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拍攝人文紀實的圖片基本上屬於攝影記者的工作。

那麼我們可以參考世界上著名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記者他們的行事風格。

通常全畫幅,配的都是大三元。

16-35、24-70、70 -200。

但是如果要是都帶上的話,那重量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但是要照顧到焦段,那怎麼辦呢?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他們在出行的時候,通常都會省略掉中間的焦段,就是24-70。

這樣一來的話就會確保兩頭的焦段都有用的。

24-70的24~35焦段包含在1635鏡頭裡了。

35的一倍就是70。

通常一個2470f2.8的鏡頭就接近一公斤了。

少帶這一公斤,可以讓你走更遠的路。

我以前在河北商報當過攝影記者。

如果你有新聞攝影、紀實攝影方面的問題可以問我。

其他朋友有不同的意見,也歡迎在下面留言,歡迎批評指正。

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來討論攝影中的具體問題。


人文紀實拍攝鏡頭我推薦35mm焦段,比如佳能 EF 35mm f1.4 L II USM,這款鏡頭被稱為人文之眼,是著名的人文焦段,為什麼呢?

首先大師們都喜歡使用這個焦段,大師們的使用經驗告訴我們,用35mm鏡頭拍攝人文紀實不錯,有點人云亦云,呵呵??!

第二,人文紀實拍要求既要有人物,還要表現出該人物所處的特殊場景,一般是近距離拍攝讓人感到更加真實、震撼,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35mm被稱為小廣角,是人的雙眼視覺效果,剛好滿足以景帶人,或以人帶景的人文紀實拍攝之需,人和周圍環境很好的融為一體。

第三,35mm是拍人帶景可攻可守的焦段,在這個焦段上的限制讓新手也能更好地得到鍛煉。

第四,第二隻鏡頭推薦24-105焦段的鏡頭,比如說佳能24-105mm F/4 二代變焦鏡頭,因為你到大涼山拍攝人文紀實,不免要採採風,那邊有旖旎的瀘沽湖,平靜如鏡的邛海,宏偉壯觀的西昌火箭發射基地,遠處的美景就交給24-105mm F/4L IS II USM二代鏡頭來完成了,這隻鏡頭還自帶防抖,價格5000元左右,攜帶也還方便,非常適合新人外出,又不方便帶三腳架時使用,能夠基本滿足你的拍攝需要。如果不差錢,上70-200長焦鏡頭,拍攝效果非常不錯,但是鏡頭有點沉,女孩子有點喫不消。

回答僅供參考!


蠻厲害的!其實我覺得自己有什麼鏡頭,用什麼鏡頭順手就用。攝影分什麼新聞、人文、風光、人像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一種桎梏,就像一定要分個三六九等,上九門下九門。相機全畫幅半幅只是一種規格,鏡頭是為相機是為拍攝者服務的一種工具。

大涼山並未去過,不知風土人情,不知民風如何。但是中國人普遍抗拒陌生人的鏡頭,那些傻大黑粗的全幅旗艦機身,各種圈的長槍短炮,個人認為能低調盡量低調。我一直用佳能24-70F2.8二代掛機,連遮光罩我都拿掉。有時候用佳能50F1.4,便宜,夠用。


首先肯定的是一個初中學生有過千愛好,很好,值得肯定。且去涼山拍攝人文,挺有想法,但在肯定你的同時,做為攝影人奉勸與你,你目前做為初中學生,仍需以學業為重,攝影做為課外愛好可以,但不主張去創作,這會耗費大量的精力而影響到學習,我想做為你的父母也會有這個建議。

至於帶二枚鏡頭,不知你有何機何鏡頭,建議的話35定,70一200好些,人文35較常用,70一200也用得上。

祝你學業進步!


建議最好不要來大涼山拍攝,因為初學者根本不知道人文怎麼拍,拍那些範圍,最後網上搜一圈圖片做忘本跟著學,但這些拍攝根本就不是人文的拍法,直接弄成了新聞拍攝,獵奇拍攝,大頭像拍攝,老人孩子拍攝,可以說離題太遠!最好在家裡先練好人文攝影再來,通常要拍好人文,一般在10年以上的功力方可來拍攝,可以多對照黎朗,王剛等拍攝的涼山題材學習關注!


首先作為初學,你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換鏡頭,頻繁換鏡頭只會讓你錯過很多瞬間。尼康就是24-120,佳能就是24-105,索尼就是24-105。旅遊頭,用了就知道了。


你需要兩臺相機,鏡頭用70-200和24-70


85定焦.24-70變焦,最好有個像我這樣的攝影師男友帶著!


拍紀實就去大涼山——誰說的!


既然是人文紀實,就無法避免環境人像的拍攝,也就是說,主體是人物,背景環境必不可少,另外可能需要一些特寫。這樣來看,一機雙變的選擇推薦16-35和24-70;一變一定可以16-35和85,或者16和24-70組合,廣角最好不要再大,避免變形太嚴重影響觀感。兩定的話,16和85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