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

在偵探小說大師柯南·道爾的筆下,福爾摩斯的經典形象是:頭戴一頂獵鹿帽,身披一件方格呢風衣,然後握著一隻石楠根煙斗,或者出沒於迷霧籠罩的莊園古堡,或者端坐在炭火搖曳的壁爐旁……在濃濃的煙霧中沉思良久。對於福爾摩斯來說,煙斗就像放大鏡、化學試管以及《腳印與演繹推理實證》一樣,也是他的一件偵探工具。他喜歡在煙斗的陪伴下,去分析和推理撲朔迷離的案情。所以,福爾摩斯計算時間的方式有時候也是以煙斗來計算的。比如在接手「紅髮會案」 時,他就這樣對助手華生醫生說:「這是要抽足三斗煙才能解決的問題……」

福爾摩斯曾經說過:「煙斗有時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表和鞋帶以外。」所以,福爾摩斯喜歡通過煙斗的使用習慣、煙絲的種類以及殘留的灰燼來分析人物的性格、身份甚至長相。在研究「黃面人案」時,福爾摩斯就從案發現場撿起一隻煙斗,做出這樣的推測:「煙斗的主人顯然是一個身強力壯的人,慣用左手,一口 好牙齒,粗心大意,經濟富裕。」

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1890年),荷蘭後印象派代表性畫家。梵高出生於荷蘭鄉村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他充滿幻想、愛走極端,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和失敗,最後他投身於繪畫,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

梵高是天才還是瘋子,這個問題知道現在還有人爭論不休,但梵谷十一哥徹頭徹尾的煙斗客是不爭的事實。梵谷在他短暫的人生中,失去了許多,親人、朋友、愛人,而直到他孤獨死去,唯一陪伴著他的就是他的煙鬥了。1890年7月27日,窮愁潦倒、病痛纏身的梵谷用一把左輪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37歲。在他死去之前的36個小時的時間裡,他徹夜未眠地躺在床上,一言不發,他的嘴邊叼著的是一隻煙斗,裊裊升騰的煙霧中,梵谷大約實在思索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吧。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一位著名的煙斗愛好者,他曾經以無比陶醉的語氣對朋友說:在春光明媚的早晨,坐在花園裡,嘴裡叼著煙斗,讓太陽曬著脊背,再也沒有比這種情況下讀書更舒服的了……

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世界十大傑出物理學家之一,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作為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另一個是量子力學),其質能方程E = mc2 著稱於世,並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一生成就卓越,其名字已成為「天才」的代名詞。

愛因斯坦更是一位忠實的煙斗愛好者,在工作的時候,他喜歡事先把煙草裝滿幾隻煙斗,在自己的面前放上一排,隨時取用。愛因斯坦在繚繞的煙霧中發現了推動人類文明的「相對論」,寫下了震撼世界的「E=mc2」。1950年,當愛因斯坦被蒙特利爾的一家煙斗俱樂部吸收為終身會員之後,他告訴人們:「我相信抽煙斗可以使我們對人世間的事情有某種比較冷靜而客觀的判斷。」

丘吉爾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在他的《二戰回憶錄》里寫道:「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刻,我右邊坐著美國總統,左邊是蘇俄的主人。我們三人一起,控制了全世界絕大部分的海軍和四分之三的空軍,可以指揮將近2000萬軍隊,進行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場最可怕的戰爭。」

他所說的這個值得紀念的一刻,即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期間的一個夜晚,他們在一起討論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問題。就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時刻,丘吉爾的手裡握著一隻結實的石楠根煙斗,斯大林那一排濃重鬍鬚下面叼著一隻巨大的棗木煙斗,羅斯福抽的是「駱駝」牌香煙,但是他把煙裝在一支長長的煙嘴裡。

薩特

薩特:「香煙是虛無;,煙斗是存在。」

在薩特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里,他甚至把煙斗作為一個哲學例證。他認為香煙是「虛無」的象徵,是抽象的、沒有固有的特性、容易消失的物體而 煙斗則是「存在」的象徵,他寫道:「煙斗就放在那兒,在桌子上,獨立存在著,平平常常。我把它拿到手上,我撫摸著它,注視著它,以使自己獲得擁有感。但恰 恰因為它似乎註定就是專門要給我帶來擁有的快感的,這會兒它反而不奏效了。我感覺手裡捏著的不過是一塊毫無生氣的木頭罷了。」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

「我不清楚一個正常人一般抽多少煙,」馬克吐溫的朋友William Dean Howells寫到,「但是,可以說他抽煙已經厲害的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的範圍,幾乎是一刻不停的在抽。」也許抽煙真能為這位大師提供創作的靈感和美妙的享受吧。他是個大煙槍, 「我抽煙抽的很厲害,」馬克吐溫在1891年的時候寫到,「可以說,幾乎一直都在抽煙。」 這麼說其實一點都不誇張,他買了成桶的雪茄,成箱的煙斗。「如果天堂里沒有煙斗,我寧願選擇地獄。」這些經典語錄都表現出這個大師對煙草的熱愛和痴迷,馬克吐溫差不多每天抽30根雪茄,還會抽一會兒煙斗。

賀龍

賀龍(1896-1969),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原名賀文常, 字雲卿。 湖南桑植人。 他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鬥爭生涯中,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勛。

賀龍元帥一生嗜煙,可說是手不離煙斗。當他思考問題時、指揮戰鬥時、作報告時、與人交談時……都離不開他的煙斗;當他心緒波動表現他的喜怒哀樂時,也離不開他的煙斗。煙斗凝結著他的智慧和情趣。當年賀龍使用過的這把斗現在存放在延安的博物館裡。

紀曉嵐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抽煙是紀曉嵐平生三大嗜好之一,且吸煙成癖,煙癮奇大,所用的旱煙袋是訂做的,容量很大,有人說一次能裝三四兩煙絲,這雖有誇張之嫌,但在京中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屬罕見。因此就有了「紀大煙袋」的綽號。有次,乾隆急詔,紀昀來不及將煙熄滅,只好把煙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見聖上。煙在靴子里燃燒起來,紀昀忍著痛,希望皇上快點結束,直到褲腳冒出煙來,皇上問他怎麼回事,紀昀答:「失火了!」皇上趕快讓他出去救火,紀昀才顛著一隻腳出去了。以後有好長時間,紀昀不得不拄著拐棍。

