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持美國綠卡的大陸學者李毅受統促黨之邀來臺,卻遭綠營驅逐出境,理由是此人爲“武統”論者。然而,李毅既沒發表公開演說,又沒上街頭示威遊行,什麼法也沒犯,當權者以誅心代替法律,僅以“可能之犯意”驅逐之,別說什麼言論自由的層次了,連法治的基本原則都不當回事兒,那麼這則新聞本應屬於娛樂版消息,讀者笑話一翻,也就過去了。

不過,綠營操作這則新聞的畫風特別渲染,顯然還有後續。

相關單位以百來人的大陣仗,護衛一個沒犯法的學者離境,這不只是大炮打小鳥,根本是執禮甚卑之“恭送”。恭送“武統”論者之後,綠營便開始“恭迎”“武統”論,又將此事件的娛樂度飆高不少。

蘇貞昌批李毅“恐怖分子”,還說此舉“已經很友善”,蔡英文則批其“未發”之言論已衝擊到“國家安全”,並已逾越言論自由範圍,綠媒順勢煽風點火,說月底還有所謂“武統宣講團”來臺,綠營集體高唱“越過海峽中線的何止殲11?”,支持者也都嗨翻跟唱。

偏綠知識分子紛紛自發地說明,並放大李毅的“武統”論,以期讓臺灣人民反感。另一方面,對李毅個人進行貶損,說他等級太低,說他是因爲在大陸找不到工作,才提倡“武統”論墊高自己的份量,其實很可憐。所以才說,綠營這波操作是恭送“武統”論者,恭迎“武統”論。

而在這歡聲雷動的表象之下,民進黨正在上演大分裂。

炒作“武統”論,一方面可讓綠媒轉移焦點,迴避蔡賴互咬的尷尬,與支持者心中的不安。另一方面,“武統”論是比“一國兩制”更辛辣的材料,可作爲綠營操作選舉議題的新支點。因此,從現在開始,各種提倡“武統”的論述,包含大陸學界乃至於民間的論調,都是民進黨的免費槍枝,綠營一窩蛇鼠都在期待“擦槍走火”,以淹沒大陸官方的和統主張,與藍營的“和獨”概念。

當然了,美國對此發展肯定是喜聞樂見,臺灣民間的反“武統”聲浪崛起,完全符合美國戰略利益。值得關注的是,兩岸對立愈形尖銳的發展,是否會讓美國有理由打擦邊球,繼貿易戰後,在軍事方面踩紅線,展開中美之間新一波的角力。

李毅離臺時說,民進黨現在是爲了選舉,所以沒事找事,這是當然的,沒事綠營肯定輸,有事纔有機會贏。這個在臺灣本來全無知名度的學者,現在可謂聲名鵲起,什麼事都還沒做,什麼話也還沒說,就成了民進黨的活標靶,兼重裝武器。

選舉時期,乃是非之黑洞,這個時候講對錯,實質意義並不大。對兩造之間的劣勢者而言,沒風就煽風,沒火就點火,“武統”論,現在是綠營的養分,綠營的寶,“武統”論者,則是綠營的救命仙丹。

臺中市長盧秀燕,因批准統促黨“宣揚九二共識,支持和平,支持統一”遊行,而在維基百科被冠上“賣國賊”字眼。事實上,她也批准了“獨派”的“413護臺抗中!反制統促大遊行”的活動。作爲這場風波的“躺槍者”,盧秀燕堅持包容與尊重統獨不同意見發聲的權利,以“憲法精神”護身,但誰理你的“憲法”與你的“精神”?誰又理會你的“言論”與你的“自由”?這些早就被吸進黑洞裏去了。

事實上,李毅與“獨派”學界,甚至民進黨都交流過,彼時大家勾肩搭背,此時視之爲仇寇罪犯,說穿了,這些“僞獨者”都有好幾張臉,一切也都是選舉戲。

誠然,“武統”論肯定讓臺灣人不舒服,但最起碼,李毅就一張臉,一個調,對兩岸不同顏色的人羣,也是講一樣的話。反觀民進黨這些頭臉人物,到了大陸就“親陸”,回來臺灣就“仇中”,在野時講一套,執政時講另一套,說法如何調整端視怎樣能騙到多一點的選民,相比之下,李毅還堪稱誠實。

