也稱釉汁、釉藥,是附着於陶瓷坯體表面的玻璃質薄層,它與玻璃有着某些類似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古代制瓷工藝中,陶瓷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等爲原料,經過溼式球磨調成釉漿,用浸、噴、澆等方式,施加於陶瓷坯體表面,再經焙燒而成。

陶瓷表面的釉層有很多作用,可以增加陶瓷製品的強度、硬度、耐熱性、耐磨性、耐腐蝕性,以及降低吸水率和透氣性等。當然,最重要的作用是它光潤悅目的裝飾效果,異彩紛呈的釉色,令陶瓷在實用的基礎上大大增添了藝術觀賞性,因此具備了收藏價值。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已經出現利用鐵元素呈色的紅彩,利用錳元素呈色的黑彩。如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神人紋彩陶壺”,距今已有4000年,在46釐米高的壺身上施有紅彩、黑彩,肩部和腹部繪有對稱變體神人紋,是馬家窯文化時期的代表器物。

魏晉南北朝 青瓷羊形燭臺

天青釉又名“雨過天青”,指淡藍色中帶點灰色的釉。相傳,五代時期的“柴窯”請示燒瓷器樣式時,後周柴世宗御批:“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這就是“雨過天青”色的由來。北宋的汝窯瓷上就是著名的天青釉,主要也是以鐵元素來呈色。

北宋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黑釉是一種含鐵量高達8%~10%,經高溫燒成,色呈黑褐的顏色釉。黑釉始於東漢,唐代較爲盛行,於宋代達到高峯。宋代建窯兔毫盞是最負盛名的黑釉瓷之一,連宋徽宗都曾作詩讚嘆:“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

宋代 建窯黑瓷兔毫盞

鐵紅是一種以三氧化二鐵呈色的低溫紅釉,原料爲青礬。其製法爲先經過煅燒、漂洗的方式製出生礬,在使用生礬時需加入一定量的鉛粉和牛膠,並採用平塗法塗抹在白釉瓷器上,最後在氧化氣氛中以900℃的溫度烤燒。低溫鐵紅釉自明代嘉靖開始便代替了高溫銅紅釉,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