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內流行這麼一句話:長期看人口(需求),中期看土地(供應),短期看金融(調控),如果說2017年,一些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還在「硬撐」的話,那麼2018年的情況就真的不好說了。二線城市,我認為還算是安全的。

2018年,是不是房價拐點?還真不好說,主要看這三點:城鎮化率、「接盤俠」人口、地方債規模、槓桿因素等,最重要的是,因城施策,分城市討論:

80%的人口集中在城市羣

一二線城市(北上廣深杭、東部沿海發達城市、中西部省會城市等),因為市場足夠大,而且省會城市的人口吸附力很強,房價應該說還是很穩定的。

因為這些城市,比如西南的成渝、黔中城市羣,中部的長株潭城市羣,北上廣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就更不用說了,官方的聲音是:未來80%的中國人口,將分佈在19個城市羣!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在其文章裡面提到:

我國目前城市化率大約在58%左右,據有關預測,2020年會達到60%左右,2030年達到70%左右,未來還會有2億以上的農村農業人口進入到城市化地區的非農產業區就業居住,成為城市常住居民。

可以看到,這麼大的人口紅利,一二線城市,基本上是不愁人口增長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近年來發展比較高速的貴陽,也是貴州省唯一的二線大城市:

貴州省統計局對外發布稱,2017年底,貴州全省常住人口3580萬人,比上一年增加25萬人,其中貴陽市新增人口,就大約佔到全省新增人口的一半。

地方債風險?

中國是單一制國家,像美國那種聯邦模式下,因為地方債務導致公共服務機構等停擺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比地方債更值得關注的,是三四線的地級市,甚至還有一些縣級市的房價,都已經不算低了,特別是縣域,人口有限,資源也有限,今後的趨勢也是可以預料的!

再看看各大一線房開,大部分都不會主動進駐到縣,都是集中在省城,或者發達一點的地級市,三四線,甚至五六線城市,很多都是當地的本土的資本在搞房開,風險是肯定存在的!

最後,如果2018年房價會降,哪些城市可能首當其衝?

泡沫比較大的地方,可能會有一些小幅度的回吐調整,但是其基本的根底還在,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降幅不會太離譜。

最值得關注的是三四線城市,中小房開的抗風險能力有限,如果遇到資金鏈斷裂,市場調整等情況,很可能就導致爛尾樓出現。

因此,2018年,不管是剛需,還是改善,或者投資,最好還是優先看看一二線、省會城市。如果是我,一線城市優先看性價比,二線省會看大型房開(相信全國一線大型房開的眼光和實力,比本土房開強很多),二線以下的城市,根本都不會考慮。


房價的高低不在二線城市,在於政府的撐控,比如:前幾年西安的房價很穩定,鄭州的房價提高率在全國前五位(奧門)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另一個原因:鄭州北區及東區開發拆遷,造成補償款租房難,抄房者只賣不租,房價一直上漲,從去年十月繼續下浮至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