斯大林

斯大林留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含著煙斗面帶微笑的沉思,而煙斗幾乎成為了斯大林的標誌。斯大林一支愛好抽煙斗,在與人談話或小型會議研究工作發言時,他往往是口含著煙斗在屋子裡踱來踱去,旁若無人地一邊說著話一邊還吸著煙斗。這時的他思想高度集中,說出的話,語言清楚,條理分明,所選擇的詞句能夠準確地表達其思想,使聽者入神。他邊談、邊走、邊吸煙的動作十分和諧,顯示出領袖的風度,使人覺得既威嚴,又備感親切自然。 對於斯大林,在他身後議論眾多,評說紛紜,無疑,斯大林是個喜好猜忌疑心很重的人,他沒有朋友,一生中唯一可以讓他信賴的「朋友」就是他的煙鬥了。

卓別林

查爾斯·斯賓賽·「查理」·卓別林爵士,是一位英國喜劇演員及反戰人士,後來也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導演,尤其在好萊塢電影的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和活躍。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與巴斯特·基頓、哈羅德·勞埃德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喜劇大師卓別林(1889-1977)創作的流浪漢形象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頭戴小帽,腳穿大皮鞋,留著一撮小鬍子,手握小煙斗的流浪漢,善良、柔弱,讓人們在捧腹大笑之餘,又不免心酸。卓別林創作的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也正是因為這樣,Dunhill公司在1989年,也就是卓別林誕辰100周年的時候,推出了卓別林紀念煙斗。這是一款限量發行的煙斗,全球限量300隻,是許多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寶物。斗柄上的浮雕銀環刻有卓別林的肖像,再加上銀制的卓別林的拐杖型壓棒,令所有煙斗愛好者和收藏者傾倒。

辣妹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卡洛琳·貝克漢姆(娘家姓亞當,Victoria Caroline Beckham,1974年4月17日- )是英國的女歌手和時尚設計師,前流行組合辣妹合唱團的成員之一,在辣妹時期她被稱之為「Posh Spice」。但維多利亞最著名的身份是萬人迷貝克漢姆的妻子,兩人於1997年開始約會,1999年7月4日在愛爾蘭都柏林的路特爾斯頓城堡舉行婚禮,此後一直是全球最受關注的明星夫妻之一,共育有四個孩子。

或許你不相信,辣妹維多利亞也是一個煙斗客,你看,就連接手BBC電視台採訪的時候,她還握著長長的煙斗,不過怎麼看都有點作秀的味道。

黃永玉(1980年郵票天價猴票設計者)

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鳳凰縣城沱江鎮。土家族人。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土家族人,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台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十六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他抽雪茄,很好的雪茄煙,有人去看他的時候,他常常用它當禮物送人。那雪茄點燃以後,一旦不抽了,可放在一邊,不管它,再想抽時,吸一下,又燃了。

更多的時候,他用的是煙斗。煙絲裝在一個圓形的鐵盒裡,那盒子上好像印有丹 麥製造字樣。他從鐵盒裡挖出一點點煙絲,填進鍋里,只裝了小半鍋。他得把打火機貼近煙鍋,然後像打開火焰噴射器一樣,讓藍色的火苗射向煙鍋深處點燃煙絲。據說他有二百多個煙斗。在他家的桌上有一件藝術品,是一個酒瓶里嵌著一個大煙斗。他用一種出其不意而又十分簡單的辦法,把煙斗裝了進去。像黃永玉這般地使用煙斗,時時處處銜著,一天到晚,只要不是睡覺,總不離口,恐怕鐵煙斗也值不了幾傢伙,沒有那麼幾百個肯定是不夠的。

而且屋子大了,煙斗多有好處,時時可以手到擒來,不至於臨時去找。我原來看過他一張照片,是蹲著把頭伸到椅子底下去尋煙斗的,其時,他嘴裡卻正銜著一隻煙斗。這有點像那個騎驢找驢的人。

在我看來,用煙斗抽煙的和直接吸香煙的比較,前者更規範一些、文明一些、紳士一些,如同是一首詩是發表在正規的大報大刊上還是發表在小報小刊上的區別。而在我們那個鄉間,農民們用長長的煙袋吸煙,遠遠地坐著,把煙鍋伸到火塘里,讓它在那裡一明一滅的閃著光。煙噝噝地通過煙桿被吸收進去。除了一份韻味以外,農民們看重的是許多年來凝結在煙桿里的黑色煙油的芳香。據說,用宜興紫砂壺喝茶,茶壺越陳舊越好,講究的也是那份凝聚在茶壺內壁上的東西。

煙斗是不是也有這種作用呢?

用煙斗抽煙肯定還有另外的理由。外國有個叫馬拉美的詩人說過:我又拿起了莊重的煙斗,它更適合嚴肅的人,它讓我可以長時間地吸煙而不被打斷,從而也可以更好地工作。

劉歡

天津人。中國著名歌手、知名音樂人。因在流行音樂方面的成就被譽為中國大陸地區最知名的「音樂教父」超級巨星,在華語歌壇極具影響力。自1985年奪取首都高校英語和法語兩項歌曲大賽的冠軍以來,一直屹立於歌壇之巔,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流行歌壇「大哥大」。1987年,中央電視台熱播電視劇《雪城》和《便衣警察》,兩部電視劇的主題歌《心中的太陽》和《少年壯志不言愁》,讓劉歡的一夜之間名字家喻戶曉。曾演唱很多著名經典電視劇主題曲,代表作《少年壯志不言愁》、《彎彎的月亮》、《千萬次的問》、《得民心者得天下》、《好漢歌》、《鳳凰于飛》,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早在1987年的抽樣調查中劉歡的知名度就已達87%。2013年1月1日劉歡在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辦《傾聽我們的年代——留歡2012》大型演唱會。

