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8_203.JPG

 

距離上次登百嶽已經是4月清明連假的事情了,今年好多行程因為天氣因素取消,不然就是受限於請假不方便而作罷,幸好換工作後雖然暫時無假可請,但是比起在銀行,新工作請假自由多了,往後規劃行程也會比較順利了。自從4月新康橫斷回來後已過了半年多沒有上高山(詳見戒茂斯上新康橫斷下瓦拉米),中間只有幾次郊山行程,在山下久了真的會開始想念高山的風景。雪山的巒大花楸一直是嶽界非常著名的名勝之一,早已心嚮往之,剛好一位球友也很想要爬雪山,於是趁著秋末冬初之際來一趟雪山主東賞巒大花楸之行,一償宿願;另外我也還沒有在大好天氣下在雪山頂好好賞風景,這次老天很幫忙,除了在雪山主峯的一等三角點視野之外,另外加碼北稜角望聖稜,景觀一點也不輸主峯。這次兩天一夜行程收穫滿滿,火紅的巒大花楸、視野無限的雪山主峯北稜角,今年目前為止雖然只有兩趟高山行程,但重質不重量,已心存感激。

 


 

Day 1 (2018/10/27)

 

凌晨四點與球友在基隆住處會合後,一路開車前往武陵農場,沿路大霧瀰漫,似乎還受著東北季風的影響,不過預報說下午過後天氣會逐漸變好,所以倒也不怎麼擔心。抵達雪山登山口才過早上8點,時間綽綽有餘,整裝時才發現忘了帶遮陽帽(冏),還好只是兩天行程,頭巾勉強頂著用吧!

 

早上8點半正式出發,從武陵雪山登山口起登也有3、4次了,不過可能是太久沒爬高山了,即使裝備不到15公斤還是爬得有點步履蹣跚,一開始都這樣吧!前面到七卡山莊的2公里路程就當作熱身吧!秋末冬初的雪山步道確實呈現一種蕭瑟感,部分樹葉或紅或黃,雖然不像春夏來得有生機,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我們走了1個小時來到七卡山莊,說實在這棟山莊利用率應該不高吧!畢竟距離登山口僅2公里,一般登山客還是會直衝到369山莊。我們在這裡喫點小東西休息片刻,待會迎接今天最陡的之字形上坡。

 

2018-10-27_002.JPG武陵農場盛開的薰衣草

2018-10-27_003.JPG從大水池登山口入山也好多次了耶!!

2018-10-27_004.JPG

2018-10-27_007.JPG步道上的樹葉已泛黃

2018-10-27_008.JPG1小時走2K來到七卡山莊

 

我一直都認為爬雪山主東最困難就是七卡到雪山東峯這段路程,距離約3公里要爬升近700公尺,如果是重裝的話也是滿累的;前半段走在樹林下,展望有限;後半段出森林後也因為大霧瀰漫而看不到景,只好埋頭苦行,慢慢走到哭坡觀景臺看能不能雲開霧散。到哭坡前這段路走得比我想像中來得慢,但此趟行程不趕時間,帶著悠哉踏青的心情來登山會比較愉快,畢竟此行最大目的是巒大花楸和主峯的好風景,於是以不讓自己過於疲累的行進速度慢慢推進。接近11點半時來到哭坡觀景臺,我們決定在這裡煮泡麵喫午餐(我準備咖哩飯當晚餐,結果球友也準備咖哩泡麵當午餐,這兩天喫咖哩喫到快吐了= =),原本的大霧瀰漫在午後有雲破天開的跡象,對面的桃山探出頭來;東方的南湖中央尖則露出龐大的山體,僅剩山頂的烏雲揮之不去;眼前的哭坡展現門神的氣勢,想要拜訪雪山東峯得先經過它的考驗。不過我跟球友說哭坡真的不用哭,過了它就海闊天空,可以悠哉走到東峯和369山莊了。

