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妹是所謂「首屆教改白老鼠」,也因為志願填得中規中矩,而沒能像許多朋友們所說的「撿到」明星高中。依教改批評者的語境,我小妹應該可以算是「被害者」,而我則是「被害者家屬」,可是我們都知道,教育改革對臺灣死氣沉沉、樣板化的教育體制來說有其必要!

 

為什麼我們應當支持國教改革?理由很簡單,只要願意接受改革,就有讓臺灣教育體制變得更好的機會!就算走錯了路,也可以不斷修正,以求圓滿。甚至,在教育改革推動一段時間後,發現原有制度纔是最符合臺灣的,還可以重拾往日舊制。相反的,如果一味守舊、堅持走老路,則連這麼一點向上進步的動力也永遠不會出現!

 

為什麼大家嚮往明星高中?因為明星高中升學成績亮眼,而考大學幾乎是每個高中生未來都將面對的。如此說來,要想革除明星高中,讓高中教育達到均質化,難道不該連大學升學制度一併改革,以求斬草除根?當然,如果能做到連大學教育一併改革,破除成績迷思、根植多元發展、敲碎教育階級性,在臺灣人才培育史上將會出現全面性新局。正因為這樣的改革將造出全面性新局,所以我們更該慎重以對。一方面由相對容易的高中升學制度著手改革,另一方面則逐步發展、修正大學的多元入學管道。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臺灣缺乏的不是有能力的人,而是具創造力的制度。在欠缺具創造力的制度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能期盼有能力的人得以出頭?在這個變動速度快到難以捉摸的世界裡,我們怎能讓幾百、幾十年前的舊觀念成為束縛身心的手銬腳鐐?讓我們把老祖宗的老掉牙鎖進「國立」故宮博物院裡吧!

 

看完6月18號登於民意論壇,公孫策先生所作「改回聯考算了」一文,心中有些想法希望能與大家討論。

 

公孫策先生作該文的目的,是為了要提出對十二年國教新考制的抗議、批評,但是當中提到「考八股是不好的制度,可是它至少可以維持公平」、「不如改回聯考制度算了」等語,卻不免有些意氣用事,並且還可能誤導讀者。

 

先來談談八股文。實際上從隋唐開始,中國就有了科舉考試制度,低下階層知識份子因此而有機會躋身官場。也就是說,並不是到了明、清時候實行斲喪創造力與思想自由的八股文取士,低下階層知識份子才取得競爭機會。並且,科舉制度是否就代表著公平?這點我們必須打上個大問號。賄買考官、夾帶經文試卷、託人代考等作弊方式,雖然可能惹來嚴重懲罰,甚至是殺身之禍,但依舊無法斷絕。換句話說,科舉再怎麼考還是對有裙帶關係、有錢有勢者較為有利。

 

文末公孫策先生還提到「自從廢聯考、行教改以來,弱勢家庭的子弟競爭力大減。一位臺大教授告訴我「臺大已經找不到家長職業是農林漁牧的學生」——不知已經埋沒了多少人才!」對於這點我同樣也持懷疑態度。弱勢家庭學生無法與小康人家子弟,甚或是權貴人家子弟競爭的根本理由是什麼?不考量整體社會結構與資源分配,而僅把矛頭指向考試制度,實在無法給出讀者真確的認知。並且,國立臺灣大學中農家子弟人數少之又少,反應的難道不是M型化社會的逼近、階級複製的嚴重,以及臺灣產業變遷下的結果嗎?與教育制度改革的關聯性究竟有多強呢?我相當懷疑。

 

最後我想說,論人才的埋沒,明、清時候的八股文取士,以及我國2002年前的聯考制度正是一大凶器!不但使得學生的思考僵化僅能夠製造出一部部考試機器,並且在這種朽腐考制之下,也造成了學生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養出一羣半點社會關懷也沒有的腐儒、自了漢,實在叫人不敢領教聯考對性靈的戕害。

 

我必須說實話,就算這實話不好聽,我也不願隨風擺盪、譁眾取寵。每年都有人沒能考上自己心目中的「好」學校,但是隨著今年教育改革之下新升學制度的上路,這樣子的挫敗感頓時間找到了發洩標的,千錯萬錯都是教育改革的錯!難道過去基測制度就沒有問題?在基測制度下落榜的,就只能摸摸鼻子,自認不夠「認真」?全由考試成績決定該上哪間高中的升學制度真的最「公平」嗎?如果不把國中三年來的學習表現、活動參與納入評比,而只看那升學考成績,我們得出的到底真是「好」學生,還是補習班惡補出的「好會考試」的學生呢?

 

一件事情只要是與「人」有關,一切機械式測量不是失效,就是解釋度極低。試問幾張在考場內寫完的學科能力測驗紙,到底能說明什麼?經由它們所投射出來的學生素質,能比教了該學生三年的老師以及與該學生相處三年的同儕們的評比(學校表現、活動參與)更加鮮明嗎?

 

會考成績只佔升學總成績的25%,這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讓我看到了改革者的遠見。一方面以漸進的方式戒掉學生與家們對考試那近乎迷信的鴉片癮,一方面在新制度初試階段不對舊制採完全否定的態度。舊式升學制度的荒謬性與變數反映在考場突發狀況,又或是學生考試當天的生理狀況上;一試定終身的方式尤其對生理期不穩定的女學生極端不利,可是在過去我們似乎都把這些問題歸類入天災人禍,而不花費心思去思考。難道,這也是一種父權體制的展現?

 

但有一點必須一提,那就是佔了60%的競賽、獎懲和幹部成績必須放寬標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多元。

 

一些朋友認為,應要先改變家長的想法,破除成績至上的迷思,讓行行出狀元的觀念普及化,接著再來談十二年國教纔有可能。我讚賞這樣的理想,但卻不認為這樣烏託邦式的前景能夠在沒有計畫、沒有政策、沒有改革的狀況下憑空達致。這樣的說法猶如建造空中樓閣、玻璃城堡,雖然好聽討喜,但卻華而不實、美麗易碎。

 

並且,持這項觀點的朋友很可能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到底是先改變家長觀念,十二年國教纔可行?還是先讓十二年國教上路,纔有改變家長想法的一絲希望?況且若要先改變家長想法,但卻不接受改革,那動力與方法何處尋呢?沒有改革,哪來改變?

 

很多時候,是國家政策、生活環境、經濟因素等外在條件在推動歷史前進,在改變我們的想法。以歷史為鑑,讓我們看看1968年推動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在四十六年間給我們帶來了多大的改變!不但讓經濟起飛時期國內擁有水準高於過去的人力資源,還拉抬了全體國民的平均素質。到了2014年的今天,幾乎是所有學生都在社區國中教讀,就算家長較中意某幾間國中,也不至於像爭奪明星高中那樣,吵得臉紅脖子粗。

 

試問,如果1968年政府沒有這項政策,羣眾觀念能夠有所改變嗎?還是到現在我們都還在考國中呢?當然,歷史並非選擇題,但我想藉此表達的是,我們該要追求政策的改革,才能造出契機,進而出現適才適性的教育體制。十二年國教正是這個契機,是一個改變的動力和機會,雖然還有許多不足處,但只要我們繼續給予關注、鞭策,定能有所突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