在劉歡家裡,除了從世界各地隨手買來的樂器、書和音樂,還有很多隻造型各異的煙斗。劉歡往煙斗里裝VANILLA的煙絲,說這種煙絲的味道不那麼讓女士反感,受大家歡迎一點。他最喜歡那些設計得能"坐"放在桌子上的煙斗,因為用煙斗來吸煙本來就是個情趣大於功能的消遣。酒櫃里的那瓶1982年的CHATEAU LAFITE,是他收藏的年代最遠的酒。而他用來為我們演奏的那架手風琴,是1998年去莫斯科參加"為中國喝彩"的演出時買的, 當時才花了300元,現在卻已經值好幾萬。

上面是記者寫的關於劉歡和煙斗的一段文字,劉歡在我國可以稱的上是流行音樂第一人,具有大家風範,估計吧內很多70,80後很喜歡他,他可以算是我國抽煙斗的名人了。劉歡在接受採訪時說,「跨界」是一種非常輕鬆的方式,在國外,這種形式的音樂會已熱門十幾年了。其實,音樂藝術的界限早就不存在了,他個人講法文、教古典、做流行,抽煙斗,從流行音樂跨到古典音樂,算是個徹底的「反跨」,但這不是小資的體現,而是體現了他對整體文化的一種態度。

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華語界常稱其為「麥帥」,是美國著名軍事將領,1944年授銜五星上將,並且曾任菲律賓陸軍元帥。20世紀30年代任美國陸軍參謀長,是太平洋戰爭中盟軍主要指揮官之一。他因在菲律賓戰役中的表現獲頒榮譽勳章,他和父親小阿瑟·麥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對同時獲得榮譽勳章的父子。

嘴裡總是叼著個長長的玉米芯煙斗,身著咔嘰布軍服,頭戴一頂戰鬥軟帽,眼睛上戴著一副黑色墨鏡,一派驕橫不羈的樣子,這就是笫二次世界大戰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

麥克阿瑟將軍無論在什麼場合,嘴裡總是叼著個長長的玉米芯煙斗,讓人感到很奇怪。作為一名赫赫有名的將軍,為何嘴裡總叼著個簡陋的玉米芯煙斗?這在許多人心中,一直像個謎一樣籠罩著,百思不得其解。

麥克阿瑟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一個軍人家庭里,喜歡抽玉米芯斗是阿肯色州小石城許多人的一種習俗。玉米芯煙斗是用栽種的玉米成熟後,去其玉米顆粒,取其穂軸,經過2年左右的時間風乾,然後再經其它工序處理,最後上膠製成。玉米芯煙斗具有質輕,多孔散熱等優點,由於這種煙斗價格便宜,尤其深受這一地區農民和低收入者市民的喜愛。 麥克阿瑟的父親老麥克阿瑟曾是美國陸軍的一名中將,老麥克阿瑟就是一個喜歡抽玉米芯斗的人。從小,麥克阿瑟就隨父親在軍營里長大。軍營里,身穿制服,腳蹬長靴,皮鞘鋥亮,嘴裡常常叼著玉米芯斗的父親,給了他深刻的印象。

麥克阿瑟在他的回憶錄《老兵永不死》一書中,曾深情地寫道,我最早的記憶是父親抽玉米芯煙斗,而這一切,都是我父親給予我的一生愛好,刻骨銘心,難以改變。

麥克阿瑟和父親感情很深,還是在他孩提時代,父親每次抽玉米芯斗煙時,總是愛讓麥克阿瑟為其點煙。看到父親抽玉米芯煙斗的那份滿足和幸福的樣子,麥克阿瑟總是感到父親很酷、很瀟洒。

父親還常常將玉米芯煙斗讓麥克阿瑟叼在嘴上,看到兒子嘴裡叼著個玉米芯煙斗走來走去,父親就會哈哈大笑起來,讚賞道,這才是我的兒子,這樣子,才像個真正的男子漢! 麥克阿瑟聽了,嘴裡叼著父親的玉米芯煙斗,驕傲地挺直了腰桿,感覺自己真的像父親所說的那樣,是個真正的男子漢!

在父親耳濡目染下,麥克阿瑟在中學時,就已經是抽玉米芯煙斗「老槍」了。小小年紀,就開始抽玉米芯煙斗,在老師的眼裡,他就是個「另類學生,」為此,他曾受到老師多次嚴厲警告,甚至險遭開除處分。好在麥克阿瑟學習成績一直是出類拔萃,老師最後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他網開一面了。這是麥克阿瑟在學校就開始享受的一種特殊待遇。 「二戰」時,美國著名的《華盛頓郵報》戰地記者約翰森在「密蘇里號」巡洋艦上採訪麥克阿瑟將軍,問他為什麼總喜歡嘴裡叼著個玉米芯煙斗?

麥克阿瑟將軍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照片,看著這張照片,麥克阿瑟將軍眼睛裡頓時溢滿了柔情。他深情地說道,我感到父親正在天堂里看著我,好像在對我說,小子,嘴裡叼著個玉米芯煙斗,這才像個真正的男子漢!

約翰森看到,這是一張老麥克阿瑟穿著軍服、抽著玉米芯斗在前線指揮打仗的照片。那一刻,記者心裡頓時全明白了,眼睛裡也泅上了一片晶瑩。

後來,約翰森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在讀者中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麥克阿瑟將軍嘴裡總是叼著個玉米芯煙斗,從某種角度上講,這是他父親老麥克阿瑟「教唆」 的結果,積習難改。另一方面,冥冥之中,他也是感受到父親在天堂里賜予給他的一種力量和信心。這種力量和信心,像一條看不見的紅絲線,將他們父子倆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因為父親一直在他身邊,永遠不曾離開。

玉米芯煙斗造就出了一代梟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

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主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林語堂愛煙,視同事業與愛情一樣重要。賽珍珠曾問林語堂:「林博士,你的婚姻沒問題嗎?」林語堂答:「沒問題,妻子允許我在床上抽煙。」有時當他放下他的煙斗或忘了放在什麼地方,他便不做事,在全屋中亂跑。嘴裡說著:「我的煙斗!我的煙斗在哪裡?煙斗,煙斗。」

畢加索

巴勃羅·畢加索(西班牙語: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或稱畢加索,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關於畢加索本人抽煙斗的信息暫時沒找到,但找到他的一副作品《拿煙斗的男孩》 。拿煙斗的男孩,現代藝術的創始人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的代表性作品,布面油畫,創作於1905年,尺寸100×81cm。這幅畫在巴黎幾經轉手,最後被德國的猶太富商格奧爾格先生收藏。

