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認識這麼一個日本人,1980年代是關西地區一家小有名氣的糖廠的大股東(持股比例5%-10%),之後80年代末他們公司開始不專心做糖果,開始投資酒店炒地皮,他很氣憤的在股東會上指責了這一行爲,然後就被各種排擠。。

之後各種不得志,最後心灰意冷,賣了股份,全家移民到了西雅圖,在西雅圖做了個鬱郁不得志的外國富人,隨便投資些穩定回報的東西,每天出去釣魚打球。

嘛,1996年他回到日本以人生贏家組的身份收購了那家糖廠。。

你問我怎麼認識他的?他們糖廠那時候投資在北海道的酒店公寓在十多年後的次貸危機之後還在出售中,標價是20萬美元左右一套(但每月管理費要500美元以上),91年的價格大概是150萬美元。。


哈這樣的人,我在美國的時候見過。在美歐有產業,包括我們公司的股份,所以纔有機會見到,在酒會上相談甚歡

感覺就是日本人裏的成功者吧。生活得挺開心,比本土那麼喪的日本人,high的多了,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對日系朋友的看法


在有一點上,日本和中國人是很相似的,那就是家國情節!

第一代從家鄉走出去的中國人,基本上忘不了自己的根。哪怕是那些跪舔洋人的人,即使離開了中國,喫的、用的、關注的事大都還是和以前一樣。

日本人這一點尤甚。

所以,在海外長期生活的日本極少。或者說,日本人不願離開日本。

所以當年日元對美元升值,普通的日本人不是把日元去兌換美元的主力軍。普通人無非是兌點美元出去旅旅遊、留個學之類的。這些根本花不了多少錢。

兌換的主要大頭是日本的企業。

這一輪當中,日本的企業在全球買買買。買地產、買名畫、買酒莊等等。美國的不少知名地產(如時代廣場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帝國大廈都被日本公司買下。

這種買買買的強勢基礎是,這些地產和奢侈品和日本國內比起來,還是便宜的。因爲1/4個東京就足以買下整個美國。

然而,問題在於,整個東京的房產不論怎麼買賣,都只能換來日元。日本企業要想在美國買地產和奢侈品,仍然只能花日本企業賣商品賺來的美元外匯。而這個外匯的總額其實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日本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買下整個美國,甚至連一個紐約都不行,除非日本通過商品出口創造的美元外匯能夠多到和紐約的市值一樣。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當日本的企業花費了大量的美元外匯買買買的時候,其實質相當於:日本用了大量的商品換取了美國的少量地產和奢侈品

隨後,大家看到了,日元升值,日本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上升,出口萎縮,美元外匯減少。

美元外匯減少對於日本來說意味着什麼呢?要知道日本的幾乎所有資源都依賴進口,那麼美元外匯減少了就會危及到日本的工業基礎。企業怎麼辦?只能甩賣當年在美國購置的地產和奢侈品來換回美元。然而甩賣有那麼容易嗎?

當年豪氣沖天高價買,現在急需美元外匯只能廉價賣

所以,這些海外資產也就虧大了。

http://www.forexblog.org/category/japanese-yen

在廣場協議後的幾年,日本的海外資產竟然爲負。(說明外資進入日本給日本放貸)

回到問題,這些日本人怎麼樣了?

當時基本都回去了。現在海外沒有多少日本人。

海外的日本人多爲大公司的派出人員。

中國是他們的最大派出地。


挺有意思的問題,我不是日本人,也沒那麼大年紀,但是有一些類似的經歷吧。

舉個例子,17年初,你覺得中國的高房價和強匯率太不合理了,你賣了二三線老家的全部房產,換成了美元(假設剛好有個做外貿的需要人民幣,你去香港開個戶頭和這個外貿商私下換了),感覺美美的,坐等美元升值。

然後你的故事就是。

一年半了,大概有可能回本了吧,反正現在還沒有,更別提房價漲幅了。那種感覺就是,你覺得這世界是這麼的不合理不理性,但是你卻在浮虧(虧損?)中煎熬,還要忍受那些不合理不理性人的嘲笑,然後,好像是你錯了?

逆着人流前行的,大部分的人被踩死了,還被當做沒腦子的小丑。只有那麼一兩個幸運兒,不知道爲什麼,突然在懸崖前逃了,後來,他們就成了先知和英雄。

想做這種和整個社會相反的交易,實在是太難了,非常煎熬。我是15年看到美國即將加息,開始看空十年歐債美債澳債,但是卻被長債最猛的一波上漲呼嘯幹翻,而且不光是我,債券大佬格羅斯都在喊,做空德債,是一生一次的機會。然並卵,市場纔不理你。扛了整整半年,各種其他交易養我的做空頭寸,纔將將回本,然後就在暴跌開始之前,我覺得累了,是在是不想再煎熬了,於是我平倉了,平倉了!這就是我的故事,希望博君一笑。


這種提問太誤導人了

如果只是換美元的話,那實際上虧本的,在1985年前換走是350日元換一美元,現在好像是100多換一美元,也就是虧了三分之二

賺錢是房價下跌,而不是換成美元,換成美元的實際上會收益至少少了一半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