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懂得讀書的重要性,覺得多讀書不如多去社會打拚。喜歡讀書,很多觀點和父母已經不一樣了,但也沒有說出來,只是在心裡疑惑。窮人家的孩子能不能過上陶淵明那樣的生活,雖然清貧,但是卻很幸福?


首先,當然可以。

但我覺得,讀書可以成就風骨,但文人風骨不等同於讀書。

怎麼說,就是讀書是基礎是必然,而「文人風骨」卻是上升於道德精神層面的圭臬。縱觀前世之「伏清白以死直」者,現代的文人風骨雖不需如此,但也並非所談所讀即為「文人風骨」。(大概偏題了)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吧。

讀書真的很有用,題主要堅持下去啊,加油~

對了,有關於安貧樂道生活之類,心之所向,身之所存吧,還記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你這個問題問對人了,不是說我現在就過上了這樣的生活,而是你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很多次。

答案是什麼呢?是可以。

怎麼實現?不知道。畢竟我還沒有達到那樣的境界,所以不敢誇口大說特說所謂「人生經驗」。

這個過程會怎樣?別的不敢說,肯定很難。文人風骨存在於所有否定它的事物裏。陶淵明之所以是陶淵明,正因他在亂世裏做出的種種選擇。而棄官只是其中最清淺最表層的一個,更深層的因素是他對自己選擇的自信、對未來的自信、對自然之物的自信:一切都不足道,而我還是我。

真正的文人風骨是一種自信,或者說得難聽點,是一種自戀。這種自信又不那麼張揚,但它一旦長成,將伴隨你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麼不說「一生」,因為我們得知道人都是會變的,不堅定的文人風骨也是文人風骨,只不過不徹底,你敢說咪蒙沒有文人風骨嗎?她會反問你養活自己和許多人有錯嗎?

所以,我選擇原諒許多,不去刻薄,不去議論許多,默默在那些東西出現的時候作出反應,而未來會有什麼等著我們呢?

我攥著手只管往前走我張著口只管大聲吼我恨這個 我愛這個


為什麼不可以

沒有辦法決定出身,那就儘力生活的更好。高中時候,我挺自卑的,因為朋友很有錢,還出自書香世家,有時候她說的話或是提到的事我從來都沒聽說。

那個時候我有時候會想,是不是家裡很有錢我就會更優秀些,過的幸福一些。

可是啊,決定你優秀不優秀,過的幸不幸福還是得看你自己。

知足常樂,想堅持文人風骨就堅持,想讀書就讀書,你要想沒什麼不可能。沒必要和各種知乎或是朋友圈裡那些光鮮亮麗的生活比較,只要自己知足就行啦。


陶淵明也是天天喝酒啊,天天喝酒買醉不然那裡撐得下去

謝邀。

不做陶淵明,要做張志和。

斜風細雨不須歸才能叫做風骨,而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七個字藏著怨氣,個人看來不可取。

青箬笠、綠蓑衣……

自在逍遙,方為風骨,你一樣可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