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以後,北方的俄國也在如火如荼地開疆拓土,一步步把它的爪牙伸到了中國的北部,清朝為了防止俄國入侵,就與俄國達成了一項條約,史稱《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與俄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該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屬於中國領土。而清朝與俄國在討論東部邊界的界限也有爭議,他們各自為了界限而爭。1689年尼布楚條約清俄談判劃定東段邊界時,清朝提出以勒拿河為國界的方案,以西歸俄國,以東歸清朝,清朝這樣做是因為以勒那河為界對其有利,這樣勒那河以東的大量土地將歸清朝所有。可俄國不答應,要是以勒那河為界,它的利益就會得到損害,它這些年的苦心經營就白費了,俄國於是要求以外興安嶺為界,這樣它的利益才能夠最大的保證。康熙帝也沒辦法,他害怕俄國與準噶爾狼狽為奸,危害自己的統治,就答應以外興安嶺為界。

勒那河,是流入北冰洋的三大河流之一,它發源於東南西伯利亞沿貝加爾湖西岸的大山之中,流往位於北冰洋拉普捷夫海濱的三角洲河口,全長4400公里,流域位於北緯53°~73°,東經105°~130°,流域面積為249萬平方公里。要是清朝能夠堅持以勒那河為界,清朝將能夠收穫大量的土地,可俄國人也不答應,只好退其次,以外興安嶺為界。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中俄在尼布楚條約中以勒拿河(清朝時稱列納河)為邊界顯然是不著邊際的提議,因為早在1630年代,沙俄的探險隊就已經來到了勒拿河流域,並構築了雅庫茨克(1632)、日甘斯克(1632)、奧廖克明斯克(1635)等據點,

1638年通過勒拿河上游的支流阿丹河發現了烏弟河,並在烏弟河流域開始殖民(也就是後來的《尼布楚條約》待議地區),1640年代沙俄抵達並控制了鄂霍次克海西北岸,並基本佔有了除楚科奇半島、堪察加半島以外的東西伯利亞地區。

也就是說,1689年中俄兩國簽約之前五六十年,俄國人就已經在勒拿河流域開始了殖民統治,控制幾乎整個東西伯利亞也有40餘年。

甚至靠近黑龍江流域的烏弟河流域,早在1638年就被沙俄所轄。

以至於在尼布楚談判時,當中方通過傳教士翻譯轉達希望以烏弟河平分河谷時,收到了對方發來的拉丁文抗議書。在俄國人看來,已經經營了五六十年的領土劃入清朝是不可接受的。

連烏弟河流域都如此,更不必說外興安嶺以北的勒拿河流域。所以,以勒拿河作為中俄邊界,即便是國力處於上升期的清初也是不切實際的。


尊重歷史要以歷史資料記載為準,查台灣文獻史料叢刊《清聖祖實錄選輯》和清末地學雜誌記載《尼布楚之界約》有關康熙帝在索額圖出任首席談判代表時的聖諭,從沒有提及過勒拿河或烏第河,為便於閱讀將文字內容節錄如下:聖祖嘗諭:以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溪,皆我所屬,不可少棄於人。是間為鄂倫春、奇勒爾、畢喇爾、赫哲、費牙喀人所居,自上游順數至下游各民族若不盡收,民終不安。北從格爾必齊河上游石大興安,循山至海,自山以南各河入江者,悉內屬。西以額爾古納河定界,河東悉數內。按之今勢,蓋惟西面尚少變更。北界,則自外興安嶺阯削地日南劃江之,盟喪地已無慮數千里。展覽俄圖若義爾古斯科(即伊爾庫斯克)、涅臣斯科(即尼布楚)非吾家故物矣。 由此可見,清王朝在領土歸屬問題上最首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各族臣民生養之地,尼布楚被康熙認為「非吾家故物」,向西數千里之外的勒拿河又能屬於誰家?何況沒有臣民哪裡會有「領地」,沒有臣民的「領地」又有何用?以當時清王朝統治者的理念從沒有臣民居住生活過也從來沒有設立邊關卡倫駐防的貝加爾湖地區根本不可能在尼布楚條約談判中提出來。而勒拿河更在貝加爾湖西北方向上百里之遙。憑空無據聲稱清朝「割讓」或「放棄」勒拿河割讓貝加爾湖,這是沒有歷史事實毫無歷史資料記載依據的謊言,估計是由現代人為了某種目的所編造出來的「故事」,如果有哪位學者能拿出原始資料記載駁斥本人所述不實,非常歡迎發表並願意虛心求教


現在悟空問答快要變成謠言集中營了。誰告訴你清朝說要以勒拿河為界的?《清聖祖實錄》裡面說的很清楚,康熙很指示談判代表:如果以尼布楚作為邊界,則俄羅斯人前來貿易就缺乏落腳點(則相當於斷絕了貿易)。所以談判的時候先提出以尼布楚作為邊界,在此基礎上討價還價,得到有利條件後,可讓步到以額爾古納河為界。


勒拿河在這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