這是畢加索24歲時畫的一幅油畫,畫中年輕的巴黎男孩被畢加索稱為「小路易」,他常到畢加索的畫室消磨時光,畢加索以他為模特創作了這幅《拿煙斗的男孩》。畫中的「小路易」穿著藍色的工作服,左手拿著煙斗,頭戴花環,背景是兩大束花,看上去頗有幾分中國畫的味道。

「小路易」頭上戴著個花環,專家們認為這是畫作將完成時,畢加索臨時決定加上去的,不過看起來也挺和諧增色。

塞尚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國著名畫家,是後期印象派的主將,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為「立體派」開啟了思路;塞尚重視色彩視覺的真實性,其「客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獨特性大大區別於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畫家。

到了19世紀,隨著藝術家的湧入巴黎,當時的法蘭西學院已成為孕育和發展煙鬥文化的主流並且成為當時藝術和品味的一線指標。如庫爾貝1849年的自畫像《抽煙斗的男人》。這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就是保羅·塞尚,創作於1890至1892年的《玩牌者》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塞尚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與煙斗或抽煙斗相關的內容,並且以簡單的幾何圖形作為作品的主體,通過幾何解析來創作煙斗和抽煙斗的人物形象。這種風格激起了許多熱愛煙斗的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他們開始紛紛效仿,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發展,這使得煙斗在藝術畫作中的具體形狀發生了有趣的變化。20世紀初畢加索和布拉克作為立體派的代表更是把煙斗作為創作元素的作品引領為藝術圈裡的潮流。布拉克1929年的作品《小提琴與煙斗》、畢加索創作於1905年的名作《抽煙斗的男孩》。

對於一個兼具畫家和煙斗客雙重身份的人來說,藝術與煙斗之間的長期歷史關聯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每當獨處的時候,藝術家們常常一邊抽著煙斗,一邊作畫,兩種不同事物的感覺是如此相似。無論是抽煙斗,還是作畫,都需要情感、品味和激情,藝術家們似乎都有一種本能的尋求歸屬的驅動蘊涵其中。

關於塞尚抽煙斗的信息我找到了上面這篇短文,裡面寫這塞尚是當時已煙斗為題材作畫的典型代表,想來他本人也是會抽煙斗的。

莫奈

奧斯卡·克勞德·莫奈(Oscar-Claude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簡稱克勞德·莫奈或教堂系列[3]莫內,台譯奧斯卡·克勞德·莫內,大陸傳統譯莫奈。法國印象派主要畫家,印象派運動領袖人物。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莫奈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奈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奈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印象派運動可以看作是19世紀自然主義傾向的巔峰,也可以看作是現代藝術的起點。克勞德·莫奈的名字與印象派的歷史密切相連。莫奈對這一藝術環境的形成和他描繪現實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貢獻都多。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創始人雖說是馬奈,但真正使其發揚光大的卻是莫奈,因為他對光影之於風景的變化的描繪,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莫奈花園中的主路,恣意生長的花草大有要將小徑淹沒的氣勢 時光荏苒,莫奈花園的花季周而復始…… 吉維尼如今很感激莫奈吧?給他們增添了一個如此美麗的花園,給他們源源不斷地零排放創匯。正如梵高居住在普羅旺斯的阿爾時,被視為不受歡迎的人一樣,吉維尼也曾經不喜歡莫奈這位不速之客。當時的吉維尼還保持著中世紀以來的生活方式,村民世代務農,民風純樸保守,人們不喜歡巴黎來的人,而且認為畫家不是一種職業。身材高大、蓄著絡腮鬍子的莫奈,每天叼著煙斗走過田埂,後面跟幾個小孩幫他推著裝滿畫具的小車,到一個地方一坐一天寫生素描。在村民眼中,他是個不事生產、遊手好閒的怪人。

莫柰要畫田裡的麥稈,村民就趕緊把麥稈拆散;他要穿過田間,村民便以破壞作物生長為由,要求他付錢;他在河邊畫白楊樹,村民就揚言要將白楊樹砍掉。後來,當他擴建睡蓮池,欲引艾普特支流的水入池時,村民甚至抗議,他們認為莫奈花園中的奇花異草會污染河流,危害他們的健康。莫奈不善言辭,不太懂得客套或者討好鄉鄰,面對村民的不友善,他選擇默默堅持。其實,不太理會世俗眼光的人,即使堅持,也並不會令自己太憋屈。他已經逐漸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花園的營造上,鄰居畢竟管不到圍牆裡面的事。莫奈最多時曾經僱傭5 個園丁和他一起打理花園,他自嘲:「我所有的錢都花在了花園裡。」

汪涵

原名汪建剛,1974年4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湖南衛視主持人,1974年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1996年11月5日進入湖南經濟電視台,1998年參加湖南衛視《真情對對碰》的試鏡並成功當上該節目的主持人,自此開始了主持人生涯,2005年和李湘共同主持了選秀節目《超級女聲》。2009年11月4日汪涵在湖南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副主席,2010年入選「電視節目主持人30年年度風雲人物」,2011年12月當選為第十屆湖南省政協委員,2013年3月開始擔任《天天向上》製片人。2015年12月,汪涵增補為民進中央委員。2016年02月25日,湖南衛視官方微博宣布汪涵繼續擔任《天天向上》節目主持人,同時出任湖南衛視頻道節目監製。湖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2018年3月30日,汪涵在烏茲別克旅遊推介會上被烏茲別克駐華大使賽義多夫聘請為烏茲別克旅遊形象大使。

葉准

葉准,詠春拳葉問宗師之子。葉准,男,1924年出生於佛山,詠春拳葉問宗師之子,其母張永成。

葉問1972年去世後,其子葉准、葉正繼承父業,致力於向海外推廣詠春拳術。葉准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2008 年底,甄子丹主演的電影《葉問》讓葉準的父親突然成為華人世界膾炙人口的民族英雄。  「《葉問》這部片子拍得很好,其中三分之一是真的,日本人想找他比武,他把日本人的槍捏壞了,那是真事;三分之一是誇大的,電影里他在棉紗工廠教工人習武,真實生活中,那不是一家棉紗工廠,而是一家棉紗行,他當時只教了六個人;還有三分之一是虛構的,比如南北拳比武,其實葉問沒有自己出手。」葉准含著一支煙斗,慢悠悠地說。以上關於葉准抽煙斗的資料摘自訪談文學--專訪葉問長子葉准:銀幕外的真實葉問