 

12點從觀景臺出發,這段上坡僅300公尺,很快就通過它,接下來約1公里的緩上緩下路段,天氣也愈來愈好,就如同上回走聖稜一樣,來到雪山東峯視野大開,舉目所望盡是大山大海(當然這裡是指雲海),這次也不例外,我們在下午1點抵達雪山東峯叉路口,卸下重裝沿著小徑走幾步即看到雪山東峯的招牌,這是我第4次上來,儘管來了這麼多次,我還是都會上來雪山東峯,只因為這裡的視野景觀真的太棒了。往西面看,雖然高聳的雪山主峯尚被雲霧遮住,但黑森林底下已可看到一整片紅,那就是此趟的目標巒大花楸,看來時機剛好,明天應該有眼福了;南面的志佳陽大山稜脈連接到主峯頂,早已下定決心以後找機會來個志佳陽上雪山的行程;東邊是高聳入雲的中央山脈北一段景觀,南湖中央尖氣勢磅礡,連接北二段羣山橫亙東方,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北面是擁有特殊褶皺斷層的品田山,那百看不膩的紋理肌巖讓我總是快門不斷地為它拍照,品田山一邊連接池有山桃山,那是我很想再走一遍的武陵四秀,一邊連接布秀蘭山素密達山,再到穆特勒布山雪山北峯,勾勒起去年I聖走過羣山峻嶺的美好回憶,雪山東峯頂就是有這麼壯闊的景觀可以欣賞,我想不管我來幾次,肯定都不會錯過登上雪山東峯吧!

 

2018-10-27_009.JPG離開七卡山莊後是之字形上坡

2018-10-27_011.JPG不怕人的肥鳥來討食物了

2018-10-27_015.JPG想去東峯得先克服哭坡的考驗

2018-10-27_019.JPG

2018-10-27_023.JPG往東峯路上已經有變色的巒大花楸可觀賞了

2018-10-27_045.JPG來到東峯叉路口,不管來幾次都還是會上去

2018-10-27_027.JPG黑森林下方火紅的巒大花楸在向我招手了

2018-10-27_028.JPG連綿的雪山聖稜線啊!好想再走一次阿!

2018-10-27_030.JPG新增的登頂牌,去年來時還沒有

2018-10-27_035.JPG

2018-10-27_036.JPG品田山依舊很有特色

2018-10-27_037.JPG中間是素密達山,左邊是穆特勒布山(聖稜阿~~)

2018-10-27_039.JPG武陵四秀也是我很想再走的路線之一

2018-10-27_040.JPG天際邊的雪山聖稜線何其壯觀阿

2018-10-27_041.JPG總有一天我要沿著志佳陽稜脈上雪山

2018-10-27_042.JPG好美麗的雲海景觀

2018-10-27_044.JPG雪山主峯上的雲霧終於散開了

雪山東峯環景攝影

 

在東峯頂待了一個小時後,我們出發往369山莊前進,沿途是緩坡向下,森林裡面也有幾棵巒大花楸正紅,不趕時間的我們就這樣邊走邊拍,邊拍邊期待等等看到山莊上面火紅的大片巒大花楸風景。下午3點,我們抵達369山莊,在山莊後側山坡上有一片巒大花楸盛開著,不過重頭戲還是在往黑森林的之字形上坡上,一整片的火紅是秋季最美麗的顏色,本來是想說早早到山莊後再過去拍照,不過沿著之字形上坡走也有一段距離,而且下午的光線並不理想,或許等隔天從主峯迴來後再來好好拍照會比較好,於是我們卸下裝備穿起保暖衣物,在山莊外的木桌椅上泡茶喫點心,欣賞著遠方的中央山脈武陵四秀山景;下午5點開始準備晚飯,喫的是簡單的乾燥飯配咖哩調味包,飽餐一頓後很早就爬上牀準備睡覺,今晚很幸運隔壁牀位是空的,或許有人取消行程吧!睡得比較舒適一些,雖然還是拖到很晚才入睡,但至少有進入深眠狀態,充分休息後纔有體力繼續明天行程。

