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地球一小時”活動,熄燈時間定於:3月30日20:30—21:30

“地球一小時”活動,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倡議。以 2007 年悉尼的標誌性熄燈爲開端,已成爲全球範圍內的全民環保活動。2018年,獲得超過180 個國家和地區、7000 多個城市、數億支持者 的響應。

該活動通過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將通過自發熄燈一小時,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以及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倡導與生態、環保、綠色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但自活動開展以來,國內雖獲衆多粉絲,卻也引發不少爭議。

質疑聚焦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關燈一小時真的節能嗎?答案是,就單個家庭而言,關燈一小時節約的電能佔一年耗電量的比例非常有限。就社會而言,“地球一小時”活動減少的耗電量同樣微乎其微。

第二個問題是,“地球一小時”集體關燈的行爲,瞬時電壓波動會導致供電線路癱瘓,給電網造成過重的負擔?事實上,與每天早上八九點工廠開工的這一升、半夜停工這一降對電網構成的衝擊相比,“地球一小時”帶來的電網負荷影響非常有限,加之堅強智能電網具備一定的調節能力,對電網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第三個問題,電能無法存儲,發出來不用就是浪費?參與“地球一小時”活動的主要是分散用戶,這個規模的用電變化,也應該在電網正常調節能力之內。

釐清了這些認知障礙,我們才認識到這項環保行爲藝術的意義所在——熄燈一小時只是形式和手段,普及節能環保觀念,激勵節能環保行動纔是目的。

嚴謹的能源人還是很講理的,畢竟人人心中都有一位環保家。

那麼,隨着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與能源行業的深度融合,如何做,才能真正節能?

今天可以換一種方式打開地球一小時。

真正的節能,還是要靠智慧能源領域的硬核技術。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