葛麗泰·嘉寶

葛麗泰·嘉寶(GretaGarbo),原名葛麗泰·洛維薩·格斯塔夫森,好萊塢默片時代的電影皇后。代表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克里斯蒂》、《大飯店》、《瑞典女王》、《茶花女》 。

1954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授予嘉寶特別榮譽獎,稱讚她的銀幕演技令人難以忘懷。1990年4月16日,嘉寶因腎病死於紐約。有人曾經形容奧黛麗赫本是葛麗泰嘉寶以後最出色的女星,這也體現了葛麗泰嘉寶是多麼的出色,她就想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女神一樣,一生沒有婚姻,只流行許多部經典電影,供世人記傳。關於葛麗泰嘉寶是煙斗客,我只找到她叼煙斗的照片。

傑克·萊蒙

傑克·萊蒙於1925年2月在美國馬薩諸塞出生,陸續從事廣播、非百老匯劇、電視和百老匯等行業。作為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羅勃先生》、《熱情如火》、《桃色公寓》、《兩代風流》等。

1953年,他第一次在百老匯主演戲劇《破靴黨》。之後哥倫比亞影業公司與其簽約,他的第三部影片《羅伯茨先生》為其贏得了第28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從此萊蒙登上美國的明星寶座。1959年的《熱情如火》、1960年《桃色公寓》和1962年的《美酒與玫瑰的日子》又使他三獲奧斯卡影帝提名。整個60年代中,他曾七次當選10大賣座明星之列。1974年終以《拯救老虎》當上奧斯卡影帝。之後以其出色的演技為自己贏得無數榮譽。包括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獎。而萊蒙與華特馬修的喜劇搭檔,變成為影壇佳話。2001年6月27日因癌症病逝。

關於傑克·萊蒙是煙斗客的信息,我只找到他的煙斗照。

安迪·麥克道爾

安迪·麥克道爾1958年生於南卡羅萊納州,她最初是作為一名模特出現在著名品牌凱文·克萊恩的電視系列廣告中,因此被看中出演了1984年的影片《泰山王子》。由於她的南方口音過於明顯,製片人最後決定剪去她所有台詞的配音。

安迪·麥克道爾的演藝生涯一直到1989年遇到當時獨立製片的斯蒂文·索德伯格,這位後來大名鼎鼎的導演讓她參與演出了他的影片《性、謊言、錄像帶》。這部影片一舉拿下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同時也讓她的演藝事業重見光明,帶來了許多的演出機會。隨後她出演了《綠卡》、《哈德森之鷹》《偷天情緣》等許多影片,但並沒有多大的建樹,直到1994年她與休·格蘭特一起[1]主演了愛情輕喜劇《四個婚禮一個葬禮》,該片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大受歡迎。安迪·麥克道威爾一直是一位頗受人喜愛的女明星,她曾多次被人物雜誌評選為全球50位最漂亮的人物,但她擁有的並不僅僅只是漂亮,在她身上還展現出某種智慧。有句話叫「美貌與智慧並重」,看來安迪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她不但有外在的美麗容貌,更懂得生活生活的哲理。她也是個煙斗客,關於這方面的信息,我找到了一張她的煙斗照。

聞一多

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和學者。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1922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赴美留學。先入芝加哥美術學院,次年轉入科羅拉多大學美術系。1925年回國後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1927年,任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學)外文系主任。

楚辭班人不多。聞先生點燃煙斗,我們能抽煙的也點著了煙(聞先生的課可以抽煙的),聞先生打開筆記,開講:「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聞先生的筆記本很大,長一尺有半,寬近一尺,是寫在特製的毛邊紙稿紙上的。字是正楷,字體略長,一筆不苟。他寫字有一特點,是愛用禿筆。別人用過的廢筆,他都收集起來,禿筆寫篆楷蠅頭小字,真是一個功夫。我跟聞先生讀一年楚辭,真讀懂的只有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許還可加上幾句:「成禮兮會鼓,傳葩兮代舞,春蘭兮秋菊,長毋絕兮終古。(摘自汪曾祺《聞一多先生上課》)

托爾金

還有大名鼎鼎的《指環王》的作者,現代魔幻文學的開創者:托爾金。托爾金的煙斗基本不離身,創作的時候更是少不了,而且他更把他對煙草以及煙斗的熱愛融入到了作品當中。無論是小說原著、電影還是遊戲,中土的各種煙草、各種煙斗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作者甚至為故事中的煙草做了詳實的設定,從煙草的品種、產地以及特色都進行了介紹,故事中尤其是霍比特人種植的夏爾煙草,無論是法師、人類還是霍比特人都喜歡。

梁羽生

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陳文統,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梁羽生為人正派,創作了三十餘部武俠佳作,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每個寫小說的作家都有一個自己的江湖,金大俠如此梁大俠也是如此,大家對梁大俠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其《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這兩部作品,作為廣西人的梁大俠將道家的理論融入到了作品之中,這也是小編喜歡的原因。在搜狗梁羽生逝世4周年標誌設計中看到的是一種灰色的世界,其中飄渺遠去的山、書法墨跡和武俠小說中間的任務穿越在整個畫面中,前面是梁羽生拿著煙斗悠閑的抽著煙,彷彿在品味屬於自己的武俠人生。少時最喜歡看武俠,喜歡金庸,古龍,梁羽生,梁先生的《白髮魔女轉》看過很多遍,其中卓一航和練霓裳之間感情糾葛的描寫,每每讓我動容。在練霓裳走後,卓一航如瘋似狂,形同白痴。一日突被人點醒,心中的憂鬱猶如火山噴發,他終於不顧一切地衝下武當山,追尋練霓裳的蹤跡。一番辛苦,直至晦明禪師隱居的天山北高峰,他終於得知了練隱居於天山南高峰,即冒雪前往尋訪。然練已心灰意冷,不肯諒解和好。卓一航失望而歸,自此在天山南北、草原沙漠中漫遊行俠,收下徒弟辛龍子。從辛龍子口中,卓一航終尋得傳說中能使白髮變黑的優曇仙花,卻因該花已開過,尚需六十年的守候,卓決意守候至仙花開放之日。

