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個週末都會在培訓班上日語口語課。授課老師是個日本老師,每次在正式開課前都會有半小時的自由交談,他會讓我們每個人用日語敘述最近一週的情況,比如這一週工作忙不忙,有沒有發生什麼有意思的事情,等等。

不久之前的一次,我在課上說最近一週承接的校對實在太多又比較複雜,連續三天都工作到了後半夜。老師也表示非常理解,他的太太和我一樣同為在家工作的自由職業者,也是承接校對的項目,工作的內容基本算是同行。老師說來到中國以後,這裡的朋友聽說他的太太是自由職業者,在家辦工時,都不約而同地感嘆道:「啊,好羨慕啊!」「多好啊,多自由啊!」

我能明白許多一提起自由職業者就羨慕不已的人羨慕的是什麼,也明白之所以被那麼多人羨慕,是因為大家都認為自由職業者可以擺脫辦公室中的種種弊端——也許的確如此,但不僅僅如此。

老師說可能因為在中國從事自由職業的人還比較少,所以大家可能不太理解從事這種職業具體是怎樣的一種情況;我的一個做自由翻譯的朋友也語重心長地和我說過:「做自由職業真的非常不容易被理解。」其實針對這一點,目前已經自由大半年的我也很早就想寫點什麼了,無論是對普遍理解的誤區進行詮釋,還是為即將成為自由職業者的人們提供一些信息,都在督促著自己分享一些感受與心得。因為不容易被理解,從而導致對其認知的誤區普遍化,所以我認為,先從不被理解的地方說起為好。

需要事先說明的是:「自由職業」只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隔行如隔山,無論是坐在辦公室還是自己獨立出來單幹,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其工作的性質、內容、方式、靈活度及彈性程度也是大相徑庭。行業與行業的區別,遠比辦公室員工和自由職業者的區別大的多。因此我所提到的內容,也只是針對我個人作為自由校對兼排版人員的情況以及身邊其他同行的情況進行認知和小範圍描述,也許有的弊端對我個人而言是難以避免的,但對於不同領域的其他自由職業者來說可能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這需要更多的人從更多的角度分享自己的感受。還望知悉。

誤區一:自由職業者不是正式職業

這點恐怕是老一輩的人普遍存在的職業觀,甚至同齡人中也不在少數。

今年年初公司因故倒閉,之後我零零散散地從之前有過合作的夥伴那裡承接了幾個項目,直到5月,正式確定了今後要走自由校對的道路。當得知這一消息後,從家人及不同時期認識的人那裡得到了四面八方的回應。

「暫時在家裡幹一段時間是可以的,但還是有個工作比較好。」

「你以後就打算在家裡做了,能承受孤單?」

「你明明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的啊!?」

然後還有幾個朋友為我介紹了其他工作崗位,也有幾個人邀請我入職他們所在的公司。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認為我應該再找個正式的工作。

……

直到現在,提起這些不久之前的事,內心中依然充滿無盡的感激。當時事發突然,猶記那一刻在情感上的不捨與迷亂的慌,這個時候身邊許多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從精神上將我拉出了低谷。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段歲月,心裡由衷的感謝。也是幾乎在同一時刻,出於各種原因,我堅定了之後要在自由職業的道路上邁出堅定的一步。

目前社會的大環境普遍認為,除了在正式的公司裏被錄用的正社員,其他的都不算是正式的工作,至多是打工或兼職,當然也包括自由職業者在內。

那麼,自由職業算是正式職業嗎?

