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來自對自己軍事能力的自信。他在軍事上是全能人才,馳騁沙場、叱吒風雲、出生入死,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方面在玄武門之變時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沒有誰敢犯上作亂,侯君集曾經有想法,也是蠱惑太子,自己不敢有任何坐南朝北的想法,縱是如此,星火沒到燎原之際,就被李世民撲滅了;這有前車之鑒。

2.有知書達禮,賢惠的長孫皇后輔政。他上位第十三天就封長孫氏為皇后,可見長孫自有過人之處,她來自優裕的家庭,從小受過文明熏陶,富有正義感與前瞻性思維。

在陪伴李世民的歲月里經常借古喻今,糾正李世民政治上的失誤,曾經力保了很多忠直的大臣與開國元勛,她死後,李加謚號為文德聖皇后;有這樣的"嘉偶""良佐"在,妄開殺戒自會眾叛親離。

另長孫皇后教子有方,為李世民養育的李治、李恪、李泰個個都能獨擋一面,江山後繼有人,一般老臣是動搖不根基的,李世民心知肚明。

3.李世民有高超的駕御屬下的藝術,這點不得不服!唯才是舉,不管來自哪個方面,縱使是敵人陣營,只要有能力,只要作出了成績,依然能享受到高官厚?,如魏徵、秦叔寶、薛萬徹等等,誰會放棄太平日子不過去謀反?而且善用謀略,如監終前故意降職李世績並調他到邊疆任職,這就是給李治留人情,叮囑李治以後召回重用,使得文武雙全的李世績對李治能死心塌地。


一句話摘要,李世民在軍事能力、年齡、皇儲能力、建國功績、原始股權、治國業績、政治手腕、託孤群臣等多個方面都有歷朝歷代難以比擬的優勢。在這些巨大的優勢加持下,李世民根本用不著殺功臣。

一,論軍事能力,李世民幾乎吊打歷代所有皇帝,除李靖李世績外,吊打所有文臣武將,哪個敢反,瞬間秒殺平推。也就是說,李二活著就不用殺功臣。

二,年齡優勢變態。李世民十八起兵,三十做皇帝,比很多文武大臣都年輕,老臣都快死光了,李二才掛,都沒剩幾個有資格造反的。大體上熬光了老臣也沒必要殺功臣了。

三,皇子能力合格甚至出眾,李治、李恪、李泰都算是不錯的接班人。對比劉邦的兒子和朱元璋的孫子就很明顯了。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基因十分強大,加上世代門閥教育和經驗,這些皇子可以預期都能有一定的政治能力。

四,建國功績,李世民完成了半數以上的建國戰爭,軍隊從上到下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忠誠度自然很有保證。即使權臣猛將反了,下面的基層軍官和士兵也未必肯反。

五,李家原始股權結構清晰,絕對股本控股。李家起兵時已經是封王的門閥,自帶兵馬領地人才,後面來投的文官武將是很明確定位打工仔。不像蕭何、英布、彭越等更像劉邦的合伙人,朱元璋還是政爭吞權上位。無論大義還是心理,都是李家更穩。

六,貞觀之治對穩固皇權很重要。李世民步入老年,就算心裡忌憚老臣,但民間聲望足夠好,也能估計到老臣沒誰敢反,因為底層百姓不會支持,只會念著唐太宗的仁政治世、支持李二後人。

七,政治手腕。李世民繪凌煙閣,直接把文武功臣道德綁架。對魏徵薛萬徹等太子舊人也能重用。對跋扈的屬下,也是寬嚴相濟。降職李世績,留給李治召回重用,就是很典型的手段,還順便教兒子。這都是世代門閥的經驗加上天資,長年積累的巨大優勢。朱元璋和劉邦就比較難用得這麼純熟。

八,託孤群臣。長孫無忌功勞最大,實質首相,卻是李治親舅舅,權柄雖大,動機卻低,收益風險比極低。李世績本就是降將,被賜姓,被李治起複重用,深受李家三代恩德,道德包袱極重。褚遂良有政才外還是道德標杆。李世民還重用了很多番將,史書上記載過他們各種忠心的表現,類似於漢武帝留的金日禪,少數民族忠心的時候,還是相當可靠的。且以李世民的政治素養,識人十分精準,留的這些託孤重臣,攬權的有,但造反的沒有。還留下一大堆,天然可以相互牽制。李世績那句「此陛下家事,與外臣何干」,已經證明這群重臣最終都只能緊密團結在李治周圍。這麼多歷史級別的巨大優勢,李世民也是清楚得很,根本用不著殺功臣,既沒必要,也嫌太low。李世民也有情懷,總覺得文武功臣都是跟自己刀山血海玄武門一起殺出來的,很希望君臣都有好的結果。更何況李世民是極度自信的,他也相信自己的子孫有這個能力和氣度。李世民領銜的初唐君臣,能夠君臣相得、大體上善始善終,殊為不易,是歷史上難得的佳話,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也折射出大唐的盛世氣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