六十年,這是什麼樣的守候,每想到此,便發無限感慨。

一劍西來,千岩拱列,魔影縱橫;問明鏡非台,菩提非樹,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後世評!且收拾,話英雄兒女,先敘閑情。風雷意氣崢嶸。輕拂了寒霜嫵媚生。嘆佳人絕代,白頭未老;百年一諾,不負心盟。短鋤栽花,長詩佐酒,詩劍年年總憶卿。天山上,看龍蛇筆走,墨潑南溟。別後音書兩不聞,預知謠諑必紛紜。只緣海內存知己,始信天涯若比鄰。歷劫了無生死念,經霜方顯傲寒心!冬風盡折花千樹,尚有幽香放上林。這是《白髮魔女傳》的卷首詞和卷尾詩,嘆白頭已老,仍不負心盟。

克拉克·蓋博

克拉克·蓋博1901年2月1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三十年代好萊塢最著名的男明星,1932年,一部《紅色的塵土》使他得以躋身十位最叫座的明星之列。此後《一夜風流》、《亂世佳人》更使他在影視界足以有個立足之地。1938年,他還被加冕為電影皇帝。他是好萊塢 一個神話式的人物,集中地體現了獨特的美國式的魅力。他的最後一部影片是《不適應環境人》,拍完後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他曾走運,並很有體會。」

蓋博最後的一部影片是《不合群的人》(The Misfits),這也是瑪麗蓮·夢露的絕世之作。蓋博在1960年因心肌梗塞在洛杉磯去世,享年59歲。他葬於加利福尼亞州戈蘭黛爾的林蔭紀念公園中,他最親密的妻子卡洛·隆巴德安葬在他的近旁。

克拉克·蓋博的《亂世佳人》是我最喜愛的一部電影,百看不厭、每次看完都久久回味的影片。劇中男主角克拉克.蓋博可謂是絕代帥男,他塑造的叼著煙斗、漫不經心的紳士形象簡直就是我一生的追求,緣此我也喜歡上了沙芬公司的一把名為「蓋博的最愛」的斗,它完全復刻了當年銀幕上克拉克.蓋博手中握著的那把經典的款式。略帶彎度的斗型配以彎曲悠長的煙嘴,煙嘴的花色極為特別,在琥珀色的基調上面又略微增添了大理石的質感,給人以淡定無求的精神境界。克拉克·蓋博在《亂世佳人》里塑造的形象是一代經典,他也是一個煙斗客。

「煙斗教練」——貝阿爾佐特。

他曾率義大利隊勇奪1982年世界盃 。

沃爾夫岡·泡利

沃爾夫岡·泡利(1900-1958),奧地利物理學家。他是本世紀初一位罕見的天才,對相對論及量子力學都有傑出貢獻,因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而獲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有找到他抽煙斗的資料,只找到他抽煙斗的照片,看點火動作,就知道他是個老煙槍了。

平·克勞斯貝

Bing Crosby (1903年5月3日–1977年10月14日),原名Harry Lillis Crosby,美國著名歌手兼演員,他的職業生涯貫穿了半個世紀(從1926年到1977年他逝世),曾連續十四年被評選為全美十大明星之一,他獨特的低音男中音使他成為最暢銷的歌手之一。

平·克勞斯貝在美國藝壇上,平·克勞斯貝不愧為天才,他是超級歌星、超級笑星、超級影星三位一體,有十四年被連續評選為全美十大明星之一。

1977年10月14日,這位一代歌王在打高爾夫球時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很喜歡他演唱的《銀色聖誕》,我只找到他的兩張煙斗照。

格利高里·派克

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 1916年04月05日—2003年06月12日)好萊塢電影巨星,1963年憑《殺死一隻知更鳥》問鼎奧斯卡影帝。他輝煌的演藝生涯里共出演過60多部影片,經典代表作有《羅馬假日》《愛德華大夫》等。其從容高雅的紳士風度讓全世界無數的觀眾為之傾倒,他也成為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標誌。派克曾被譽為「一生都值得愛的男人」.

派克回憶說:我看到四十個和《羅馬假日》安妮公主一模一樣打扮的女孩,她們都留著劉海,梳著赫本頭,群長到小腿,還有襯衫--我想她們很渴望見到年輕時代的格利高里·派克,結果卻是一個頭髮花白,嘴裡叼著煙斗的老先生。以上是格利高里·派克的回憶錄里的一段話。

羅伯特·德尼羅

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1943年8月17日—)美國著名電影演員和製片人,以其方法演技聞名,曾多次贏得不同的影視獎項,是當今美國影壇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被公認為美國演員中演技派的代表人物,稱之為戲王之王。根據美國電影學院(AFI)鑒於演員對表演藝術的貢獻進行的評選的影史十大表演藝術家中,羅伯特·德尼羅排名首位。你最崇拜的演員是誰?對於那些已經揚名立萬的明星們來說,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費一番腦筋。說沒有,顯得你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而要說有,那麼這個人的確要做到讓自己心悅誠服,甚至可以借他來提高自己的身價。無論是東方的周潤發、劉德華,還是西方的湯姆·漢克斯、丹澤爾·華盛頓,他們的答案竟然驚人地相似——「羅伯特·德尼羅。」

他永遠不重複自己擔任過的角色,但永遠是一個表情:皺著眉,一臉無奈相。他的粉絲有:周潤發、劉德華、張國榮、周星馳、梁朝偉、姜文、黃秋生、謝霆鋒、沙寶亮、劉燁、汪峰、袁立、鞏俐、鄭少秋、侯勇、寧靜、齊秦、張雨生、吳奇隆、黎明、許志安、張智霖、譚詠麟、裴勇俊、任達華、瞿穎、丹澤爾·華盛頓、湯姆·漢克斯、布拉德·皮特、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羅伯特·德尼羅抽煙斗嗎,這個是個疑問,因為我沒找到這方面的資料,但是我找到他一張叼煙斗的劇照,很酷。