 

2018-10-27_046.JPG萬綠叢中一點紅

2018-10-27_047.JPG下雪山東峯後往369山莊前進,大約還有2K的路程

2018-10-27_049.JPG沿路已有幾棵巒大花楸盛開

2018-10-27_050.JPG紅色是秋季最美麗的顏色

2018-10-27_051.JPG

2018-10-27_055.JPG這景我喜歡

2018-10-27_063.JPG愈接近山莊開始出現多棵巒大花楸

2018-10-27_064.JPG紅綠分明,真的很美

2018-10-27_065.jpg逆光的關係沒辦法拍清楚上方的紅

2018-10-27_066.JPG再次入住369山莊

2018-10-27_069.JPG捕捉雲與山的構圖

2018-10-27_071.JPG

2018-10-27_072.jpg369山莊上方的白木林景觀

D1.jpg第一天高度落差圖

 


 

Day 2 (2018/10/28)

 

這次369山莊奇蹟般並沒有遇到打呼特別大聲的人,這應該是在這座山莊最難得的體驗XD。我們定好凌晨3點起牀,不過似乎有商業團1點半就起牀2點多出發,雖然知道應該是想要在雪山主峯看日出不過還是覺得2點多出發太早了。我們喫完早餐後在4時10分出發,整個之字坡上只有我們兩個,天上繁星點點,今日好天氣無誤;20分鐘後來到黑森林路口,儘管天尚未明,但雪季標線的反光條確實對指引路線幫很大的忙。隨著海拔越爬越高,氣溫也慢慢降低,幸好森林裡風勢不大,預計到圈谷後應該就日出了吧!跟我預想的一樣,黑森林這段走了1個小時,我迫不及待想要向球友介紹雪山1號圈谷的壯闊與美麗,這是雪山地區最大的圈谷地形,形狀也最完整。此時天空漸漸明亮,雖然被近處山丘(甘木林山?,就是3690峯)給擋住,但我知道太陽已經升起來了。我們的位置還照不到太陽,加上圈谷寒風襲來,不宜休太久,趕緊上路出發吧!

 

通往雪山主峯的山徑是沿著1號圈谷的側緣緩上,不過這時看到主峯和北稜角中間鞍部有別的隊伍下切圈谷,看來是一條捷徑,可以直接從鞍部往翠池或北稜角前進,沒想到稍晚我們也會從那裡下來。回想去年聖稜之行時重裝爬上雪山主峯,那時候真的累到氣喘如牛,這次輕裝前往備感舒適,有多餘的氣力可以好好欣賞風景;而且這好像也是我第一次好好注意周圍山景,之前來不是起大霧就是下雨,另外前年(2016年)因為圈谷積雪所以視線都被眼前的美景吸引(而且也沒有登頂),從沒好好在這條通往主峯的山徑上欣賞遠處聖稜線的羣山,原來在半路上就可以看到好多以前走過的山頭,雖然知道登上主峯後視野更好,但還是忍不住停下來多拍幾張照。我們越爬越高,離主峯頂僅剩幾百公尺,高度所及已經可以望見東面的中央山脈北一段北二段羣峯,太陽就在南湖中央尖的上頭照耀大地,溫暖身處高海拔的我們;距離最後的100公尺,我興奮不已,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可以在好天氣的狀況下登臨雪山主峯,並且擁有充裕的時間好好體會一等三角點的無敵視野,於是就在早上6時55分,我率先抵達雪山主峯,這是我第三次上來,卻是第一次擁有晴空萬裏的視野景觀。

 

2018-10-28_074.JPG竟然有人在圈谷搭帳,還真享受

2018-10-28_076.JPG第一次在好天氣下走這最後通往主峯的路

2018-10-28_078.JPG有人從鞍部直接下圈谷,待會我也會走那條路下來

2018-10-28_087.JPG路上就可以看到聖稜線山景

2018-10-28_092.JPG雪山主峯我又來了!!

