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有個並未引起太多關注的新動作。據第一財經,3月7日,漢歐國際「長江號」班列於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正式首發。班列裝載著凌雲集團的幕牆、神龍汽車的整車、長飛的光纖、富士康的電子產品等合計48個大櫃。

自本次發運開始,武漢漢歐班列正式命名為「長江號」中歐班列。這一新變化旨在打造「長江號」中歐班列湖北新名片,推進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深度融合。

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唯一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武漢位於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江的交匯處,漢歐班列冠名「長江號」,堪稱名副其實。從中也能夠看出武漢的雄心。

猶如漢歐班列改名這一動作所示,這幾年的武漢,可謂春風得意。「復興大武漢」的自信與壯志,顯露在一系列大動作之中。

01、新興支柱產業崛起

由於經濟外部環境變化以及產業結構矛盾突出,當下部分地區和城市都面臨著產業轉型的坎。

武漢這幾年的發展形勢依然一路看漲,首先就源自產業轉型較早。

據政府工作報告透露,武漢2018年的主要產業情況如下:

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量突破5000億元;

金融、商貿、物流、建築等行業增加值均過千億元;

電子商務交易額8200億元,增長25%,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突破2100億元,增長17%以上;旅遊、會展、設計等產業加快發展。

作為老牌工業城市,鋼鐵、重化工產業一度就是武漢的主要支柱,曾經的產業轉型壓力不可謂不小。

來源:武漢統計

但武漢目前的光電子信息、汽車、生物醫療及醫療器械等支柱產業的崛起,說明產業結構已基本上走出了困境。這為避免經濟的過大降速打下了基礎。

事實上,2017年,武漢就提出將做大汽車及零部件、信息技術製造、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力爭形成2個產值超5000億元產業和若干超2000億元產業;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7萬億元。

過去幾年,一直有一種說法稱,武漢這一波發展行情是靠挖土機「挖」出來的,也即巨額的基礎設施投資。

但事實證明,基建當然對於改變城市的城建水平、基礎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只有「挖」,是絕不可能讓一座擁有萬億級GDP體量的城市走得太遠。

如果沒有及時的產業轉型升級,武漢斷難擁有今天的後勁。

02、搶人和搶企業

近幾年武漢的高曝光度、強存在感,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搶」——搶人,搶企業。

搶人方面,武漢是此輪「搶人大戰」最早的發起城市之一。其中有兩個動作,頗具標誌性。

一是,2017年初,高調亮出力爭5年內留住100萬大學生的目標。

作為全國科教實力前三的城市,人才流失是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武漢的痛。正是看到了這個痛點,武漢的「搶人大戰」,與其它多數城市都有所區別,它首先是要留人。

無論是出台大學生8折買房政策,還是允許大學生幾乎無條件落戶,都釋放出武漢留人、搶人的誠意與果斷。

效果也是明顯的。2017年,武漢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分別是2016年的2倍和6倍,均創歷史最高紀錄。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總體落戶情況,2017年新增戶籍人口19.8萬,2018年更是達到了30.08萬。

二是,2017年4月,武漢在全國成立首個「招才局」,並明確提出打造校友經濟。

正是托多數城市都無法比擬的校友資源優勢,武漢在搶企業方面斬獲頗豐。

馬雲、陳東升、孫宏斌、毛振華、雷軍等商界大佬,都先後多次到訪武漢或在漢有大布局。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小米第二總部落戶武漢。

近幾年,產業轉移加速,特別是相當一部分互聯網新經濟企業都開始尋求在一線城市之外打造第二總部,新興產業、資源的下沉趨勢很明顯。這也成為重塑城市競爭格局的一個重要因素。

武漢藉助「資智回漢」工程,充分挖掘自身的校友資源,可謂對症下藥,抓住了風口。就眼下看,武漢是此輪搶人、搶企業競賽中的大贏家。

03、引領都市圈發展

作為省會城市,武漢在湖北處於「一城獨大」的狀態,也屬於典型的強省會。

不過,或許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湖北其實也幾乎是全國最早提出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省份。

目前湖北省內的城市格局,雖然仍是武漢「一城獨大」,並沒有出現像山東、福建、江蘇等雙中心格局,但截至到2018年底,已擁有襄陽、宜昌兩個體量為4000億+的地級市,這在內地省份中還是頗為難得。

湖北能夠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在2019年逆勢上調發展目標的省份之一,這無疑是重要底氣。

當然,這也是武漢的底氣之一。首先,這意味著武漢反哺其它城市的壓力不至於太大;其次,在省內的產業布局和協作,有一定的基礎支撐。

另外,在即將到來的都市圈時代,武漢也又一次站在了風口。

武漢都市圈,也即"8+1"城市圈,概念提出和規劃都較早。具體包括武漢及其周邊的黃岡、黃石、鄂州、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八個城市。

來源:中國城市大比拼

這八個周邊城市中,黃岡、孝感的GDP已經邁入或即將邁入2000億。並且由於提出時間較早,相關協作在內地都市圈中也算較緊密。

在最新公布的全國34個都市圈評級中,武漢都市圈位居第二檔,屬於發展型都市圈。

如最重要的交通設施方面,目前武漢都市圈內四條城際鐵路已全部建成並運行;武漢至仙桃城際鐵路也預計將於2019年底通車;未來武漢到鄂州還將有地鐵直通。

更進一步,近年隨著成都代管簡陽、西安代管西咸新區、濟南合併萊蕪,武漢是否將合併鄂州,也引發了民間的種種猜測。從兩城的區位,以及合併後的面積和人口規模看,這並非沒有可能。

其實,剛剛獲批的鄂州國際機場,實質上也就可以看作是武漢的第二機場。與其說金主順豐看中的是鄂州,不若說是武漢。

無論合併與否,這都將直接增加武漢在即將到來的都市圈時代的發展底氣。

04、壓力和動力

當然,武漢這幾年快速發展的同時,中部地區整體上也進入了一個爆發期。

最近就有文章分析,中國正在快速崛起的4座城市,除了西安之外,其餘三座——鄭州、長沙、合肥,就都位於中部。

全國GDP20強城市變遷

來源:國民經略

其中,鄭州也同為國家中心城市,且與長沙都已跨入萬億GDP俱樂部。兩座城市對武漢的追趕之勢不可小覷。

從積極的方面看,這種區域內的發展活力和激烈競爭狀態,是武漢繼續前進的一個外部動力。

從壓力角度,這也意味著,在人口、產業、資源、政策等方面,武漢面臨其它後起之秀的正面競爭。

但是,這一點也恰恰證明武漢所處的中部地區,目前正迎來了發展風口。作為第一城的武漢,機遇自不會小。

小結

總結武漢這幾年的變化、精進之路,一個關鍵詞或許就是風口:

率先走向產業轉型的風口、引領搶人大戰和強省會的風口、身處中部崛起的風口、即將步入都市圈時代的風口。

立於多個風口之上,在「水大魚大」的時代,只要繼續穩紮穩打,敏銳出擊,抓住風口,「大武漢」前路可期。

註:本文轉自「西部城事「,並不代表」荊楚連線「觀點,僅供各方參考,感謝「西部城事」的授權

關聯閱讀:

光谷「新外資十條」提出:企業落戶可獎勵2000萬,固定資產投資可獎勵3500萬|附政策

某大型醫療器械企業尋3千平的廠房,但除此之外我們其實可以有更多!

武漢2018招商引資大會:提出2萬億的簽約目標,表彰37個單位和雷軍等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