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是因為相似,所以借用《山海經》中的一個異獸的名字。《山海經》對於「犰狳」描寫的原文如下:

「又南三百八十里……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其鳴自詨,見則螽蝗為敗。」(摘自《山海經·東山經》)

大意是說這種異獸,有兔的身形、鳥的嘴吧、鷂(yào)鷹的眼睛、蛇的尾巴,見人就裝死,會發出「qiuyu」的叫聲,一出現就會有蟈蟈蝗蟲等敗壞莊家。

兔、鳥、蛇大家都知道什麼樣子,鷂鷹大概是這個樣子:

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可以大概想像一下《山海經》里「犰狳」的樣子。

我們今天說的犰狳是什麼樣子呢?

噔噔噔,如下圖:

(This file was created by Em?ke Dénes and uploaded by DenesFeri. CC BY-SA 4.0)

沒有鳥嘴,但兔子的身形和蛇的尾巴也大概符合;

主要吃昆蟲,其中害蟲佔四分之三,所以也基本符合「見則螽蝗為敗」——那麼多美食沒理由不出現;

而且犰狳「生性膽小」(其實是一種聰明的防禦策略),一見天敵就立馬打洞藏身,來不及打洞,就縮成一個球(「球形絕對防禦」,這個詞是我亂編的~),讓外面厚厚的鱗甲保護自己,好像和「見人則眠」也挺像。

總體和《山海經》里的「犰狳」還是挺像的。

至於為什麼用相似的異獸來作為動物譯名,往深了說就涉及專有名詞的定性翻譯問題了,我只能大概猜測,就不猜了。

至於《山海經》里的「犰狳」是不是現在的犰狳就不得而知了,可能當時中華大地上還有犰狳這種動物,可能很久很久之前的中國人已經到達過美洲大陸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