 

今天晴空萬裏,從雪山主峯放射狀的六大稜脈一目瞭然。來時的雪山東峯稜線是最熟悉的一脈;隔壁的志佳陽稜線順著志佳陽大山通往雪山主峯是我很想嘗試的路線;從主峯向西分出,到翠池三叉山後轉向南伸展的雪劍稜脈,擁有大劍山佳陽山小劍山等三座百嶽;另一條從翠池三叉山分出的是六條稜脈最長的雪山西稜線,我可以認得火石山頭鷹山奇峻山大雪山等著名山峯,其中大雪山那片廣闊的草原真是令人嚮往;另外就是去年才剛走過,有聖稜線之稱的雪北稜脈,看著北稜角雪山北峯穆特勒布山素密達山大霸尖山等山頭,真的好想再走一次;而從雪北稜線分出的支脈是為武陵四秀品田山池有山桃山喀拉業山也是很有特色。除了雪山六大稜脈之外,對面的中央山脈一樣很有看頭,高聳的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引領北一段,擁有險惡地形的北二段,極具特色的鋸齒連峯、四大障礙之一的奇萊東稜,甚至遠處的東峻橫斷幹卓萬橫斷玉山羣峯也盡收眼底。這天終於見識到雪山主峯一等三角點的威力,果然名不虛傳阿!

 

震懾於眼前的高山美景,我們在山頂待了一個小時,本打算直接下山,就在要走的時候遇到一隊人馬上來,看起來應該是領隊的阿北提到這麼好的天氣不上北稜角可惜,我看看時間才早上8點,時間還充足,況且也想彌補去年登頂下雨錯失的美景,於是決定出發前往北稜角。從主峯下到鞍部的路非常驚險,沿著主峯龐大山體的邊緣開一條路下切,右側是直落圈谷的陡斜坡,我們走得戰戰兢兢,深怕不小心就直接滑落,我不禁納悶去年經過時還飄著細雨,雖不是大雨等級但其實也頗危險,回想起來覺得真是驚險。球友也說主峯過後的路徑真的很不一樣,不愧是C+等級聖稜線。下到最低鞍部後,稍早的隊伍就是從右邊直接下切到圈谷,往左陡下碎石坡是翠池、雪劍和西稜的路線,我們則是續前拉繩陡上,順著巖角崢嶸的山壁往上爬,然後再跨過幾株玉山圓柏後(這裡下來時千萬小心不要絆到繩索或圓柏枝幹),走一小段緩坡就到北稜角了。這裡視野雖然大致上和主峯差不多,不過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欣賞雪山主峯,以及開闊的聖稜線(從主峯望聖稜看會有一點點被北稜角擋到),所以還是很值得在好天氣下來走一遭。

 

2018-10-28_096.JPG主峯望聖稜,最前面就是北稜角

2018-10-28_099.JPG看著眼前走過的山頭真的很想再去一次

2018-10-28_103.JPG背景是北一段南湖中央尖

2018-10-28_106.JPG眼前的雪劍稜脈、右後方雪山西稜和左後方的白姑羣山

2018-10-28_111.JPG從志佳陽大山走來雪山主峯是我未來想走的路線之一

2018-10-28_117.JPG左邊雪劍稜脈,右邊雪山西稜,一覽無遺

2018-10-28_119.JPG

2018-10-28_120.JPG

雪山主峯環景攝影

2018-10-28_121.JPG雪山1號圈谷

2018-10-28_122.JPG往北稜角的路滿驚險的

2018-10-28_124.JPG

2018-10-28_125.JPG

2018-10-28_127.JPG

看那沿著雪山主峯邊緣開出的路徑,多驚險阿

2018-10-28_128.JPG

接近90度垂直攀巖,不過踩點滿多的,不難

2018-10-28_131.JPG

2018-10-28_139.JPG晴天登北稜角,視野不輸主峯哦!