愛德文·鮑威爾·哈勃

愛德文·哈勃(英語:Edwin Powell Hubble,1889年11月20日-1953年9月28日),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哈伯證實了銀河系外其他星系的存在,並發現了大多數星系都存在紅移的現象,建立了哈勃定律,是宇宙膨脹的有力證據(參見大爆炸理論)。哈伯是公認的星系天文學創始人和觀測宇宙學的開拓者。並被天文學界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為紀念哈伯的貢獻,小行星2069、月球上的哈勃環形山以及哈勃太空望遠鏡均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只找到哈勃抽煙斗的照片

卡薩爾斯

卡薩爾斯(1876~1973)(西班牙語:Pablo Casals)為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揮家。卡薩爾斯為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揮家、作曲家,被認為是上世紀以來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他以驚人的演奏和表現才能,提高了大提琴兒為獨奏樂器的地位,在本世紀的大提琴家中,他的貢獻最大,成 為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藝術家。卡薩爾斯點上那個人招牌式的碩大煙斗,狠狠地吸上幾口。隔著噴出的裊裊煙霧,蓋斯伯格依然能看到他緊鎖眉頭沉思的表情。以上關於卡薩爾斯抽煙斗的描寫摘自文章---卡薩爾斯-生命的六個瞬間,卡薩爾斯與HMV唱片公司的經理蓋斯伯格進行對話時的場景。正是因為蓋斯伯格的勸說,卡薩爾斯才同意把巴赫大提琴組曲灌製成唱片發行。1936年6月,在倫敦的阿比錄音棚內,面對著精巧擺放的錄音筒,卡薩爾斯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把琴弓向下一按,奏響了巴赫大提琴組曲的第一個音符。

梁文道

梁文道(1970年12月26日-),人稱「道長」,祖籍廣東順德,香港文化人、傳媒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哲學系。從1998年開始梁文道就不斷活躍於香港文化界、知識界。2008年,梁文道皈依了南傳佛教。

代表作品:《弱水三千 梁文道書話》(書評集錄);《讀者 梁文道書話Ⅱ》(書評集錄);《味覺現象學》(食評集錄);《常識》 (專欄集錄);《我執》(散文集錄) 

年輕時的梁文道更是恃才傲物,言語表達激烈而猛烈。在香港大學哲學系就讀期間,他在政治集會上「除褲抗議」,在學界一脫成名。   

翻開梁文道的新書《弱水三千》,扉頁上有這麼一段話:眾多角色中,始終有一條「脊骨」貫穿,就是走出象牙塔,以平民語言接近知識與群眾,做個街坊學者。

至今,梁文道仍有著許多舊時文人的習性,比如,用格子紙給報社寫專欄,收藏書籍,研究食譜,用煙斗抽煙或是自製捲煙等。他兩大「怪癖」盡人皆知,一是不吃麥當勞,二是不穿耐克鞋。梁文道的回答是,這僅僅是道德選擇,與時代無關。 很喜歡看梁文道主持的《開卷八分鐘》,在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中他也經常作為嘉賓出席,學識淵博,談吐文雅,很有舊時文人的氣質。

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港譯:柯德莉?夏萍,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英國知名音樂劇與電影女演員,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晚年曾經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味的穿著著稱。她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例如《羅馬假日》、《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無數人眼中的經典。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3名。

奧黛麗·赫本是影壇上難得一見的瑰寶:她的容貌清純秀麗,既不俗艷,而又耐看,很多攝影師喜歡為她拍照以捕捉那「無法比擬的美」。

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崇拜與爭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勵女性去發掘與強調自己的優點,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穿著方式,也改變了女性對自我的看法。

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於瑞士特洛什納(Tolochenaz)的住所,因為結腸癌病逝,享年63歲。

奧黛麗赫本有一個苦難的童年,據說於1944年荷蘭饑荒期間,她經常以鬱金香球根為食物,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奧黛麗·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挨的木製舞鞋也沒有關係。

她是一個既美麗有具有堅強意志的女人。這版郵票共含10枚,印有赫本斜叼煙斗微笑形象,由德國聯邦郵政公司印製於2001年,當年共印製1400萬枚。圖案出自1961年由赫本主演的電影《第凡納早餐》的劇照,但由於赫本的兒子西恩費勒不認可母親吸煙形象,德國聯邦郵政公司最終取消發行計劃。這批郵票大部分被銷毀,只有兩版得以保存。按照德國聯邦郵政公司的說法,這批郵票中只有兩版得以保存,其中一版由這家郵政服務商歸入檔案,另一版保存在德國。

至於她是不是煙斗客並不重要,她的一張煙斗照不知傾倒多少世人。

庫爾貝

居斯塔夫·庫爾貝,1819年生於法國的奧爾南,藝術家。1846年間他創作了以自己為主題的《抽煙斗的人》。

在古代大師中,他最欣賞17世紀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的技巧,專心地臨摹過不少收藏在盧浮宮的委拉斯貴支的作品。 在1846年間他創作了以自己為主題的《抽煙斗的人》。這幅畫富有靈感,暗紅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帶有灰綠色陰影的白色襯衫,黑色的頭髮和鬍子圍籠著帶有橄欖色陰影的微紅臉部;這個臉畫得猶如提香的手法那有有力。肩膀厚實,臉部的柔和感覺表現得極其雅緻。這種雅緻的感覺還擴而及於深調子,涉及突出在深暗背景上的形體,使得這個「得意而調皮、富有幻想的、似乎沉醉在熏污煙斗的煙霧之中的」臉,蓋上了安逸而幸福的烙印。

造型的想像力是雅緻的繪畫處理基礎;以現實主義手法表現出來的安逸姿態,突出著浪漫主義的幻想神情。在這幅自畫像上,庫爾貝的自我欣賞得到了完美的抒情體現。後來,他畫出了更加重要的作品,在繪畫處理方面更加豐富的作品,可是再沒有一幅比這幅更加優美了。正由於庫爾貝的自我欣賞,他的許多自畫像成了傑作。

庫爾貝的畫作《抽煙斗的人》是以自己為題材的,已經證明他是個煙斗客了。

胡適

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主要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胡適文存》《胡適文存二集》《胡適文存三集》《胡適文存四集》《胡適自傳》《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胡適文選》《胡適論學近著》《四十自述》《藏暉室札記》《胡適日記》《齊白石年譜》,以及《先秦名學史》等英文論著。  

