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悟空邀請

魏國的特種兵就是魏武卒,因為只有吳起的魏武卒打敗過秦軍,至於魏武卒為何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又自己的幾個小見解

第一,魏武卒的選拔非常的苛刻,根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能加入魏武卒的必須是全能型人才,就像今天的特戰隊一樣。屬於全能型人才,可近戰,可遠攻,他們身上穿著三重鎧甲,手裡拿著長戟,腰間有利劍,後面背著犀牛皮的大盾,在配備50支箭矢和一把弩,他們每人都隨身攜帶三天的乾糧,可以日行百里,只有達到這些條件的才能加入魏武卒,這就可以想像出為何魏武卒能打敗秦軍了吧,因為這些人不但是人才,還裝備齊全,就跟一羣特戰隊全副武裝去打那些拿著西瓜刀的混混一樣。其實這些條件的限制就導致了魏武卒的人並不是很多。

第二,魏武卒實在太燒錢了,你想想,在那個煉鐵技術十分落後的年代要為魏武卒的每個人配備全套裝備,資源本就不豐富的魏國還是有點承擔不起的,而且魏武卒一旦戰死一個,那麼損失是巨大的,在加上魏國後來的國君一代比一代昏庸,他們是捨不得花那麼多錢燒在這支部隊上的。

第三,由於魏武卒的待遇太好,封田封地,雖然那些士兵的年紀已經有點大了,但魏國捨不得讓他們退役,因為在他們身上花的資源太多了,而新兵的招募也很緩慢,這就導致了魏武卒全體老化,而那些年紀大了的魏武卒引誘封賞的充足,他們並不想像剛開始那樣願意和敵軍拚死相博,他們只想享受得到的一切,這就導致了魏武卒的戰力大打折扣,慢慢的就失去了戰力,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我個人認為魏武卒的消失就在這幾個方面


魏武卒,作為戰國時期魏國的王牌部隊,曾經非常輝煌過。而他的創立者,正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吳起。

創立初期,無論從兵員素質,到武器裝備,以及戰術素養,以及福利待遇都很高。正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好的將領,再帶領一批「武裝到牙齒」的士兵,自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甚至創造了五萬魏軍,大敗五十萬秦軍的陽晉之戰。

而魏武卒的衰敗,是從吳起被迫離開魏國,直到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

而之所以難以重建。

首先是龐涓死後,魏國再無良將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其次,隨著魏國的國立衰敗,而國內又貪腐嚴重,無論從財力,物力乃至兵源選擇上重新打造一支造價高昂的部隊。而隨著魏國主要敵人,「秦銳士」的崛起,更是不斷扼殺衰退中的魏武卒,而在伊闕之戰中,秦將白起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魏國「特種兵"應該是「魏武卒」。這是由戰國名將吳起親自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有「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平手的戰績」。

吳起曾率領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戰力強大的秦軍。從而使魏武卒名動天下,魏武卒鼎盛時期達五到七萬之多。"魏武卒「是當時軍隊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魏國後期,由於"魏武卒"訓練週期,日常保障的成本過高,超出了魏國國力的能力範圍,"魏武卒"不能持續存在,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被秦國銳士的光芒所掩蓋。


戰國時期,各國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而魏國就是變法最早的一個,這也是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個霸主的原因,而變法中,一個制度的建立和一支軍隊的建立則讓的魏國在戰國初期所向無敵,這就是依託在武卒制度上而建立起來的魏武卒。