我的中學同學中,有些同學現在也保持著聯繫。其中有幾個女生婚後當了家庭主婦,幾年前其中一個同學和我說她想做代購,她當時因為照顧孩子辭去了工作,但也想找些事情做,適當地補貼家裡和孩子的費用;在公司時,經常要接觸一些兼職翻譯,有些譯者本身是家庭主婦,但也會在業餘時間適當地接翻譯的項目,可能是為了補貼,也可能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生活。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在把家事放在第一位的基礎上,找些比較自由彈性卻不穩定的工作適當地做做,此時這些自由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正式的職業,可以說是兼職或零工。

但也有一部分人,同樣做著上述兩種職業,但對其投入程度不亞於公司內的員工。我認識一些自由翻譯人員,他們日常生活的開銷完全依靠著自己獨立承接下來的項目,一直努力地單獨幹下去,收入也很可觀;也有個別人後來逐漸組成了團隊,甚至自己註冊了公司。

列舉上述兩種情況,其實是想說明,雖然是相同的自由職業,但從事該職業的人對其價值取向和定位不一定相同。自由職業是否為正式職業,取決於自由職業者自身對自己的職業如何規劃、如何定位,而不取決於自由職業本身的內容。你可以把這份職業當作你謀生的手段,這樣一來你就是自己的老闆;也可以把它當成豐富生活的方式之一,既能避免生活的單調又能順便掙些錢。這兩種選擇都沒有錯,是根據個人的客觀情況和自身觀念決定的。

然而目前的事實是,一提起自由職業大家的腦海中普遍湧現的是第一種情況的現象——是的,並沒有被普遍認知成正式的職業。如果被認為不是正式的職業,彷彿就會有更充實的工作外時間為他們準備著,於是就有了第二個誤區——

誤區二:自由職業者可以隨意調配自己的時間,所以想幹什麼、什麼時候幹都能完全取決於自己意願

一天下午,一個朋友在微信上與我聊天。她當時因為一些事情情緒很低落,想和我聚聚,希望我能當天馬上去找她,然後一起住一晚上。

那時我手頭有一個幾萬字的大項目,交期很緊,而且之前因為一些事情已經耽誤了這個項目的部分日程,所以那幾天我一直在趕工,晚上的時間都不得不佔用。雖然我也很想和朋友小聚,也感到很抱歉,但時間實在無法擠出,而且我也認為改個週末再聚也行,就這樣和她說了。而她問我:「你每天都很忙嗎?」聽起來像是反問,且從她後來說出的話中,我能感覺到她心裡有些責怪,似乎不相信我能忙到沒時間,或者認為我有權利有辦法讓自己不忙,只是我自己不想聚。

如果我是公司裏的員工,因為工作沒完成或因為領導要求加班從而拒絕聚會的話,至少從道理上講應該不會有誰責怪;但因為「自由」了,沒有了領導的督促,好像理應自己的一切就都能由自己來隨心所欲地「主宰」了。如果我說沒時間、做不到,那就是說謊。

「你每天早上六點起牀?都自己單幹了為什麼還這麼早啊,多睡會懶覺不好嗎?」

「你平時隨便找幾天出去玩應該沒問題吧,又不是在公司不用領導批准你請假。」

「你為什麼還朝八晚五地計劃工作時間啊?那你自己幹跟在公司沒區別了,那還有什麼意義啊?」

這樣說的人,恐怕不在少數,彷彿自己當了自由職業者就要盡情地吸吮每一份來之不易的「自由」。似乎失去了公司體制的管束,享受這些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我沒當自由職業者之前,也多少有這樣的想法,感覺至少相對地說可以隨意些吧,工作累了隨時可以Q上或微信上聊聊天,困了直接躺牀上睡一覺,今天沒心情幹了就停工一天啥也不接了,不喜歡做某個項目就拒絕了……

上述列舉的情況,不能絕對地說一定不會實現,但比起要承擔的責任,實現這種小自由的願望已經是太其次的事了。

我的一個自由翻譯的朋友說的很好:如果做自由職業,除非你不為賺錢,否則一定要做好閑的時候不像人,忙的時候不是人的心理準備。

正因為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很自由,所以都以這樣的標準衡量和要求自己,不但認為我週末也能工作,還認為我在工作時間也能順便做家務,非週末的時間也能外出和朋友聚會或者辦其他的事……然後在順從這些鋪天蓋地的要求之下,直接導致忙的不可開交,工作與生活、社交全夾雜在了一起,哪個都做的亂七八糟,始終面對家裡的小環境,心情也難以切換……單獨說每一個要求其實都不過分,但如果全部積壓在一起,結果可想而知。如今的我為自己的生活定下了規律的計劃,每天早上六點起牀,將早上八點半到晚上五點半定為工作時間,其餘時間用於家務的一部分及其他生活瑣事,日程上與上班族無異。這是在經歷了一系列混亂與誤解,意識到規律的重要性之後做出的決定。