2018-10-28_140.JPG這裡的聖稜視野更棒

2018-10-28_144.JPG可以看到大霸尖山的路線

2018-10-28_145.JPG新竹或苗栗一帶吧!!

2018-10-28_163.JPG雪山西稜羣山,圈起來的紅色建築就是翠池山屋

2018-10-28_148.JPG站在北稜角欣賞雪山主峯

2018-10-28_155.JPG高聳的中央山脈北一段和北二段

北稜角環景攝影

 

我們在北稜角待了十幾分鐘,約9點啟程下山,這還是我第一次從北稜角下切到鞍部,雖然陡峭但山壁上的圓柏是你的好朋友,緊緊抓住它吧!回到鞍部叉路口再沿著圈谷小徑走,就這樣從「大碗公的上緣慢慢往下走到「大碗公底,沿路生長著玉山圓柏、玉山小蘗、臺灣刺柏,還有一整片的杜鵑,可以想像開花的話會是多麼壯觀的畫面,原來圈谷上的植物生態是這樣的豐富,不禁想起前年來到滿滿積雪的雪山圈谷上,這些植物在這樣嚴酷的環境還能如此欣欣向榮,真是令人佩服。回到黑森林後走在臺灣最大的冷杉純林底下,大口呼吸這片森林釋放的芬多精,路上還遇到猴子家族(?)悠哉走過,這也是第一次黑森林遇見野生動物(說好的山羌呢)。

 

回到黑森林入口,就是要觀賞此行另一重點,就是369山莊後面一整片的巒大花楸,果然名不虛傳,在陽光的照射下更顯鮮紅,與冷杉林的形成強烈對比。我們在這之字形坡上也不管烈日當頭,就只想要找最好角度捕捉眼前的美景,這可是季節限定的雪山大景,為這趟行程錦上添花,畫下完美的句點......等等,我們纔回到369山莊而已,後面還有7公里的路在等著我們呢!

 

2018-10-28_166.JPG從鞍部直接下切到圈谷

2018-10-28_173.JPG沿路有整片的杜鵑叢,還有防不勝防的刺蘗攻擊

2018-10-28_179.JPG叉路就在9.9K這裡,取左是正常往雪山主峯的路徑,直行是從圈谷直上鞍部

2018-10-28_181.JPG最後一眼壯闊的雪山圈谷!!

2018-10-28_182.JPG

2018-10-28_185.JPG美麗的冷杉純林

2018-10-28_187.JPG終於見識到秋季限定的雪山巒大花楸美景

2018-10-28_190.JPG紅綠藍構成的美麗畫面

2018-10-28_193.JPG更特別的是還有芒草陪襯,簡直美呆了!!!

2018-10-28_194.JPG挖喔~~~~

2018-10-28_196.JPG

2018-10-28_203.JPG遇見這美麗的景象怎能不駐足欣賞

2018-10-28_205.JPG

2018-10-28_208.JPG山莊後面有一整片阿!!

369山莊後之字形草坡

 

我們在中午12點回到369山莊,煮個泡麵休息一下,結果不小心休了1個小時纔出發下山。即使過了中午山上還是晴空萬裏,真是難得的大好天氣,因此我們經過雪山東峯叉路口時,忍不住又上去看風景,彌補昨天上來時仍有雲霧遮擋視野的小遺憾,結果又在上面待了30分鐘,我們還真是悠哉阿!不過為了避免下山太晚,我們除了在哭坡觀景臺和七卡山莊短暫停下來休息之外,一路就是往下衝,終於在下午4點50分抵達雪山登山口,結束這兩天一夜的雪山之旅。

 

