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向熱衷炒作「中國威脅論」的外媒來說,抹黑中國軍費一直是他們最首要的議題之一。但令他們「失望」的是,據新華社報道,中國2019年國防預算增長率已從去年的8.1%進一步下調至7.5%,而這也是我國防預算增長率自2016年以來已連續四年降至個位數。儘管中國的軍費數字並不「亮眼」,卻還是沒能難倒刻意來找茬的外媒。這次他們找上的是印度。據紐約時報3月2日援引印度防長西塔拉曼的說法,「印軍現有的彈藥僅能維持10天的激烈戰爭」,「遠差於中國軍隊」。那麼印度到底是如何混到這步田地的,中國又能給印度帶來哪些啟示。本期《出鞘》就來談印度的軍費問題。

軍費的數額和漲幅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防政策走向和軍事戰略取向。分析軍費問題一般從兩個角度出發,首先是軍費數額佔國內生產總值和政府財政開支的比例,以及軍費漲幅與國內生產總值漲幅和政府財政開支漲幅的比例。一般情況下,各國軍費總額通常會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2%,且會隨著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增長。比如北約國家就將軍費佔比的標準設定在了2%(儘管大部分國家都達不到)。

印度的軍費開支目前排到全球第5大,2017年的國防預算達到640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2.5%,佔比超過中國,所以上面所提到的軍費佔比問題其實還算不上是印度軍費問題的主要成因。那麼我們就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繼續分析印度軍費的合理性問題,即從國防基礎建設費、國防研發費、武器裝備費、軍事訓練費、人事保障費和國防動員費等結構比例來分析,看印度軍費的分配是否合理。

從印度國防部公佈的具體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軍費中僅有四分之一會被用來購買新軍備,大部分預算都被用於支付印軍現役120萬名軍人的薪酬和200多萬名退役軍人的薪資和退休金了。再加上印度軍隊中普遍存在的官僚制度和貪腐現象,即使每年印度海陸空三軍都為爭軍費而使盡手段,但仍無法滿足印軍武器現代化的要求。比如印度國會國防委員會就曾公開承認,印度軍隊目前有近七成的老舊武器急需更換,更別提裝備更多的尖端武器了。

在現代戰爭中,沒有武器的現代化,國家自然要捱打。比如在最近的印巴克什米爾衝突中,軍隊規模僅有印度一半、軍費總額更只有印度四分之一的巴基斯坦,就將印度軍隊給痛打了一番,不僅令其損失兩架米格-21戰機,還俘虜了一名飛行員。對此印度各家防務網站紛紛刊載評論,要求印度空軍迅速將現有的老舊米格-21戰機從印巴前線撤出,甚至直接儘早退役。但限於上面所提到的軍費因素,印度空軍司令達納爾近日在接受採訪時就繼續堅持,稱米格-21「還很有戰鬥力」,應被繼續使用。

印度軍費分配佔比失衡的問題,在這次印巴衝突之後,同樣引起了美國的憂慮(畢竟還想靠軍購狠宰印度一頓)。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自從推出「印太戰略」以後,就一直寄望於印度能夠幫忙制衡中國。為此美國有意出售更多先進武器給印度,但卻面臨到印度軍費不夠、官僚體制阻礙軍購及不同軍種爭奪資源的問題。據美媒消息稱,有美國軍方人士已經在印巴衝突之後,私下要求印度進行軍費改革,以便騰出更多的資金用來購買美國軍備。

其實按時間算,印度最早暴露武備廢弛的問題,還是在2017年與中國的洞朗對峙時期。當時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印度高官在洞朗對峙中發現,印軍不僅彈藥極度缺乏,難以應付對峙升級之後的各種衝突,而且在邊境地區還缺少足夠的道路基礎設施,根本無法完成炮兵部隊的調動和彈藥的快速增援。對此有部分印度軍方人士要求軍隊迅速將重點佈防巴基斯坦方向的兵力移轉至中印邊境,但在此次印巴衝突爆發後,這種「拆西牆補東牆」的策略顯然已經破功,因為印軍連對付巴基斯坦的兵力都已相當捉襟見肘了。

試圖改變這一不利形勢的是現任印度防長的西塔拉曼。刺激她的是兩件事,一是印度國防部直屬伊沙普爾兵工廠訂單退貨,導致印度陸軍70萬挺步槍、4.4萬挺輕機槍和4.46萬挺卡賓槍斷供;二是印度空軍向其報告稱,至少10個航空隊的米格戰機無法在2024年之後繼續作戰,急需購買新型戰機替換。這使得西塔拉曼在此後的兩年裏開始大規模展開整改行動。