說到幾張臉,還有所謂知識分子,呼籲列“武統”論者黑名單,一律禁止入境,並以美國長達30年不給與共產黨友好的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簽證爲理據,義正詞嚴地給言論自由上枷鎖。這種平時愛唱言論自由高調,需要限縮言論時歪七扭八理由一堆的公知,實在令人齒冷。你當然可以拒絕你不喜歡的人進你家門,但你別成天標榜你家門隨時敞開讓任何人自由進入啊,這很虛僞不是嗎?美國在言論自由上作弊,還當成金科玉律?美國還有3k黨呢。

所以,言論自由這種在選舉時聊備一格的概念,也不必多提了,重點應放在臺灣社會是否應該面對“武統”論。

“武統”論之所以存在,是因應“臺獨”論,沒有“臺獨”論,就沒有“武統”論。任何一個社會,都會有偏激的主張與思想,有其存在的市場,有些也有存在的必要,因爲這些非主流的聲音,亦有可能變成主流。革命,曾經也是(或一直都是)偏激思想,但當現狀需要改變時,這種非主流的聲音就可能是促進社會變革的基礎。爲政者若想避免偏激思想成爲主流,就必須謹惕自己時時刻刻爲人民的利益服務。

綠營恭迎“武統”論入臺,雖有其不堪的政治利益目的,但逼着臺灣社會面對之,也不盡然都是壞事。況且,操作這種敏感議題,也不是沒有風險,如美國對臺灣念茲在茲不斷叨絮的,就是恢復徵兵制,民進黨若操作“武統”論過頭,就得面對這項不利於選舉的政策選項。

再者,將“武統”論過度妖魔化,亦會使得相對溫和的主張得以凸顯,對不願看到戰爭的臺灣民衆而言,“一國兩制”就是比“武統”更好的選擇。對和統派而言,其實也只要將議題限縮在“武統”與“一國兩制”之間二擇一,就對“獨派”不利。

“武統”論到目前爲止,其實並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理性基礎,頂多只能作爲一些意外狀況的備案,如臺灣宣佈“獨立”或外國勢力介入。因此,若此論述被當成一件必須嚴肅看待的議題,而置之於公衆視野,只會使其理論基礎更爲厚實,最終成爲切實可行的策略與方案。屆時,“獨派“”將面對的就不只是他們口中的“虛張聲勢”,而是更大機率會發生的可行步驟。

李毅應該是大陸學界相當邊緣、外圍的學者,其論調看似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論述檢驗,充其量就只是一個粗略的倡議,重點幾乎都放在“爲什麼應該武統”,而沒有詳細論說“怎麼做”,以及“做了以後如何善後”。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狀況,若大陸學界真的集中心力探索“武統”模式,光是這個“談說”的行爲本身,就足以造成臺灣人心的動盪與美國的緊張,而且不見得對“獨派”有利。因爲這代表一個非主流的意見正在積極地主流化,而主流論述必然會建構其理性基礎,與可行的步驟,到了這一步,臺灣還能迴避“一國兩制”嗎?

換言之,和統的實現,基於“武統”的紙上談兵,亦非不可能。臺灣人民應該對此局勢的可能發展有所認知。

“觀測”這行爲會改變觀測結果,有些非主流的人或事或想法,若大衆不當一回事,他們就永遠是非主流,反之,就可能成爲主流。因此,非主流者總會以刺激的手段,想方設法引起社會注意,讓大衆進行探討與論辯,社會的變革往往就是這麼發生的。但是,事態可不一定按照“生事者”的願望發展,有時也會弄巧成拙。

“恭送武統論者”這件事,理所當然地造成了“恭迎武統論”的結果,綠營想將之作爲“嚴肅的一回事”來套利,也有可能讓原本非理性的思想轉變成理性的論述,過程中還意外凸顯了“一國兩制”的合情合理性,聰明反被聰明誤。

臺灣有批臭老九,危害臺灣社會至深,他們用“先進西方”的臉蛋與說辭,誆騙無知民衆久矣,昨天與“武統”論者勾肩搭背,今天喊打喊殺,還有若干大陸“棄民”在臺灣火上澆油,鼓譟促戰,其實是不是,大夥兒手上都有一張美國綠卡呢?反正會死的,都是別人家小孩。

統促黨這次又讓辣臺妹撿到槍,不過這槍口對着誰,還不一定,說不定就對着綠營自己。

綠營藉此事件順便打韓,說韓國瑜若當選,“武統宣講團”就會在臺灣暢行無阻。不過,李毅倒是反將一軍,身爲“武統”論者,衷心希望賴清德當選,正所謂“愈獨愈統”,“務實臺獨工作者”當家,統一纔有希望。

也是,“臺獨”宣講團,纔是務實的統一工作者。

【本文爲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