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圍繞太陽運轉主要是由於太陽巨大的質量其周圍的時空發生彎曲,地球圍繞太陽的「赤道」運動,是因為地球在太陽扭曲時空內走的是四維時空內的短程線,即四維扭曲時空裏兩點間最近的距離

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在所處的時空內做慣性運動,不受引力的作用,根據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根本不存在引力

下面的第一張圖是我們在三維空間裏描繪的地球繞日運動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空間和時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處在四維時空裏

,在四維時空裏地球的繞日運動是這樣的

小編順便做了一個動畫,來幫助理解

動畫裏展示的螺旋線,就是地球在四維時空裏的短程線


引力是最重要的原因。

每個星體都有引力,由於質量大小不同,引力也都不同。

木星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質量是其它七大行星的2.5倍,是地球的318倍,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因此一直有「小太陽」的美稱。它巨大引力吸住了系內最多的衛星,有最少79顆。

木星的衛星約分為三羣:靠近木星是木衛16,14,5、15,伽利略四顆,共8顆,軌道離心率都偏於0.01,屬於規則衛星;剩下都是不規則衛星。稍遠是木衛13、6、10、7,偏心率是0.11~0.21,順行;遠軌道是木衛12,11,8,9,偏心率是0.17~0.38,逆行。

天文學家後來發現,木星的伽利略四顆衛星(木衛一、二、三、四),和木星五的軌道都近乎在木星赤道面上。

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很簡單,和土星的光環一樣,都是行星的引力的作用。木星自轉速度是行星裏速度最快的,運轉一週只要9時50分30秒,而赤道面的引力是最大的。在木星快速自轉和巨大引力帶動下,周圍的衛星逐漸趨向一個圍繞木星赤道運行的幾乎為平面的軌道運轉。

以此類推,木星和地球等行星在太陽的赤道面運轉,當然是因為太陽的自轉和它的引力形成的。

你有什麼更好的看法呢?歡迎關注和點評!


太陽系一般認為是起源於上代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星雲,星雲本身有個初始角動量,就是在旋轉,所以是扁平的,然後中心的物質聚攏後形成了太陽,周邊經過演化形成了八大行星,小行星帶以及柯伊伯帶天體,它們都「繼承」了這個角動量在同一個平面黃道面按同一個方向旋轉,太陽佔據了整個太陽系99.8%的質量,它的赤道面和黃道面幾乎重疊。所以各大行星都圍繞太陽赤道旋轉,其它行星和衛星也類似。地球的赤道面和黃道面有一個23.5°的黃赤交角,是因為地球形成初期被一個和原始地球差不多大的叫「忒伊亞」的原始行星撞擊了,撞擊後大部分融合,也把地球「撞歪了」,小部分物質形成了月球。地球的自轉軸雖然歪了,但公轉面還在黃道面。就是說還是圍繞太陽赤道在轉。


其實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是在同一個軌道面上繞太陽公轉的,其原因要從宇宙之初說起。

宇宙之初,還未有行星恆星類的天體,基本都處於星雲狀態,經過億萬年的冷卻,巨大的星雲體之間由於萬有引力開始互相吸引、凝聚。

此時體積減小,星雲之間的引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所以星雲開始旋轉。

並且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星雲越來越小,角動量守恆,越轉越快。以至於開始呈現出碟狀。

最終快到把一部分邊緣處星雲凝聚體甩出本體。

終於,剩下的一大部分物質最終凝聚成了太陽,質量佔到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9%,其他被甩出去的物質凝聚成了圍繞太陽公轉的行星。