魏武卒的根基是李悝打下的,李悝變法後,魏國的綜合國力大漲,而這時吳起從魯國到了魏國,有了李悝打下的良好基礎,吳起的變法則異常順利。

和李悝變法不同,吳起的變法主要集中在軍事方面,也就是組建一支所向披靡的精銳步兵,魏武卒。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極其嚴格,加上在上面所耗費的金錢也是不可估量,所以,即便戰國時期其它各國想要仿製魏武卒,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魏武卒這麼厲害,卻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也與它的選拔訓練難度高有關,而總共加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 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的失敗,這兩場戰爭的失敗不僅僅是龐涓輸給了孫臏,而是魏國輸給了齊國,這兩場戰爭更是讓花費了巨大代價訓練而成的魏武卒幾乎消耗殆盡。就如同我們現在的軍隊訓練特種兵一樣,特種兵一旦損失,它的補充極其艱難,因為訓練週期實在太長。

2. 戰爭的失敗也導致魏國的國力下降,加上大片領土的喪失,要想再培養一支魏武卒已經是難上加難了。

3. 魏武卒在戰爭中損耗後,由於沒有了有經驗的老兵,故而很難訓練沒有任何經驗的新兵。

4. 魏武卒的福利待遇極好,這也讓的他們勇於上陣殺敵,但當這些魏武卒有了軍功,有了房子和土地後,他們從普通士兵變成了地主階級,而因為已經有了這麼多東西,當然不能丟了性命,所以魏武卒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已經在內部開始腐化了。

所以,魏武卒只能是一段不可複製的傳說,即便當時的魏武卒不可一世,他們可以打敗號稱無敵的秦軍,但這種精銳步兵,其訓練難度實在太大,損失後又難於補充,而內部也有各種問題,故而最終只能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謝謝邀請,我是 轉動的紫陀螺 喜歡的請關注

你說的魏國的特種兵,應該是「魏武卒」!戰績:「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平局,無一敗績!陰晉之戰中,以五萬之眾,擊敗十倍於己的秦軍,從而名聲大噪!」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奪秦河西數百里土地,由此可見,這支精銳,稱之為特種兵一點都不為過!但是,還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為什麼呢?

1.靈魂人物加持:主將吳起,歷史名將,百年不遇的奇才,是隊伍的靈魂人物!「魏武卒」從訓練到徵戰全是吳起一手操辦,魏當時國力強盛,挑選的兵卒身體素質高,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打造了一支無堅不摧的神話軍隊!

2.先進的兵種:戰國初期,軍隊作戰,以戰車為主,吳起大膽嘗試以全系步兵為主!有點:機動性強!各諸侯國對此體系比較陌生,所以早期會屢屢受挫,成就「魏武卒」不敗的神話!

3.物質鼓勵:「魏武卒」建立之初,由於兵的素質要求較高,獎勵比較豐厚。一個士兵,可以有百畝土地,平民有機會拜託奴隸的身份,政治經濟地位有很大提高,全民以「魏武卒」為榮,戰鬥力空前高漲!

為什麼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1.主將吳起被排擠,逃亡楚國,後續的將領主要是魏國貴族,能力一般,從挑選到訓練不如吳起那麼用心,也就是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2.全步兵體系的弊端:①任何諸侯國都可以複製②更優的騎兵(胡服騎射)的誕生,機動性更強!

3.魏國戰略上的失誤:戰國徵戰頻繁,後續魏國四面樹敵,戰爭導致土地爭奪,流失,出現大面積荒田,再加上地主階級的兼併,「魏武卒」的政治經濟地位大不如前,喪失了鬥志!


魏國中後期貪污橫行。並且不斷的丟城失地。魏武卒這種需要大量的土地養活的兵種自然就消亡了。事實上不消失也幹不過秦銳士。秦人以斬首為功勞。土地美女房產榮譽都需要用敵人的頭顱換取。在這種規則下所有的秦人都會變成不亞於魏武卒的兇猛戰士。而這種戰法是最有效果的削弱敵國國力的戰法。培養一個能戰的士兵需要最少15年一戰殺敵十幾萬也就是直接減少了敵軍十萬左右的戰鬥人員如果算上繁衍生育等人口增加行為30年後就是削弱了敵國幾十萬戰鬥人員這也是秦國可以以一國之力掃平六國的祕密所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