雪山雖然來過多次,但是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景色可以看,更別說站在臺灣第二高峯所帶來的視野,這趟行程感謝老天帶來的好天氣,讓我除了欣賞到巒大花楸之外,還在雪山主峯北稜角擁有一望無際的景觀,我想不久將來我還會再回來這裡,繼續完成其他路線。

 

2018-10-28_215.JPG再次回到雪山東峯,再上去看一次風景

2018-10-28_216.JPG

2018-10-28_218.JPG中間不知道是哪座山,感覺漂浮在雲海之上

2018-10-28_219.JPG雪山東峯望北一段

2018-10-28_222.JPG雪山東峯望主峯方向

2018-10-28_233.JPG回到雪山登山口

2018-10-28_234.JPG之前來都霧茫茫,原來登山口可以看到南湖大山和中央尖山阿~

D2.jpg第二天高度落差圖

高度落差圖.jpg兩天高度落差圖

軌跡圖.jpg軌跡圖

 

行程記錄:

D1 (7.2公里,上坡1166公尺,下坡151公尺) :

       0828 雪山登山口->0927 七卡山莊->0940 出發->1124 哭坡觀景臺->1205 出發->1256 雪山東峯->1352 出發->

       1455 369山莊      

D6 (15.7公里,上坡1051公尺,下坡2025公尺) :

       0300 起牀->0412 出發->0430 黑森林入口->0538 雪山圈谷->0655 雪山主峯->0806 出發-> 0825 往翠池叉路口->

       0847 北稜角->0903 出發->1200 369山莊->1310 出發->1358 雪山東峯->1424 出發->1455 哭坡觀景臺->

       1556 七卡山莊->1610 出發->1655 雪山登山口

 

GPX下載點我(登山路徑可能隨時改變,因此本軌跡檔僅供參考)

 


 

雪山東峯小檔案:

雪山東峯,海拔3201公尺,日治時期名為次高東山,八小巒之一,百嶽排名第74。雪山東峯附近接連志佳陽大山,位於雪山主峯往東突出的支稜上,與武陵農場連結,由此起登雪山,稱為雪東線,里程最短、天數最少,是嶽人取道雪山的主要路線。

 

雪山主峯小檔案:

雪山主峯,海拔3886公尺,為臺灣第二高峯,僅次於玉山主峯,百嶽排名第2,亦為臺灣五嶽(玉山、雪山、秀姑巒山、南湖大山與北大武山)之一,地處雪霸國家公園境內,為泰雅族的傳統領域。雪山山脈的雄大且魁偉的姿貌不下玉山山塊,盟主雪山主峯魁秀大觀的山容足與玉山主峯媲美。以雪山主峯為中心,周圍地質一帶地質特色、巖性相似的山塊稱作雪山地壘。1998年學者在雪山山區發現數個圈谷擦痕,證實雪山山脈存有冰河遺跡,其中規模最大的一號冰斗位於雪山主峯與北稜角下。雪山複雜的地史結構,以及河川的切割侵蝕,造就雪山地壘多變的景觀與紛歧的支脈,登山界所謂的雪山六路就是指雪山山彙的六條稜脈。以主峯為軸點,東有黑森林與白木林並存,呈現黑白輪迴的雪山東峯稜線;東南有清麗婉約的志佳陽大山稜線;西南有羣山迤邐的大雪山稜線(雪山西稜);南稜是嶙峋嶔崟的大劍山主稜;北方連接的稜脊是屬於最高平頂山稜的脊樑,經雪山北峯、穆特勒布山到布秀蘭山,以此為軸點再向北岔出世紀奇峯的大霸尖山稜脈,脊樑則續向東經武陵四秀,這六條三千公尺以上的稜脈構成雪山山彙的主體。1915年日人順利登上雪山主峯,以「臺灣第二高峯、僅次於新高山的命名為次高山;與新高山(玉山)、能高山並稱「臺灣三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