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對於魯肅的認識僅僅限於三國演義,在演義中魯肅的形象比較忠厚老實,但並不是頭腦簡單的老好人;其實不論在演義中還是在正史中魯肅都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甚至在周瑜死後撐起了東吳的半邊天。

魯肅,字子敬,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性格豪爽,仗義疏財、好讀書、愛騎射,深得鄉人的敬慕。

建安五年,魯肅投奔孫權,並提出了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從此以後深得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統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大多主降,魯肅跟周瑜力排眾議,堅定主戰;並且撮合孫劉聯盟,並協助諸葛亮謀划了赤壁之戰;奠定了孫劉曹三分天下的態勢。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孫權令魯肅接手了周瑜的職務,魯肅治軍非常嚴明,軍隊戰鬥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因政治軍事需求,魯肅又被任命為偏將軍;又跟隨孫權攻破皖城,魯肅被授橫江將軍,守陸口;後來東吳奪取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關羽不敢相逼。

綜上所述,魯肅是有大才的人,是一名傑出的外交家、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他為提出了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和聯劉抗曹的計劃,使東吳延續了國祚,並且促進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魯肅並不是頭腦簡單的人。


魯肅,字子敬,精通箭術,文武全才。與孫權相見,明確提出了與曹操、袁紹三分天下的想法。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208年,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魯肅立主一戰,並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赤壁之戰中,魯肅以武將身份出戰,總領三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赤壁之戰後,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魯肅任都督後不久,劉備取西川成功,於是魯肅開始和關羽就荊州問題展開了鬥爭。劉備大軍殺至公安,孫權也主張讓呂蒙迎敵。魯肅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與關羽談判,要求以湘水為界,歸還三郡。這就是著名的單刀會。這件事的真正英雄並非關羽,而是魯肅。在單刀會上,魯肅義正言辭,蜀方無言以對,只得割讓三郡。217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有著名的《塌上策》留世。總之,魯肅是國家棟樑之材,有勇有謀,能屈能伸,是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


魯肅是東吳四都督之一,繼周瑜之後,三國演義把他打造成一個忠厚老實,被劉備哭服,被諸葛亮騙服的老好人。史實卻不如此,四都督論長策戰略,恐怕魯肅為先,其他三人不能與之比。他的戰略戰術,機謀權變,雍容大度,進退自如,在危險時刻助江東轉危為安,有安邦定國之功,實是東吳中流砥柱。魯肅初遇周瑜,正是周瑜欲上任,缺少糧食的困厄之時,得知魯肅在當地豪富,便向他借糧,魯肅家有兩囷糧,各三千斛,便指著其中一囷送給周瑜,周瑜大為驚異,從此結為莫逆,孫策死後,便邀請魯肅一同輔助孫權,逐漸成為孫權心腹,得到的信任連薦主周瑜也比不上。

諸葛孔明三分天下之計古今皆知,而魯肅的二分天下少人知曉,初得魯肅,孫權與他交談,說自己想當齊桓晉文來匡扶漢室,計將安出?魯肅說,漢高祖想要好好侍奉義帝,有項羽在而不可得,今曹操實力不亞項羽,將軍又怎麼可能當齊桓晉文呢?孫權便問怎麼做才妥當。(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魯肅說,尋找機會先取荊州,全據長江以南,以觀北方之釁,孫權聽了心中暗喜,嘴上卻說不敢當,我只想當忠臣。由此信任魯肅。這席對話叫二分之計也叫榻上對。

戰略雖如此,但魯肅卻不是拘泥不化不知變通,劉表死,曹操南征,魯肅又向孫權建議,看情況再取荊州,並自願以吊劉表為名察看虛實。行到中途,劉琮已降曹,魯肅改變主意,徑自前往劉備軍,在當陽碰到劉備諸葛亮一眾,得知虛實後,勸劉備與江東并力拒曹,劉備便派諸葛亮出使江東,來到江東,恰好孫權接到曹操恐嚇書信,六神無主,眾臣有人勸降有人慾戰,孫權舉棋不定。(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魯肅私下對孫權說,我們可以降,主上不能降。孫權問為什麼?魯肅說,我們降曹,經過努力也可以當到州郡的長官,而你降曹,你想曹操會怎麼安置你?孫權幡然大悟,決意抗曹。

這些謀劃,都是為江東鼎足天下打好鋪墊,孫劉聯手破曹,曹操北歸,聯軍收拾南荊州,分田分地真忙,周瑜拿下南郡,劉備方拿下長沙四郡,駐軍公安。北出之路被周瑜堵住。劉備便向孫權請求借南郡,方便聯軍一左一右抵擋曹軍,魯肅說應該借給劉備,不然我方獨力難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魯肅雖提倡借南郡,在後來與關羽爭荊州時也全力爭取,以一介書生單人赴會理壓關羽,讓關二哥無話可說,才有孫劉二家重分南荊州的湘水劃界。魯肅謀事長遠,應變無礙,並非唯唯諾諾的老好人,孫權沒有魯肅,後果不堪設想,只是限於時局,大才不能盡顯。


