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修益:同學們好,我是支修益教官,又和大家見面了!

張昌盛:歡迎支修益教授,支教授是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防治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今天是腫瘤科普訓練營的第四期了,科普作品的創作,如何同時滿足醫生、媒體、聽衆三方面的需求?同學們趕快戳下方視頻吧,支教授馬上開講!

【敲黑板 劃重點】

張昌盛:在科普節目的製作過程中,編導希望節目辦的好,有收視率;醫生希望自己講的好;觀衆希望獲得自己想了解的健康知識,這三者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創作科普節目的過程中,我們如何才能同時滿足這三方面的需求呢?

健康科普節目前期策劃階段,醫生要積極參與

支修益:在做科普節目的時候,如果一個醫生講解的過於通俗,沒有按照教科書上的語言進行講解,就會被同行質疑專業性。所以很多醫生在做科普的初期是承受心理壓力的。

媒體爲了保證節目的收視率,會在節目當中使用誇張醒目的標題和吸引眼球的話語,這樣做對醫學科普節目來說少了科學性,可能有失偏頗,這樣的節目缺乏生命力。

所以在科普節目的創作過程當中,不能靠編導從網上收集和整理的內容進行策劃和錄製,醫生在前期策劃階段就應該介入,和編導一同策劃。醫生在做科普節目的時候,語言一定要通俗,不能像在課堂上給研究生講課那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醫生做節目不能背臺詞,背臺詞容易因爲緊張而說錯話,影響節目的錄製及傳播效果。

總之,科普的內涵一方面是要注入科學的內容,另一方面就是要通俗易懂。好的科普作品是編輯人員和醫生共同策劃出來的,節目錄制前,腳本要經過編導和醫生不斷的磨合和修改,打造出來的節目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做科普應選擇受衆面廣泛的話題

做科普不能只談疾病的治療,如果只談某種疾病的治療,受衆人羣並不多。

比如腫瘤這個話題,咱們國家的人口以億爲單位,如果只講腫瘤的治療,那就相當於只抓住了400萬腫瘤患者,就算加上患者家屬,受衆也就大概1000萬人。

所以做科普我們一定要戰線前移,比如做肺癌的科普我們就應該考慮到:中國有3.15億菸民,7.14億人遭受二手菸的暴露,還有很多人暴露於霧霾天氣、廚房油煙污染、房屋裝修污染等,這樣做科普受益人羣就是以億爲單位,這樣的科普作品纔是有生命力的。

做科普宣傳,措辭要通俗易懂

措辭也非常重要。我經常宣傳:讓全社會關注肺癌這個“被氣出來的病”,做肺癌科普的時候我還會用“肺腑之言”這樣的標題,這種措辭其實就是希望老百姓能更好的理解,引起他們的關注。字典裏有那麼多好的詞彙,我們一定要用既恰當、大衆又聽得懂的那一個。所以,鎖定好關鍵詞,起一個足夠醒目、吸引的人的標題非常重要。

希望更多的臨牀醫生,能結合目前臨牀當中的一些誤區,用通俗易懂又豐富的語言,把腫瘤的防治知識講給大家聽。戰線前移很重要,要讓大衆重視癌症的早期篩查。如果能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有效預防腫瘤,或是通過定期體檢早期發現腫瘤,到2030年,國家提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降低腫瘤死亡率的15%的規劃目標才能實現。

有句話說:“謊話說一千遍都能成爲真理”。而我們這些能讓大衆受益的真理僅到“4.15”這天才說一次,其餘時間不去做宣傳,科普的目的就沒有達到。

張昌盛:感謝支教授的精彩分享!在醫學科普宣傳中,醫生如何提升自身做科普宣傳的功底?支教授將在下期節目中爲我們講解。相約下期《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科普訓練營》,我們不見不散!

【節目介紹】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和腫瘤防治科普專業委員會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與TopMD聯合打造《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科普訓練營》,是目前國內首檔針對“腫瘤醫生如何做科普”開展的短視頻欄目。在2019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期間推出春令營。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科普訓練營將於每年的春夏秋冬推出4季,邀請腫瘤領域科普大咖分享做科普的寶貴經驗。

在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期間,第1季春令營將連續播出15集,由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腫瘤防治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支修益教授、常委陳小兵教授、常委李治中博士組成的教官團隊,將圍繞《做科普,腫瘤醫生與媒體如何打好配合戰》、《創作腫瘤科普暢銷書的心得體會》、《腫瘤醫生如何做一場精彩的健康宣教》與廣大學員展開深入探討。

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期間,中國抗癌協會官網、官方微信公衆號及多家媒體平臺同步播出。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科普訓練營,我們不見不散!

【聲明】歡迎關注TopMD短視頻,看不一樣的醫療圈。原創視頻,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本節目僅供醫生內部學習交流使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