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奇的意大利

1914年,一戰前的歐洲被劃分成兩大陣營,同盟國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協約國以英國、法國和俄國爲主。但事實是,戰爭一開始,意大利迅速改弦易轍,加入了協約國對德作戰。從爲兄弟兩肋插刀快速變爲插兄弟兩刀,請自行腦補德國人的表情。

2、海軍軍備競賽

在二十世紀初期,英德兩國曾進行大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這個競爭使兩國在戰爭開始時擁有的無畏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數量,英國爲73艘,德國爲52艘。

3、軍隊數量

1913年至1914年期間,俄羅斯和法國的常備軍比德國和奧匈帝國多出了近93萬人。如果再加上英國的近25萬常備軍,協約國的部隊人數遠遠高於同盟國的人數。

4、塞爾維亞

一戰之前,經過1912、1913兩年中,連續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迅速崛起。塞爾維亞人其實是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崛起後有意圖建立起一個泛斯拉夫的主權國家。但這和奧匈帝國的野心剛好衝突。不過塞爾維亞的背後是俄國人,這使得他們可以公開反對強大的奧匈帝國。

5、刺殺與民族英雄

1914年6月28日上午十一點左右,年輕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街頭,用手槍幹掉了奧匈帝國的王儲弗朗茲.斐迪南和他的王妃索菲。巴爾幹這個巨大的火藥桶終於不管不顧的爆炸了。儘管塞爾維亞後來因此蒙難,但年輕的普林西普仍被塞爾維亞人視作民族英雄。

6、第一個宣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先宣戰的兩個國家出現了,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而這個宣戰迅速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俄國跟着出兵幫忙,德國、法國、英國、保加利亞等國相繼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戰果斷開打。

7、施裏芬計劃

早在戰爭之前,德國元帥施裏芬就曾爲應對法俄聯盟推演過一個戰術計劃,稱爲施裏芬計劃。這是個計劃可以算是“閃電戰”的雛形。它相信一旦戰爭爆發,德國勢必面臨對俄、法的兩線作戰。按施裏芬的計算,俄國地方大,工業基礎又落後,集結足夠的兵力開到前線至少需要六到八週時間,所以他希望屆時德國用少量兵力配合奧匈帝國牽制俄國,然後全力在六週的時間內拿下法國人,其後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專心對付俄國人了。

施裏芬構思這個計劃時離戰爭差不多還有25年,所以毫無疑問這是個天才的有遠見的想法。但他也知道,完全實施這個計劃,德國需要多出來八個暫編軍,但直到1914年戰爭開打,這八個暫編軍也沒出現,而他的計劃又被繼任者“小毛奇”改良的更加穩妥,而失去了孤注一擲的力量。

結果證明,施裏芬計劃失敗了。

8、英國宣戰

一戰的最開始,英國人其實只想坐着看戲的。當時就是否參戰議會投票,四分之三的人投了反對票。當時英國人的概念是“不管什麼情況都不去幹涉”。因爲德國是個強大的敵人,而當時也的確沒有哪個條約規定,英國人必須幫助俄國或法國,去參戰。

英國人一本正經的準備中立,但局勢讓他們沒能挺過8月4日。因爲德國人入侵比利時了。而根據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比利時是大英帝國罩着的,所以,總理阿斯奎斯在當日午夜向德國宣戰。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