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有的茶友喜歡苦後甘甜的,有的茶友喜歡純甜純香的,有的茶友喜歡高火香的,有的茶友討厭苦澀的。每一杯茶都會擁有不同的粉絲羣。你否定,他肯定。他否定的,或許是你的心頭好。


口糧茶,不追求極致,喝起來不心疼,卻也叫人舒服、舒心,滋味適口。

天天喝,喝不膩,且不影響你思錢想厚,這也是一種適口為珍。


適口為珍這個概念很有趣,想想這個概念可能是誰提出來的? 我覺得是茶商吧,當一款品質低還想高價的茶品出現,客戶還不買賬,適口為珍就能讓賣茶人有臺階下了,哈哈。

好茶就是好茶,你不喜歡喝它也是好茶,差茶適口為珍也到不了好茶。試問誰不喜歡好茶,適口為珍只是在低價市場說服客戶購買的一種手段而已。

個人見解,謝謝閱讀。


首先要以好茶為標準,要不然,一個剛喝茶的覺得什麼茶都不錯就沒法說了。在好茶的範圍,個人喜好不同才會造成你甜喜歡,他鹹中意。更有些人覺得這茶性價比高。適口為珍在我理解就這樣


我覺得你自己在描述裏,已經有你自己的見解了。首先來說,你的見解,就是你自己的適口為珍。我說了我的理解,你能接受麼?

其次,這個茶葉,其實有一部分很客觀,也有一部分很主觀。

客觀的來說,一個好茶。我認為它的標準就是,首先是生態料,百年樹,十年樹放在一邊,得是生態的,不能是臺地的。其次就是工藝,製茶的工藝也要好,包括這個萎凋時間,殺青時間,都要能夠嚴格控制的。這樣出產的茶葉,從客觀來說,算得上是好茶。

然後就是主觀因素了。比方說我,我喝過大紅袍,正山小種,金駿眉,但是最後我選擇了雲南的滇紅,普洱,滇白。我身邊也有很多人說喝不了普洱,喜歡喝正山小種。我覺得很正常。你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覺得好。

最後,我認為,適口為珍可以引申出來一句話,那就是,你覺得好的東西,你就自己去堅持。沒必要讓所有人都和你一樣,沒必要讓所有人都理解你。人有百味,花有千紅。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同樣會有一千種適口的茶葉


首先是安全基礎上的茶葉再來說適口為珍。有兩層理解,第一層是適合自己的口感就是珍貴的好茶,不論價格高低。第二層就是茶葉本身就是很珍貴,我們每喝一泡茶就是30顆芽頭,採摘茶葉的茶農們一天才採不到五斤的幹茶,這豈不是適口為珍?


參考一下吸煙,抽得慣大彩的,不一定抽得慣玉溪,抽的慣中南海的,不一定抽的慣大前門,抽的慣熊貓的,不一定抽的慣中華


多數情況,這是一句忽悠小白的話,後面的話多數是,不必追求名山古樹什麼的,潛臺詞是,我這茶雖然拉圾,但和你囗味正好相配,賣你一高價你我都合適。


適口為珍是指自己喜歡的就好,跟茶葉的價格、等級、品類無關!

例如,有的茶友就是喜歡喝白茶中的壽眉,而白茶中的白毫銀針等級高,價格貴,他也買得起,但就是不喜歡~


別跟風,每個人的舌頭都不同,自己喜歡就是行,前前提是安全過關。


這個問題就像再問甜糉子和鹹糉子,哪一個更好喫?

當然跟地域文化和季節,以及個人體質和口味相關啦。

當然甜糉子和鹹糉子只要是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能夠滿足客戶的基本口味需要。何必一定要分高下呢?


在茶葉原料健康的前提下多嘗試!中國的茶葉種類百花齊放,口味各異,在不斷的嘗試之後能發現一些喜歡喝的品類,對自己身而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