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把甲午海戰的失敗歸咎於慈禧對日本的警惕性不足和忽視了海軍的發展。其實,慈禧對日本入侵的警惕性和對海軍發展的關注度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1881年4月,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威遠”號軍艦在小陽山洋麪上發生觸礁事故,損傷了兩處龍骨。當時,無論近代企業,還是近代軍隊,都缺乏嚴格管理,官兵的軍事素質和紀律飽受各方詬病。事故發生後,右庶子陳寶琛上奏彈劾。

1882年5月,船政大臣黎兆棠奏報調查結果,說“威遠”並無滲漏鬆縫,估計修理費需要1500兩白銀。同時,他還上奏說“泰安”管駕剋扣糧銀之事並不屬實,並提出輪船船員要求朝廷購買訓練帆船之事。

黎兆棠的奏摺是個典型的官樣報告,基本上否認問題,抹平矛盾。“威遠”既無碰壞,亦無漏水,爲何要花1500兩銀子去維修呢?對於紀律渙散,黎兆棠也不認賬。

對於這種典型的官樣報告,慈禧還是批示道:“威遠”“泰安”問題,你們說船長沒有責任,朝廷可以不處理;陳寶琛批評訓練廢弛,你們乘機跟朝廷要經費買練習艦,朝廷也會同意。但需要提醒你們的是,船政局已經辦了20年,各項事宜總該掌握了。如果一切仍靠洋人,還能克敵制勝嗎?管理中的積弊,你們趕快糾正,如果再出什麼事,朝廷就要追究責任了。

按照清朝處理公文的流程,皇帝、皇太后看了大臣所上奏摺,或通過軍機處擬旨,或親筆批示。即使親筆硃批的,一般也僅是“知道了”,寫大段文字的相對較少。而這次慈禧對小陽山附近海事事故的批語多達140字,可見當時慈禧對於海軍發展的重視程度。

其實,慈禧當時對於海軍的關注還不如說是對日本侵略的警惕。在清朝創建近代海軍的各種奏摺中,還有兩道慈禧的親筆懿旨。一道是在同年10月下達的。李鴻章當時在奏摺中表示,現在與日本開戰,沒有必勝的把握,應先練水師,再圖東徵。對此,慈禧親撰懿旨:“練水師必須購船炮,購船炮必須撥鉅款,試問五年後是否能有成效?日本包藏禍心,已吞琉球,又想佔領朝鮮,此不可不防。你們一定要重視,不可馬虎!”

慈禧的另一道懿旨下達於1885年夏天,船政大臣裴蔭森奏請仿造法國軍艦式樣,建造新式鋼甲艦,李鴻章認爲裴蔭森所薦軍艦不適合海上作戰,讓朝廷不要浪費錢財。而慈禧卻支持福建船政探索仿製新式軍艦,還寫下懿旨:籌辦海防二十多年,至今毫無成效,福建建造的船隻都不能用。所謂自強者安在?對於這次請造鋼甲艦一事準其撥款建造,望該大臣要監督到位,不要偷工減料。”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北洋水師1888年正式建軍後,慈禧作爲大清國母儀天下的皇太后,她從“垂簾聽政”,到後來的“訓政”,再到 “歸政”,紅顏早褪,雄心已消,執意要修個花園養老。最後,北洋水師兵敗甲午,全軍覆沒,慈禧中興大清的心血毀於一旦。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