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要道,

源生於黃河流域的悠遠文明,

早在三萬年前就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

寧夏,

一座美麗卻低調的城。

寧夏的美食,

也不禁在一陣來自大西北的風中 刮來舌尖上的片片記憶。

寧夏的美食不僅獨具特色,名字也是千奇百怪。

還等什麼,快上車,這就出發!

饊子

「點心香,月餅美,回族的饊子甜又脆」。這話一點不假,饊子是回族羣眾的傳統食品之一。古稱「環餅」、「寒具」。

寧夏回族的饊子素以條條細勻,香酥甜脆,金黃亮潤,輕巧美觀,而博得人們的喜愛。

炸饊子也叫擺饊子,技巧嫻熟的回族婦女,炸饊子的手藝堪稱一絕。現在饊子已成為回民團結和睦友愛的象徵,是當地歡度節日不可缺少的聖潔食品。

釀皮子

面制涼皮,薄如紙,切成條狀,碼上黃瓜,再加以醋、香油等調汁既成,簡單爽口。

作為西北的特色美食,其色悅目,香味誘人,Q彈軟糯,微酸、香辣的口味刺激你的唾液腺。在炎熱的夏季,若能喫一盤釀皮子,頓時倍感涼爽提神,食慾大增。

釀皮子還是一道孩童時期的經典美食記憶。

燴小喫

中衛素雜燴,又稱燴小喫。一道著名的當地小喫,遍佈寧夏各地。形狀相似的夾板子、豆腐、粉條、麵筋、菠菜、丸子,再加上清瑩的湯底,總讓人忍不住多喝幾碗。

羊肉剁成的肉泥,拌入雞蛋、澱粉、蔥末、薑末等料,製成肉餡在包裹上一層雞蛋皮後壓實,切分成菱形塊。熟成之後口感質地軟嫩,滋味鮮香十足。

人生不就是像這麼一碗大雜燴麼,豐富多彩卻又有稜有角。

炒糊餑

炒糊餑流行於寧夏銀川、臨武、吳忠等地,製作方便,配菜也是相當豐富。

「糊餑」是一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

而所謂炒糊餑,通俗來說,其實就是將這種切成條狀的烙餅加以配料翻炒而成的一道主食。口感微鹹偏辣,喫起來很有嚼勁。

燕面揉揉

燕面是一道民間小喫,起初僅在固原地區流行,現在寧夏各地均有製作和供應。

燕面即莜麥面,由固原人對莜麥的慣稱而來。柔韌有筋的口感賦予了這道麵食名字的活力感。

喫時,依據個人口味拌入熟韭菜、熟菠菜、蒜苗絲等配菜均可。一層淺油顯得色澤白亮,麵條厚薄均勻,清香無比。是當地大小飯館不可缺少的一道風味菜。

丁香肘子

丁香肘子又稱「燎毛肘子」,是銀川的特色風味食品。

以其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軟爛適中,味道醇厚,受到了廣大挑剔食客的歡迎,而成為了一道名菜。

經過一層層精細繁密的工序操作和選料的講究,調料中的丁香濃鬱襲人,肉質酥爛,風味獨特。

碾饌兒、蒸艾葉、糖醋黃河鯉魚

「碾饌兒」是寧夏回民喜歡的一種小食品。其主食材為青稞。食用時,加鹽、醋、油、辣湯等調味品,就食酸菜,拌以蒜瓣,口感鬆軟清香。而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葡萄糖和其它維生素。寧夏回民還用幹「碾饌兒」醫治痢疾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將新鮮的艾葉拌以麵粉,鋪入籠屜蒸熟便成灰白色。若是配以蔥、豆芽、豆腐可做成艾葉餃子,也可配以青菜製成菜團,方法多樣。清香營養,開胃健脾,增進食慾。

黃河鯉魚遠近馳名,可作為入葯補品,具有養肝補腎的功能。選用鮮活的黃河鯉魚,油炸至金黃,再加以糖醋汁烹製而成,肉質外焦裏嫩,鮮美可口。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喵帶你去旅行

這裡有

最好喫的當地美食

最舒適的當地民宿

因為挑剔

所以都要最好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