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易中天著的《品三國》才知道三國東吳的魯肅是個非凡的人才。而看《三國演義》書及其電視劇,給人的印象則是個忠厚老誠的和平使者,其智力本領只能是" 事事問諸葛"而己。

其實,三國真正的魯肅非同小可!他的才能和地位都是很高的。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說得很生動,說諸葛亮進言劉備,有個《隆中對》,那是西蜀板本。郭嘉進言曹操,則是個曹魏板的《隆中對》。魯肅進言孫權的《隆中對》則是個東吳板本的《隆中對》。各板本的《隆中對》,都是偉大的戰略方針,而且宏偉藍圖都得以實施。

所以說魯肅是一位與諸葛亮、郭嘉完全可以相齊並論的人物

劉備臨終託孤於諸葛亮,曹操每當受挫便含淚懷念郭奉孝,吳王孫權在周瑜死後,把軍事大權交給了魯肅。

在東吳的軍師中,魯肅的實際能力和作用在張昭之上。魯肅是個軍事家,也是個政治家,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

魯肅在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東吳雄居江東肥土的偉大戰略佈署的構思設計及具體實施中,發揮的作用與諸葛亮、郭嘉是等同的。

周瑜死後,魯肅繼任大督都,東吳國力強盛,政權穩定,維持超過了西蜀相當一段時間。


歷史中真實的魯肅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謀略對於吳國甚至不在諸葛亮之下。電視上反映的主要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體現的形象。

史學界主要是根據三國志以及相關的註解展開,但是三國志主要偏向於魏晉為主題的正統,而三國演義則更加偏向於蜀國,文臣如諸葛亮的形象非常高大。無論正史、野史對於三國中的吳國偏重方面就比較弱化了。事實上蜀國滅亡之後,吳國與北方還對峙了長達數十年之久

魯肅作為吳國前期重要的謀士,對於三分天下戰略的制定和執行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魯肅是徐州南部東城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定遠縣。祖上並不是很有名,但是很有錢,年輕的時候非常浪,熱愛騎馬射箭,被鄉裏的老人乘坐「狂兒」。周瑜聽說魯肅的名氣,有一天就率領手下來「借糧食」,魯肅當時手中有兩座糧倉,毫不猶豫就給了周瑜一座,可見年輕時候的魯肅善於識人,更善於投資。後來通過周瑜結識了孫權。現在很多人常常感嘆懷纔不遇,缺乏的是有效的謀略以及先天條件的準備

魯肅見到孫權,兩人相談甚歡,魯肅分析:東漢復興已無可能,曹操優勢中長期都沒有辦法改變(事實上一直到吳、蜀兩國滅亡,實力都沒有超過魏國),建議孫權首先鼎足江南,然後司機消滅劉表,佔領長江以南已成霸業。這個戰略構想和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主張完全相同,時間上還要早於諸葛亮

赤壁之戰前夜,魯肅最先清醒認識到,劉備是可以聯合的目標,專程趕到劉備處提出聯合抗曹的建議,並且以自己是諸葛亮之兄諸葛瑾的朋友身份與諸葛亮建立信賴關係,親自陪諸葛亮去柴桑與孫權會面,促成孫劉抗曹的局面。這裡面不僅謀略上乘,而且執行力非常強大

周瑜死後,魯肅是他的繼任者,對於局勢有很清醒的判斷,孫、劉兩家加起來都不是曹操的對手,但是孫、劉兩家當時已經開始獨立發展,聯盟的關係變得很淡漠。他跟周瑜不同,馬上將劉備夢寐以求的南郡和荊州的支配權給了劉備。

對於赤壁之戰以及借荊州兩件規劃,大家可以聯想一下最近的中美貿易戰中國在做些什麼,我們一方面加大開放力度,一方面減緩衝擊,這些都是需要讓渡短期利益以謀求長期發展的。兩者之間都有很相似的地方,所以稱魯肅為吳國首屈一指的戰略家並不為過


魯肅絕對不是老好人啊,絕對是東吳優秀的戰略家,其眼光和對局勢的分析遠勝於周瑜,正是如此,孫權也選了他作為大都督的接班人,試想這個官職,怎麼會是軟弱的人繼承,孫權又不傻


魯肅曾經向孫權提出了兩分天下的戰略構想!而且在當時來看也是很好的戰略構想!至於他是不是老好人,只能這樣說,在政治上,在生死抉擇上,應該只有利益吧!各位其主!


戰略家,謀略家,政治家,軍事家!周瑜死後,東吳第一重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