首先是在印軍已形成17個單一軍種司令部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啟動新一輪軍改,包括增設三軍參謀長一職和設立戰區司令部等;其次是減輕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不僅退出了與俄羅斯合作的五代機項目,還改與以色列簽署了近20億美元的防空導彈採購合同;最後是大力推動武器自主研發,特別是對「烈火-4」彈道導彈完成了最後測試。但對於西塔拉曼來說,用兩年時間改變有百餘年歷史的印度三軍仍是有難度的,更不用說西塔拉曼期間還捲入了人民黨、國大黨和印度鉅賈安巴尼家族之間的鬥爭。

西塔拉曼捲入的是莫迪集團與安巴尼家族旗下「信實集團」及法國飛機製造商「達索集團」之間就「陣風」戰鬥機的不正當交易,此案同時也是拉胡爾·甘地為首的國大黨經常用來攻擊莫迪當局和印度軍改的有力武器。為此當莫迪敦促印度軍方需要儘早完成印、法合作的「陣風」戰鬥機交易時,印度防長西塔拉曼就不得不調轉話頭,強調印度正在完成俄、印合作的蘇霍伊「輕型戰機」組裝計劃,以免她主導的印度軍改被莫迪打破。

回到這次的印巴衝突,事實上「印軍現有的彈藥僅能維持10天的激烈戰爭」,對於印度現任防長西塔拉曼來說,已是足夠值得欣慰的了,因為在2017年的中印洞朗對峙期間,印度媒體披露稱印軍的彈藥儲備甚至只夠維持4天。短短兩年之後,印軍的彈藥儲備能力就迅速提升了250%,儘管也只夠維持10天的作戰能力。

對於現今的印度來說,想要推進軍備現代化,只剩下兩條道路:裁軍和武器國產化。前者可以大幅縮減人事費用,而後者則可以降低武器採購成本。但問題是,裁軍雖可讓印度軍方有更多錢購買現代化設備,但考慮到印度長期面臨失業問題,從軍是許多印度人的出路之一,輕言裁軍勢必會動搖執政黨的支持率。而這對於5月就將迎戰國會大選的莫迪來說,是根本不可能做出的決定。

同時印度政府還必須花費大筆經費改善民生,包括提高民眾識字率、提供衛生醫療服務和興建基礎設施等,一方面很難再提撥更多錢買軍火,另一方面裁軍省下來的資金也會被國防以外的行政部門擠佔。而且採購軍備在許多國家都是難以迅速進行的大事,在官僚體制效率不彰的印度,更是快不起來。所以對於印度來說,目前最切實可行的就只剩下大力推動武器國產化了。

不同於前幾任政府的「好高騖遠」,這屆莫迪政府還是在武器國產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的。比如據俄羅斯衛星網3月3日報道,莫迪當天就為印度北方邦一家生產AK-203突擊步槍的工廠揭幕,據悉該工廠由印度軍械工廠委員會和俄羅斯卡拉什尼科夫公司共同經營,獲準生產75萬支AK-203步槍。

但尷尬的是,從印度這些年的經歷來看,每一項武器國產化計劃無一不是失敗的。以這次被打下來的米格-21戰機為例,事實上印度空軍早就想把這款「老爺機」從前線替換下來,而接班的便是他們從1985年便開始研發的國產LCA戰機。但問題是最終LCA虛耗大量經費後,卻成了服役就已過時的型號。不論印度軍工部門對軍隊施加多大壓力,軍方也堅決不肯大量裝備這種性能根本不符合要求的國產戰鬥機,只是迫於面子號稱要裝備100架。此外包括阿瓊坦克、國產「殲敵者」核潛艇和防空導彈等,也都是這種下場。

相反「老對手」中國卻早已從大量引進俄製裝備發展成為以自主研發為主,不僅領先完成了軍隊邁向機械化的任務,還在推進信息化上超越了印度一大截。這種在軍工上實現自成體系的做法,無疑是中國軍力壓倒印度軍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洞朗對峙期間,中國就可以在邊境地區大批量調動裝備。而印度則由於依賴從他國進口裝備,戰前首先要考慮的是後勤補給問題,導致很容易在軍事鬥爭中陷入被動的尷尬境地。

當然對於印度來說,推進武器國產化還有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要破解各種項目極易變成爛尾工程的「魔咒」。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的軍工產業大調整中,選擇果斷砍掉部分超出自身能力的項目,這顯然是值得印度借鑒的。雖然有人至今對運10等項目的夭折扼腕不已,但試想當時如果中國繼續堅持的話,許多本可用於推動其他武器發展的寶貴資金,將徒徒耗盡在這個沒什麼商業前途的項目上,今天我們未必不會成為另一個印度。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