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姬宮湦烽火戲諸侯,為博寵妃褒姒一笑,這是個故事,很有教育意義,如同狼來了一樣。可歷史上卻沒有這個史實,儘管《史記》上言之鑿鑿,但《史記》也有失實之處,因為司馬遷工作在漢武帝時代,那時獨尊儒術,一切得依照儒家的統一口徑說話。例如,顓頊高陽帝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孫子,韓流的兒子,因為韓流像貌醜陋,又沒有什麼英雄事蹟,儒家直接把他刪除了,說顓頊是昌意的兒子。司馬遷明知顓頊是昌意的孫子,韓流的兒子,因為他看過《山海經》,但他都遵從儒家的口徑,直接寫顓頊為昌意之子,黃帝之孫。那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來源於何處呢?《呂氏春秋》。巜呂氏春秋》根據民間傳說,寫周幽王擊鼓戲諸侯博褒姒一笑。司馬遷覺得情理不通,這鼓聲能傳多遠啊,天下之大,各諸侯國遠近不同,近的百十里,遠的幾千里,怎麼可能都聽得到鼓聲?還諸侯悉至!騙鬼是吧!於是司馬遷先生改為烽火戲諸侯了。可週朝八百年間根本就沒有烽火臺這設施,烽火臺是漢初與匈奴交戰跟匈奴學來的,司馬遷也管不了那麼多,就這麼寫了。但即使周幽王那時有這烽火臺,各諸侯國也不可能一夕悉至,那時沒有飛機,最快是騎馬,而帶兵勤王,不可能都是騎兵,加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隊人馬從百里,幾百里,幾千里,各各到達鎬京,少說也得個把月,幾個月才能聚齊,太不現實了。還說數戲諸侯,一次也不可能!那周幽王怎麼死的,西周政權怎麼倒臺的呢?說來話長,簡述一下。根子在姜子牙身上,姜子牙助文王武王興周功垂史冊,其子孫在周朝那是呼風喚雨。大家只知道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殊不知申國也是姜子牙後代的封國,申國姜姓,而且鄰近鎬京。前面不說,單說周幽王的祖父周厲王就娶了申侯之女為後,生了周宣王,周宣王拒娶申國公主,結果被申侯害死。周幽王不敢不娶申女,娶了之後還必須立其為後,立所生之子為太子,連太子的名字都是外家起的,叫宜舅,寫作宜臼。這申侯還強逼周幽王給他陞官,由侯爵升為伯爵。周幽王姬宮湦沒辦法,允了,申侯成了申伯。而讓周幽王最痛恨的倒不是申伯幹預朝政,最可恨是申伯勾引敵國犬戎,要奪周朝江山。這可是叛國謀反,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召虢石父和鄭桓公商議討伐申國,哪知隔牆有耳,申後帶著兒子連夜跑回孃家向哥哥申伯報信,申伯勾結犬戎和繒國在驪山佈下口袋陣,專等周幽王來攻,結果是虢石父,鄭桓公戰死,周幽王被殺。然後申繒戎聯軍殺進鎬京,燒殺搶掠,洗劫一空。儘管立宜臼為王,可鎬京已成廢墟,沒法呆啊,,周平王姬宜臼只得遷都洛邑,別建東周。褒姒被犬戎擄去,生死不明,其子伯服被燒死。


烽火戲諸侯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卷四《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大笑。」

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歷來被作為紅顏禍水典範。意思是:周幽王為了博得冷美人褒姒的一笑,點燃烽火引來各路諸侯,諸侯們帶兵來了一看烽火臺上歌舞昇平,知道被當猴耍了,都氣鼓鼓的走了,當真有叛軍作亂時,再點烽火沒人來了,最後亡國了。

儘管出自正史,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最大的疑點就是山高路遠諸侯們在快馬加鞭也來不那麼快,其實理解成近些的諸侯到來就可以了。重點是周幽王是亡國之君,昏庸無道的主再加上點對美女的荒淫無道,那就更有亡國之相了。烽火戲諸侯這齣戲或許有點誇大,但是周幽王昏庸無能,朝綱不濟,任用奸佞虢石甫,寵愛褒姒(廢了皇后申後和太子申後兒子宜臼,立褒姒為皇后,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是真的。