自由職業之自由,其本質也是在自律前提下的自由。這份自律要求自己必須有嚴格的自我約束力,約束的程度大體上不亞於公司對員工的約束。只是約束者由公司換成了自己,但正因為是自我約束,使得心中沒有了那種被「壓迫」的「服從」感,而是自己成了自己主人的自豪感。所謂的自由,我想就是心靈的獨立與解放吧。

誤區三:自由職業者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是否接下某一份工作

有一天生病了,但之前預約的項目還沒做完,於是當天躺在牀上邊收信邊幹活。

如果有人知道我這樣,一定會勸我把手頭的工作拒絕掉吧,一天兩天不工作少賺不了多少錢吧?難道就這麼想賺錢嗎?

當時自己也在想,為什麼這麼拼?如果我當時和客戶說我身體不舒服手頭的工作能不能轉給別人,他們也一定會理解;但曾經做過項目擔當,當時的自己既是上家也是下家,非常理解早就商定好的項目在眼前卻被推回去是怎樣的一種感受,當客戶認為你是做這份工作的合適人選,卻被你拒絕時面臨著怎樣的苦惱。雖然我們都沒有優秀到沒了誰地球就轉不了的程度,但每一個人都有著自身所長,這就是自己的價值所在。客戶之所以將某一份工作委託給你,也是考慮到這項目工作本身的內容與你能力的匹配度的,你拒絕後當然還會有其他人能做,但經驗與工作風格的斷層必然會帶來一些阻力。特別像翻譯這種關聯性強的工作,每換一次人手就會發生不可避免的不便。因作業人員不同導致同一個故事中的同一個人名或地名翻的五花八門,這種吐槽在身邊已經屢見不鮮。如果你只是以自己的意願和情緒決定對待工作的方式,願意相互合作的人越來越少也不足為怪。

最近一直在看幾年前引進中國的一部經典日劇《冷暖人間》。劇中的主角五月嫁給了經營「幸樂」中華料理店的阿勇,阿勇的母親是幸樂的老闆娘。幸樂的餐飲美味,服務周到,且全年無休。曾經有次幸樂因故人手不足,阿勇向母親提出停業幾天,也恰好趕上節日了。可老闆娘卻說:如果隨便停業,信用何在?正因為我們全年無休,節日期間別人都放假而我們繼續營業,這就是我們積累客人信譽的關鍵。

雖然我不贊同全年無休的工作模式,但老闆娘對客人信譽的意識,我認為十分中肯。拒絕一次,少掙的錢或許不足以造成什麼影響;但從長遠的角度上看,損失的可能就不僅僅是這一點收入了。我本身也想盡量把工作時間控制在週一到週五,週末盡量空出來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多出去走走,努力避免因在家工作從而引起社會脫節。但許多時候仍事以願違,很著急如果不周末做就趕不上交期的項目、之前一直就由我做所以客戶不想換人的項目、給我做就放心的項目……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在我不想佔用工作的時間應對,而那時我也會努力承接下來。這裡要特別感謝一些比較善解人意的客戶,他們會主動與我協調工作時間,會為了避免我佔用週末時間而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延長交期。對於他們的換位思考與理解,我一直充滿感激,面對這樣的客戶,我也更有了不能辜負這份信任的決心。