魯肅是一位目光長遠、有雄才大略的統帥。赤壁大戰前夕,眾人都主張降曹,就在孫權本人也舉棋不定的關健時刻,是他通徹地分析形勢,並首先明確地向孫權提出了聯劉拒曹的戰略方針。魯肅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並終生不移地竭力維護孫劉聯盟,使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最終打敗曹操,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孫權、劉備強大,魯肅對此非常清楚。他認為,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佔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和曹操抗衡,只有走聯合抗曹的戰略,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並為之竭盡全力。魯肅同時還是一個胸襟廣闊舉賢任能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社謖老臣。周瑜臨死之前,特意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繼任大都督,魯肅卻力薦龐統。魯肅不為高官厚祿所動,卻能主動讓賢,推舉一個在各方面都超過自己的人代替自己,為了東吳的大利而不顧一已私利、小利。這種為國為家的氣度和胸襟著實令人欽佩。不僅如此,魯肅在孫權不能任用龐統之時,還能將其舉薦給劉備,足可見其胸襟之寬廣,對人才之珍惜。


完全不是,歷史上的魯肅十分厲害。他與周瑜幼年相交,將家裡的一囤米送給了周瑜;他是孫權的心腹,在曹操大軍南下,孫權舉棋不定的時候擲地有聲,讓孫權決心抗曹;他是孫劉聯盟的絕對締造者,讓曹操無利可乘。還有歷史上魯肅和龐統的故事:在曹操接收荊州的時候,龐統選擇了來到東吳投靠孫權。但龐統為人桀驁不馴,惹的孫權不快,堅決不予以重用,便無緣江東仕途。但這個時候魯肅將龐統推薦給劉備,但龐統既然能惹孫權不喜,也難免讓劉備不快。最初劉備授予他耒陽縣令,結果龐統置酒高卧不理事務,搞得政務一團糟,沒幾天就被罷官了。這個時候諸葛亮又和魯肅多番解勸,劉備才又耐著性子召見了一次,但這一次劉備看中了。龐統雖為人傲慢,不屑為政之道,卻深諳用兵之道,帝王之術。於是劉備立馬提他為軍事中郎將,與諸葛亮平起平坐。在外人看來魯肅這是幫劉備,但這恰恰體現了魯肅的深謀遠慮。赤壁之戰後孫權僅僅得到了一座江陵城和半個南郡,反而劉備收了長沙等四郡,成了赤壁之戰的絕對受益者。但曹操巨大的軍事壓力依然還在,孫劉只能聯合不能翻臉。魯肅清楚地意識到還不具備北上挑戰曹操的實力,而對於荊州,劉備曾在劉表手下任職七年,而江東因黃祖和荊州為仇幾十年,對於荊州人,他們也更願意接受劉備,所以荊州也爭不過人家,還讓劉備堵死了西進之路。魯肅便用一系列親近的條件和聯姻的方式和劉備換取西進奪蜀。雖然最後肉包子打狗地盤有去無回,劉備也假惺惺地自稱與劉璋是漢室宗親,「汝若取蜀,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與天下也」,但這也讓劉備陷入了無比孤立的局面。倘若無張松獻圖,劉備最後還是只能向孫權妥協。在我看來魯肅是江東的謀主,他更懂得如何用時間和道義解決問題,也不讓曹操有任何機會可得。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江東的幾任都督都死得太早,歷史沒有給他們太多表演時間。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算是個平淡無奇的人,書中對於他的描述沒有太多篇幅,也讓人體會不到他的特點,就覺得他是個寬厚無能、頭腦簡單的人。但歷史上的魯肅並不是這樣。

魯肅是個有志向的人。年輕時的魯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可見魯肅是個有志向的人。後來他就在孫策手底下做事,在周瑜的舉薦下,他成為了孫權的幕僚。當魯肅在孫權謀事時,他向孫權提出了統一全國的戰略計劃,即榻上策,「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在他的目標中,孫權應該做的是聯劉抗曹,並且要拿下荊州。魯肅的榻上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樣,都是給各自的主公規劃好統一全國的計劃。從魯肅的榻上策中,可以知道魯肅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人,並不是個頭腦簡單的人。而且魯肅在與關羽就荊州之事談判時,他的政治智慧也可見一斑。