至於大臣們為什麼不勸阻呢?因為勸阻沒有用啊。大夫越叔帶因為進諫被關在獄中,褒響因為給越叔帶辯護也被關了三年,如果不是其子獻出褒姒,估計就老死獄中了。所以諸侯們被戲弄了也只能敢怒不敢言。被費皇后申後父親申侯聯合西夷犬戎殺入京都,殺了周幽王,擄走褒姒,搶了金銀珠寶。這次各路諸侯都沒有來,只有京城裡的鄭伯友奮力抗敵,被亂箭射死。

最後原太子宜臼遷鎬京到洛陽,從此開始了東周春秋戰國的亂世。

所以狼來了的故事要多給孩子們講講。


「史公言幽王寵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舉烽,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為之數舉烽。及犬戎之,舉烽,諸侯救不至,遂殺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之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了了也。」——《國史大綱》錢穆

烽火者,典出《墨子·號令》:「出候無過十里,居高便所樹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與城上烽燧相望。」

墨子之「烽燧」,是烽火臺的雛型。派出警戒兵,但不要超出十里之外,在地勢較高而又方便的地方樹立標誌,派三人看守。從最遠的地方到城邑共樹立三處標誌,同城上烽火遙遙相望。白天就燒煙,晚上就點火。

烽燧即烽火,古代邊防預警設施。戰國時代兼併征伐,地盤擴大而築長城以適之。在邊境建造烽火臺,通常臺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向通過山峯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戰國末期的.「光纖通訊」。

司馬遷把烽火的出現擅自提前到西周末期,說周幽王為摶褒姒一笑,燃烽火以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

墨子之「烽燧」是城防預警系統,不是國防預警系統,周王室從未修築過長城,首都根本不設防於諸侯之邦。而且,預警系統的傳送有方向性,即由外向內傳送,不是由內向外傳送。在沒有長城的時代,王都就沒有烽火預警的需求。

即使到了東周時期,魯哀公左史姬丘明作《左傳》而講述244年之歷史,也隻字未言「烽燧」。 烽火是封建集權制的產物,而不是封建分封制的產物。並且,烽火臺是長城的附屬設施,沒長城就無依附。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西起黃河河畔,東至黃海海濱,迤邐山東十三縣,長達千餘裏。周幽王可沒修建過


當權利過於集中的時候就會發生這種事,視國家大事如兒戲,整天生活在深宮和女人待在一起容易腐朽一個人的意志。烽火戲諸侯在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是放在那個那個皇權至上的年代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我認為這件事是存在的,大臣不是不阻止,肯定會勸阻,結果是無力阻止,一個眼裡只有女人的皇帝會聽勸阻麼?


這是文人們為亡國暴君開脫罪責而杜撰的荒謬故事,也是所謂「紅顏禍水」的開篇之作。從此之後,凡是一個封建王朝垮臺,都要把原因歸結到一個女人身上,這是中國文化的糟泊之一。


西周時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各諸侯看到烽火臺信號都急匆匆過來,結果是假的。褒姒看了終於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個人覺得是真的,失去諸侯的信任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應該是真的,大臣誰敢冒犯天威去勸阻。


在當時來說有可能是真的,畢竟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是有這個權利和可能的,在以皇權為大的年代,我想一般大臣也很難組織皇帝做什麼事了。當然,畢竟歷史是由人來寫的,這個有沒有真實記錄現在不一定能夠確定了,所以我認為峯火戲諸侯這件事畢竟年代這麼久遠了到底是不是真的事件比較難確定!


王太子幾乎被殺死,外公叛國引狼入室,這是地攤貨出身的小老婆要上位殺太子的宮廷鬥戲,天子有殺死諸侯特權時代根本不能拒絕烽火救援,這是小老婆楊貴妃要測試調動諸侯效忠能力而已


勸阻肯定是有的,就是沒成效。歸根結底周幽王太不把諸侯當回事,三番兩次戲弄別人來體現天子的權威,結果做了亡國之君。所以即便貴為天子,拿制度取樂也會付出慘重代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