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1月17日,人民網―《生命時報》於,發表了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鄧晨的一篇題為《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發現:抄經文防癡呆》的新聞報道。抄經的神奇作用,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老年工作網也進行了轉載:

日本是一個老齡化社會,在如何防止老人癡呆上進行了很多研究。據日本《每日新聞》近日報道,抄寫經文能起到很好的防止癡呆的作用。

日本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帶領研究生,對1000名老人進行了測驗,記錄了他們在做各種行為時的大腦血流量。研究人員以老人在做簡單的事情時為基準,大腦活躍時為正3,而大腦休息時則為負3,共分為11個等級。結果發現,老人們在寫經時,前頭葉和頭頂葉的活躍程度都達到了最高數據的正3。

川島教授介紹,老人抄寫經文不僅能運動大腦,還是一種心靈撫慰,對於老人保持優良的生活態度有益。信教的老人在寫經前都注意洗手、清潔桌面等,都是良好的衛生習慣。而寫經時,他們都比較集中精神,這是老人平時很少能出現的全神貫注使用大腦的情形。在心理上,老人感到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能保佑子孫平安,他們的內心感到充實快樂。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從各方面來說,抄寫經文有益於老人的身心健康。

此外近代科學研究發現,大腦語言功能區,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前腦的布魯卡區,另一個是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區。使用中文的人,平時主導語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腦中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這一語言區與運動中樞區緊相毗鄰。

中文語言功能區與運動區緊密相連,就意味著要想學好中國的表意象形文字,就要多誦讀、多看、多寫、多印心。舌頭的運動、聲帶的運動、眼球的運動,就是重點。「心開竅於舌」,舌動竅開心明,十指連心,心靈手巧,互相補益而開慧增智。因此,古人提出了「四治」學習法。抄經,這種綜合性「運動」,會幫助啟迪慧心和智識。

道醫原理簡析: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炁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炁平均,故真邪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陰陽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炁實, 髮長齒更。二八,腎炁盛,天癸至,精炁溢泄,陰陽合,故能有子。三八,腎炁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炁衰,發墮齒槁。六八,陽炁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炁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 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形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炁脈常通,而腎炁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炁皆竭矣。』」

腎精氣,乃生命的先天之本,是每個人所具備的內德能量體。它本身在體內的分佈變化和升降變化,都直接關係著性體系統的生理功能和生命的活力,是決定生命長短的物質基礎和倉庫。

精氣,是大腦功能的能量源。年老精氣衰,精氣的不足,勢必會引起腦神難以維持正常工作,從而引發功能失職失調。後天的精氣無法供給大腦正常工作的能量所需,僅僅以五穀供能也很難濡養。人類到老年後,由於庫存儲備的精氣神消耗殆盡,而且脊髓供能渠道也難以將蕩然無存的精氣上傳於腦。大腦額頁區,缺乏足夠的能量的養護,產生退行性功能衰變也就是正常的了。

抄經的生理功用:

為什麼老年人在專註於抄寫經文時,會改善大腦濡養狀態呢?其中的機理還是離不開傳統道醫所揭示的原理。

古人將學習經典的方法,分為四大類:「目治」,「口治」,「心治」,「手治」。

這四大治學的方法,充分與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功能相關,充分體現出一個「動」字,也就是要求動眼、動口、動心、動手。四動合一,啟動大腦額葉區左右雙側的「布魯卡區」。

「目治」:就是動眼閱書看字;

「口治」:就是動口出聲朗誦經典;

「心治」:就是動心印心而心領神會;

「手治」:就是動手書寫抄錄經典文字。

經典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目」、「口」、「心」、「手」整體的綜合全面運用。

抄經,對身心的多重調節作用,不僅僅只侷限於老年羣體。

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目」、「口」、「心」、「手」整體的綜合全面運用。

恭敬和認真地抄經,同時啟動了後天的意識這個後天之主,並且調動了心靈之窗的眼睛,而眼睛又直通於肝臟,它是肝臟的外竅;另外,動手還啟動了身形的參與。

抄經過程,是對後天系統的一種寧靜、祥和的整合過程,也是對慈悲心的培養。抄經過程中,經文的信息和能量,通過眼和手,向體內傳輸,也是一個上善治水的過程。其中,也具備著調形、調心、調息等功效。

經典誦讀中的書聲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過動口而達到動心的寶貴方法,是學習和掌握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誦讀與抄經,這兩個經典實踐中音聲與身形「同出異名」的雙重效用,會幫助實踐者的身心在不知不覺中受益菲淺。

關於誦讀心法,熊春錦先生在《德道經》中已有專題闡述,這裡重點探討一下「手治」學習方法——抄經。

「抄經」,伴隨著人類文字書寫的發展,其歷史由來已久。

抄寫文字與人身心的關係和作用,古人多有著述。

而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指出:「手是人類外在的頭腦」。中醫也有「十指連心」、「心腦相通」的生理解釋。

抄經過程中的得「心」應「手」和「心靈手巧」的實現,需要眼睛觀字在先,手描摹字形隨後,心感體會,默契神會,大腦同步複製轉錄文字的全息信息,並且將經文的全息影象和全息能量以傳導的方式,複製灌輸到全身的細胞之中。

王羲之《老子》

古人在抄寫過程中,發現抄寫內容可以作用和影響人的身心。因抄寫內容的不同,作用於身心的結果和效用有明顯不同。所以抄寫經典,尤其具備圖文全息性的文字,更能凈化身心,這也成了書法界的共識。

熊春錦先生分別在《小篆入門指導》和《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書中的論述:漢字是智慧意識教育的重要工具;符、畫、圖、文,這幾類則是慧識教育的工具。在文與字之間,甲骨文、小篆文等等是向漢字過渡期的工具,具有順逆雙項作用功能。內觀誦讀採用小篆體,對培養右腦圖文思維效果更佳!

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統計,中國的《老子》印刷出版量已經超過了國外的聖經,位列世界各國經典之首,被譽為萬經之王; 雖然目前《老子》印刷版本眾多,但很少有帛書篆體版本的字帖適合書寫修養身心,尤其雙一章(帛書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又是老子五千言總綱,是打開老子思想智慧之門的金鑰匙,故常誦讀書寫,無論是承受著生活事業雙重壓力的人羣還是退休修養的父母來說,都是是一種非常簡單易學又經濟的靜心釋壓的生活方式。

道德五千文,一字一靈符。《老子》作為唯一聖人親筆書寫,沒有任何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內容的智慧經典,穿過千年的迷霧,為繁忙的塵世帶來靜心的智慧。

部分內容摘選自熊春錦老師講座書籍

關注本頭條號延伸閱讀

誦讀還能健康?這裡面有什麼道理呢?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

《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