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抗戰期間論誰最能洞悉日軍的陰謀,誰就能在戰場上握住先機,傅作義就是這樣一位將領。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傅作義就看穿了日本先佔滿蒙,再吞中原的野心。於是在“九一八”事變後,傅作義就聯名宋哲元等將領,向蔣介石請纓抗戰。

但想對抗武器裝備、軍隊素養都遠超中國軍隊的日軍絕非一日之功,傅作義命令部下韜光養晦,禁止部下挑釁日軍,慢慢積蓄自己的力量。終於,按捺不住的日軍發兵喜峯口長城,守將宋哲元雖浴血奮戰,但招架不住來勢洶洶的日軍,不得不撤出喜峯口,這次失利讓北平暴露在日軍的槍口之下,何應欽自知北平之重要,於是急電傅作義馳援。

傅作義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準備充分的他率軍用了十幾個小時就從張家口趕到了100公里外的昌平。隨後傅作義的部隊一次次挫敗日軍的進攻,雖然部隊傷亡慘重,但陣地寸土未丟,逼迫日軍暫時停戰。這場勝利守住了中國的門戶,爲各地籌備抗日爭取了不少時間。

待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傅作義的部隊屢次在戰場上痛擊日軍,令敵人聞風喪膽。1940年,日軍傾巢出動,一直打到寧夏交界。傅作義洞悉日軍疲憊,出奇兵直插敵人心臟地帶,迫使日軍撤回五原。隨後日軍爲佔據河套地區,分重兵鎮守五原以北,傅作義趁機組織突擊隊,突襲五原城日軍司令部,擊斃日軍皇族中將水川伊夫,讓日軍在河套的陰謀土崩瓦解。傅作義因此戰獲“青天白日”勳章,這枚獎章的分量有多重呢?在傅作義之前,只有蔣介石一人得過。

時至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55萬鐵軍雄踞北平,被蔣介石視爲華北翻盤的希望。但本應是蔣介石得力戰將的傅作義卻在解放戰爭時放棄抵抗,選擇和平。這其實是傅作義經過長期思想鬥爭才最終下定的決心。

當時東北野戰軍已經完全控制了東北,其兵力已超百萬,給了傅作義十足的壓力。加上傅作義的部分部隊被解放軍牽制在張家口,讓傅作義分身乏術。而且傅作義愛兵如子,他不想自己的士兵被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瓜分利用,想到這裏,傅作義投誠的想法只差最後一個助力。這時候,他的女兒袒露了自己地下黨的身份,對父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傅作義下定決心,接受和平改編,保住了一座完好的北平城。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