當然並不是說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自己任勞任怨什麼工作都硬著頭皮做。我也曾拒絕過很多項目,有些是日程排不開,有些是自身沒經驗不敢接,也有過休息一週外出旅遊的時候。但客戶都瞭解我的情況,合作期間彼此的信任已經穩固,他們自然不會因為我某一次不做了就置疑我的信用。不隨便拒絕,盡所能發揮自身價值,不僅是為對方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誤區四:自由職業者的收入來得更容易

幾年前在公司時,我管理過一個比較「划算」的項目。這個項目做起來很輕鬆,作業方法本身很容易,效率很高,我當時找了一個自由校對來做,他開玩笑地說,這個項目花一天時間就能把幾天的工錢全掙出來,要是多幾個這樣的活該多好。

那個時候,大家或多或少都羨慕過付出就有回報的自由職業者吧。當聽到有人做一天同聲傳譯就能掙幾千的待遇,羨慕和嫉妒聲就此起彼伏,滿是「我一個月才掙多少多少,同傳一天就這麼多!」

我沒有做過口譯,但以自己有限的瞭解,我明白這收入絕不僅僅是來自一天的工作量。的確單純以日薪進行對比的話,外包的業務往往都比專職高,但算進去你付出的成本,利潤是不能單以表面的數字來衡量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誰都知道,同傳為了在現場工作的那一天,不知需要花多少天準備與複習,並對當天翻譯的內容和專業知識進行適當的瞭解和熟悉,一旦準備不充分連彌補都困難。

的確如果天天做這樣的項目,看上去是能掙不少,但這樣的項目,我知道一年都未必會有一個。旺季時不菲的收入,可以換來暫時的安心和喜悅;而淡季時工作寥寥無幾,沒有經濟來源的焦躁也不容小覷。當然你可以說沒有工作就去主動找啊,這又回到上邊的話題了,找也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何況能否找著還是個事。所以,自由職業者要耐得住壓力。

我目前已經自由半年,多虧信任我的人的幫助,這半年來我的工作一直安排的很充實,幾乎沒有慘淡的時候,之後應該也能維持穩定的狀態。但即使如此,內心的危機意識依然很強烈。如果有一天客戶發掘出了更適合我的人;如果某一次把一個項目做砸了,在客戶之間被傳開導致許多人中斷委託,面對客戶的種種質問能否獨當一面應對……這些都是影響自身信譽度的重要因素。這種危機意識時常「逼」著自己不得不向前猛走,是學習更多更深的技術,還是接觸更多的人脈,這種拚命讓自己不掉隊的思想不時縈繞心頭。

是的,來得更容易的收入是以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為代價換來的。在公司裏做不好工作犯一次錯誤,雖然不受器重不被認可的滋味很難受,但公司多多少少是能給你扛一些事情的,無論是大是小,是否被看見;但自己獨立出來單獨打拚,褒獎與批判都是你一個人承擔,出了問題負全責時,可能就是從此丟飯碗的開始。有人說過:可以把自由職業看成是自己創辦了一個公司,自己就是公司的老闆,而員工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自己。

以上的誤區,似乎提到的內容都略顯消極。那是因為自由職業者的優點比較顯而易見,簡單易懂;但其缺點卻相對隱蔽,因此更值得剖析,並不是自由職業真的就是弊大於利。權衡利弊後,結合自身的情況,才會瞭解這種自由是否適合自己,從而做出成熟的選擇。我認識的同行們都各自走在自由的路上,喜歡獨處的人恰好適合這樣的職業,需要兼顧家庭的人也在彈性的工作內容和家務之間靈活兼顧。每個人都在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舒心地度過每一天,雖然偶有不被理解的抱怨,但總體來說大家似乎都很開心。我也不例外,夾雜在被給予信任的喜悅與缺失歸屬感的寂寞之中,與此同時也在努力用其他的辦法改善弊端,並維持目前的優勢。但是,堅持的心始終沒有動搖。現在也大體規劃了未來的目標,由於太久遠,能否實現仍是個未知數,只有一步一步向前方的目標邁進,直至實現——雖然那可能是將來再將來的事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