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和過去無法比較,從性質上已經變了。(在頭條知道的)萬變不離其宗,我接親送親數十次之多!一般來說女方父母頭天晩已經都說好的,準備兩個紅包每個兩元,就是圖個熱鬧。送親的不超過17個人,下車前有專人負責給新人發紅包,和壓車的男女兩個小孩,每個紅包大約50一100元!那時候女兒出嫁沒有父母跟著去的,因為當天女方家也請客,回門另外再請20一30個人陪新女婿的,這一天女婿最牛,長輩也得給倒酒,倒茶遞煙的!時代不同了,什麼都在變。觀念也在變


很久很久就有了,漢族與少數民族都有,只不過不說「紅包」,而是稱「討喜」.「撒喜」.「布喜」。

討喜是攔迎親送親隊,由伴郎與伴娘或引隊伺儀給攔隊者撒喜糖煙或零錢。攔喜分二式:1自庄內的半大孩子,2.路經的村莊及十字路口處小青年半樁子的大孩子們。用意孩子鬧的鬧喜。屬盼有孩子一大堆一大幫的用意。即要有孩子們鬧新婚人了。

實際上攔喜就是撒喜,攔是要撒是予。但到家門口瞅熱鬧的撒些糖也是撒喜之一,也稱沾喜,湊熱鬧圍婚家門不添香的閑人圍門前也看熱鬧瞅新娘新郎外,也為沾點喜氣兒。

本題提的是布喜,布喜又是步喜,即每一步驟上的喜式:

迎新媳時入庄門口時有攔喜,這一攔喜本庄親門的孩子進行,糖煙外,伺儀或引隊衣褲兜內裝零錢任其翻找的搶。也有新郎與伴郎被搶的。意本村女被搶走的報復。

到新娘家門口宗親各家小孩也來這一套。入院門舅哥弟與姨子也來這一套。

院里是娘家宗親成年迎新郎的人,院外成年人是堂表迎新郎的人,由是戚家人全見面了。

堂屋內爺與岳長輩坐正位,血親男坐東,女坐西。見岳父母敬喜禮,數目錢數隨當地習慣有定額。大概是女方辦宴費的一半。若男家有錢可全額支付。

入閨房引新娘時有舅兄弟攔,奉喜禮後,才可去迎新娘嫁妝,又被姨姐妹攔,奉喜禮後,由舅送新娘出門,再由迎親隊引回新郎家了。

入新郎家院門舅兄弟攔,奉告喜禮後,入院門,跨火盆,馬鞍,入正房堂屋參父母長輩,奉茶打煙火後,拜天地父母大禮,入洞房致新房門時,舅兄弟攔,付勞苦禮後,入新房,嫁妝隨入室,開妝箱,開一個還禮一半或有數額定數的,全開後,禮婚成,舅或引送伺儀返回自家去,也有留宴的。

男方辦備田畝房農俱牲畜,女方嫁妝辦備各日常生活用械用具傢俱器皿衣被等,有錢有地戶有壓箱底錢多巨,是折其在娘家地畝應有份額及家資占份額的錢數。因而男方須給女方家彩禮的,以示沒白得其女嫁妝,但回禮僅一半多點常規些,男方若錢巨可多回禮些。總為表示不沾無名便宜。即彩禮是回嫁妝資財於女家的。本型男女兩家湊兌出新人生活所備一切的,因物資入男家,返還給女方家的金額數量。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我們這裡大概有七八年了吧,那時候我們鄰村的一女孩出嫁,新郎去接親,女方突然提出早一千塊錢紅包不給就不發嫁,新郎沒帶錢(我們這裡有掏喜錢的習俗,新郎一般都不會有錢在身上),當時很尷尬,女方堅持要錢,沒辦法,新郎的一個表姐跟女方是一個村的,就借錢給了新郎才算了事,從那以後新郎們就開始準備紅包了,唉!我們這裡娶個媳婦可真不容易啊!


我們這兒沒這規矩


從八十年代土地包產到戶開始興起來的,因為農民承包土地有干頸,生活水平提高了,迎親時女方家送親時,有兩個小孩童男童女壓車,沒小孩就讓小舅子小姨子壓車,男方不給紅包不讓走,那時紅包就二元錢。近十多年迎親又增加項目了,有藏鞋有關門要紅包的,就是增加迎親的喜樂氣份及討個吉利的。


感謝邀請,結婚女方不開門要紅包在我們這裡也就是兩仟年以後的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結婚再也不和從前一樣了,以前講的禮節,現在是向錢看,結婚時女方提出要求,男方就得應否則這婚就結不成了。


這個問題,接新娘時關門,是因為要新郎紅包,是新娘考驗新朗是,不讓新郎進門是因為伴娘以及親戚要紅包,還有開門了,伴娘故意把新娘的鞋藏起來,新郎必須找到,到男方家,發禮炮,鞭炮,迎接新郎,新娘,然後喊男方父母,給壓歲錢


我們的年代沒有這形勢,也同樣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女方乘迎親要彩禮近十來年興起,估計從少數農村漫延而來。不少女方家庭紛紛效仿,禮金越要越大,已演變為賣人的行為,真正的俗不可耐。本該喜慶的婚禮由此鬧得心生恨意甚至由此不歡而散的事並不鮮見。為此,年青人應該起來抵制。尤其是姑娘們。也只有這樣才會贏得更多遵重。


我老家(江西靠近贛州)以前只是叫小孩用板凳在大門處攔一下,給三個紅包就行,開始一個紅包只要5分錢,圖個熱鬧,離開家鄉將近30年了不清楚現在是怎麼樣了。


你問的這個,我七十多歲也不好回答。只能說歷史悠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