1914年7月18日,「戒紙煙」一條寫道:「吾年來志力之薄弱極矣,即戒煙一事,屢戒屢復為之,真是懦夫無志之為!吾去國以來,雖滴酒不入口,然紙煙之惡影響仍不少。赫氏之書曰:『I am absolutely determined to transmit undiminished to my posterity this heritage which is mine.』……記此為座右之銘。自今日始,決不再吸紙煙或煙斗之類。今日之言,墨在紙上,不可漫滅,吾不得自欺。」不得自欺,出口容易做時難,兩年前的自警尚「墨在紙上」呢。上面是我找到的關於胡適戒煙的趣聞,他曾經立誓戒煙,還寫了文字的東西,不過最後還是沒戒了,看來他也是中煙毒太深了,文中提到煙斗,證明了胡適先生也是一個煙斗客。

毛姆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毛姆也是一名煙斗迷,他的作品常以冷靜、客觀乃至挑剔的態度審視人生,基調超然,帶諷刺和憐憫意味,也許只有當他拿起煙斗沉思的時候才覺得和這個世界保持了一定的思考距離吧。

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阿金》等。

加里·格蘭特

加里·格蘭特(Cary Grant,1904-1986),另譯卡萊·葛倫,真名阿奇博爾德·亞歷山大·利奇(Archibald Alexander Leach),是一位著名的電影演員。他生長於英國貧家,14歲失學加入馬戲團巡迴演出,16歲在美國紐約演舞台劇5年,成名於西岸好萊塢,擔綱演出數部「緊張大師」希區考克執導影片;榮膺AFI百年百大明星男影星第2名 。

加里格蘭特是個很有魅力的演員,很喜歡他在《西北偏西》中的演出,他也是一個煙斗客,卻沒有找到確切的資料,只能在照片中了解了。

亞瑟·米勒

亞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 (1915.10.17~2005.2.10) 美國劇作家。其一生著有大量的戲劇評論,還寫過十幾部廣播劇和電影劇本,以及報告文學和短篇小說。2005年2月10日深夜在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家中病逝,米勒因心臟衰竭過世 ,享年89歲。

米勒一貫反對西方商業化、純娛樂性的庸俗戲劇,認為戲劇是一項反映社會現實的嚴肅事業,舞台應該是一個比單純娛樂更為重要的思想傳播的媒介,應為一個嚴肅的目標服務。他的作品著重於家庭、道德和個人責任感,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 關於亞瑟·米勒抽煙斗的資料只找到他的煙斗照,而且是和夢露在一起的哦。

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鬍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髮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鬚髮。像米開朗琪羅畫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俄國大文學家托爾斯泰喜歡釣魚,但他釣魚不在魚。一次他到黑海休假時來到岸邊釣魚,他輕鬆地躺在一張藤椅上,一隻手拿著一瓶啤酒,另一隻手捏著一營大煙斗。他的釣竿用一根手杖支撐著,漁線隨著波浪慢慢地搖動著。上面是我找到關於托爾斯泰抽煙斗的一點信息。

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生於倫敦,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1926年,他前往好萊塢謀求發展,導演了他第一部懸疑電影《寄宿人》受到好評,建立了他在英國電影界的地位。在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中,希區柯克共拍攝了超過50部電影,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使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電影藝術大師之一。

希區柯克,一代懸疑大師,被人戲稱為叼著煙斗的胖子。

孫宗慰

孫宗慰(1912-1979)江蘇省常熟縣人。1934年考入中央大學藝術系。193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並留學任教,積極加入「中央大學藝術系戰地寫生團」赴前線宣傳抗日,在出發前徐悲鴻曾以自己小像贈別。1941年,由當時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呂斯百推薦,成為張大千赴敦煌考察研究之助手。孫宗慰在1944年創作的《持煙斗的自畫像》,可以證明他是個煙斗客。

葉茂中

一隻使用幾十年的石楠老根,再加上精細的手工製作而成的煙斗,應該能算上一隻上層的煙斗。煙鬥上厚重的木紋機理如同人生的閱歷,在靜下來把玩時,能讓人在浮躁的空氣中頓時沉靜下來,享受周遭的靜謐,還有內心靜如止水的安寧。

葉茂中說自己喜愛煙斗,總是在晚上,夜深時,愜意地泡完熱水澡,然後在一張深陷且能將人舒服包裹著的沙發中,再倒上一小杯洋酒,點上一鍋煙絲,享受著煙霧升騰時所帶來的一股溫暖和放鬆,「浮生偷得半日閑」,這是每天工作忙碌後唯一的鬆懈,就如同一頓精神盛宴,在感悟工作的拼搏時也停歇住腳步「咂巴咂巴」生活的滋味,在每日每月的奔波後享受緣自一隻煙斗的美好。

對於煙斗,葉茂中始終認為它是一件道具,是一件令自己放鬆的東西。他認為在生活中不應該缺少道具,因為這些道具會帶給自己的一些潛意識中的一種精神暗示。喜歡上煙斗,其中一個原因是受劉歡的影響。這種有著符號般標杆的物品,與使用者融合一起,傳達著一種大家的風範,成熟男人獨有的魅力與神秘,以及對於同道中人的認同感,還有其不事張揚、沉穩、鎮定自若的形象品質,使葉茂中慶幸在自己的生活中又添上了一件心儀的道具。

一件小小的物品在每一處的細節能喚起人心靈深處所珍藏的畫面,對於煙斗的喜愛,另一個不解的緣由,來自於葉茂中幼時對父親的記憶,沒有多少文化的父親也抽煙斗,生於水上的人家,在一天勞作後的閑暇時,喜歡在平靜的水面上靜靜地點燃一鍋煙絲,現在回想起來父親當時留給葉茂中的形象,竟然很有些哲學家的風度,所以煙斗之於他來說,不僅僅是一件暗示自己放鬆的道具,還是在經過歲月磨練後,經過執著堅韌的精神「游牧」後,對生活與生命有著深刻感悟的符號標誌。

以上關於葉茂中是煙斗客的資料摘自---煙斗,精神盛宴——葉茂中接受《商界時尚》的專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