所以,行星都在一個軌道面上旋轉是太陽甩出來的。

關注我,每天持續更新科學科普內容,有科學科普相關的問題也可以向我提問。


木星是個充滿氣體的行星,成分是氦氣和氫氣,衛星有60多顆,象氣球就自帶浮力,所以衛星飄浮在中間


嚴格的說的確是互相繞轉。

二者共同質心在太陽表面之外(挺容易算的,木星質量0.00096M⊙,距離5.2AU,所以質心近似在距太陽中心0.00499AU的地方,而太陽半徑只有0.0046AU,差那麼一丟丟)。不過這只是一個定義問題——兩個互相繞轉的星體,如果共同質心在其中一個星體表面以內,就認為另一個星體繞該星體運行;如果共同質心不在任何一個星體表面以內,就認為二者構成一個雙星系統。注意,這跟參考系的選擇沒有任何關係,並且,太陽系已知天體中,只有木星符合與太陽構成雙星系統的定義。

定義是為了便於研究而進行的人為界定。就像哺乳動物的定義下,總會有似是而非的物種,太陽-木星系統就是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呢?參考前面的原則啊,劃重點:定義的目的是為了便於研究,所以IAU提供定義,也擁有對定義的解釋權。木星劃歸為行星顯然比把太陽系當成雙星系統更方便、更清晰、更符合習慣,所以仍然認為,木星是太陽的行星。

當然,在知乎,這並不妨礙我們認個真,說太陽和木星相互繞轉本身也沒毛病。更嚴格點,整個太陽系都沒有嚴格的以太陽為中心天體。在太陽系共同質心坐標系下,太陽一直0.01天文單位的扁平圓形區域內跳舞(限制性多體問題,無週期解),而太陽半徑只有0.0046天文單位。顯然,太陽並沒有把太陽系的質心囊括在內。不過,我們可以瞭解、探討這個事實,但並非意味著我們就要去修改定義。


形成太陽系的原始塵埃的各個局部微小不均勻運動就導致了原初角動量。而原始塵埃團非常稀疏、分佈尺度非常大,這就導致原初角動量(距離乘速度)實際上非常大。 原始塵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縮,整個塵埃團就開始旋轉,最後形成大餅一樣的原始塵埃盤。

塵埃盤內部不均勻導緻密度大的部分形成行星,並且不斷吸收周圍塵埃繼續變大,這個過程中行星本身也開始旋轉(和大塵埃盤旋轉方向一致),所以太陽系的行星旋轉方向和軌道是一致的。木星的情況就是這樣。

但是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受到巨大撞擊,結果地球的自轉與軌道形成了23度的傾斜角,導致了一年四季的變化。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木星的衛星圍著木星轉,而不會被其他行星捕獲呢?按照常規思維,當木星的衛星到離太陽近的一側時,應該有機會逃離木星奔向太陽,但是現實中卻沒有發生!這其中的原因,喜歡觀看小說的朋友就比較容易理解,每個天體都會有他的主宰範圍,在這個主宰範圍內,該天體基本上就是這個範圍內的神,可以主宰一切,所以,它的衛星不會被搶奪走!基於這個基礎,所以當有流星經過這個主宰區域時,就會被鎖定成為衛星或者被撕碎吸收,同樣,這也更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很少有衛星擁有子衛星,因為主星捕獲的衛星要再一次進入衛星的主宰範圍才能成為子衛星,這個機會基本上是沒有了,太陽系裡面就有一兩顆子衛星,具體忘記了。


木星的下層次場源體衛星都在木星自轉平面上公轉,太陽系中所有下層次場源體行星都在太陽系自轉平面上公轉,是因為太陽層次場源球體.行星層次場源球體靜力場(磁極)源的兩極點都在自轉平面與自轉軸兩端之間。是自轉平面至自轉軸端自轉平面一側靜力場梯度的推斥力推斥壓迫著下層次場源球體在自轉平面上公轉。星球的公轉.自轉.擺動都是相對應的上層次場源體自轉動能的傳動轉換。


你用最簡單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這樣可以最輕鬆最省力的方式運行,太陽系存在之初,估計大家都不按照赤道面在運行的,在引力、潮汐力等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自轉的方向慢慢傾向於赤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