當孫權稱帝時,孫權就高度讚揚魯肅,說他可以與鄧禹相比。而且我們從魯肅的成就來看,就可以知道「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正如《吳書》評價魯肅:「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魯肅能被譽為周瑜之後最厲害的人,可見魯肅不是個簡單的人。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前兩天,一個朋友提出來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個都督,誰厲害?我說是魯肅。按理說,其餘三位都有逆天的大戰役成果傍身,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文武雙全,魯肅似乎缺了這些光環,只是一個寬厚的仁者,夾在其餘三位中間,黯淡無光,其實不然。

1.魯肅有絕對的政治遠見。國家富強首先要能存在吧,生存是第一位的,魯肅首先保證的就是先讓孫權生存下來。但是生存也不是像劉琮一樣投降苟安一世,而是光明正大的,有尊嚴的生存,他不投降,聯合劉備,和諸葛亮政見一致。因為曹操勢力太大,孫權和劉備單打獨鬥,都不免被吞掉。所以,魯肅在周瑜殺諸葛亮和奪取荊州上,都是不支持的,他的眼光不是眼前分毫利益,一時的快感,而是長治久安。這一點,周瑜太偏激了,呂蒙冒進破壞了孫劉聯合,埋下禍根。陸遜雖說是被動的,但是,他沒有很好地勸說孫權,分析利弊。所以,差的比較多。

2.魯肅忠義,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文官,只有他勸孫權打赤壁之戰,絕對在為孫權謀事,站在孫權的角度分析問題,忠肝義膽。孫策死的時候,還沒魯肅,如果有了魯肅,孫策就會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魯肅」了。魯肅是孫權當政後周瑜推薦的,他和周瑜肝膽相照,惺惺相惜,互為支持,好朋友。孫權一有魯肅,就像劉備得了諸葛亮一樣,良師益友。


這個說法就算是放在《三國演義》里,也不準確,更不用說正史里的魯肅了。演義里的魯肅,只是表現出「柔和寬厚」的一面,何來的「頭腦簡單,無能」呢?其實這更是體現出魯肅為了「孫劉聯盟」,顧大局識大體的一面,這樣的人,才是成大事之人。魯肅也並非毫無原則性,只會對劉備集團一味的友好和容忍的「愚人」。因為在正史上,魯肅的性格不僅是「柔和」,他還有「剛毅」的一面,足以顛覆小說中對魯肅的認知。

《三國志》注引《吳書》記載,魯肅少學擊劍騎射,手下聚集一群門客。漢末天下大亂,魯肅帶著三百門客,老弱在前,強壯者押後,準備投奔江東。魯肅眾人走到半路,被州里的騎兵追上,魯肅親自執盾射箭,射中地方都貫穿了。這些州里的騎兵隊,覺得未必能打過魯肅等人,又被魯肅說服,於是也不為難魯肅了。可見,魯肅不是一介瘦弱的謀士,而是文武雙全,並且箭法還很不錯。所以,當魯肅順利到達江東見到孫策後,連孫策這樣的英雄都覺得魯肅是個「奇士」。

赤壁之戰時,魯肅可是堅定的主戰派,並積極的為「聯劉抗曹」活動,因此才有《三國演義》里那種「頭腦簡單,對劉備等人過於包容」的形象。事實果真如此嗎?劉備入主成都後,孫權討荊州未果,派去的三郡長史又被關羽驅逐。於是,孫權大怒,讓呂蒙偷襲三郡,讓魯肅領萬人屯巴丘(巴陵)抵禦關羽《三國志.吳主傳》。果然,關羽南下解救三郡,被魯肅攔下,對峙在益陽。隨後,魯肅和關羽進行談判,其間,魯肅還指責關羽,結果關羽大怒,按刀而去,這就「單刀赴會」的故事。但是,根據《三國志》注引《吳書》,「單刀赴會」來到關羽營中談判的是魯肅,關羽面對魯肅的責問,沉默以對。最終,蜀漢和東吳達成了「湘水分界」。所以,無論是哪一個記載,敢這麼責問關羽的,估計也只有魯肅一人,這又何來魯肅「無能,老好人」之說?

魯肅其實不但是個剛柔並濟的人物,而且還是個氣度不凡的大才。早在周瑜借糧之時,就被魯肅氣度折服,諸葛亮也很快和魯肅定交,若非大才,能如此?而且,最難得的是,當魯肅發現他的「塌上對」戰略有缺陷時,能及時調整而不偏執,進而借重劉備集團,定下了「孫劉聯盟」的歷史大基調,這份氣度才能,更是讓凡人無法企及。


三國期間,魯肅的智謀遠高於諸葛亮,只是三國演義誇大、美化了諸葛亮,貶低了魯肅,使世人多贊諸葛孔明。

首先,孫劉聯盟的倡導者是魯肅。劉琮不戰而降,使得曹操快速得到荊州,劉備失去立身之地的新野,逃往南方的投奔蒼梧太守吳巨。魯肅勸下劉備駐守夏口,孫劉開始聯合。

奪下荊州曹操立刻揮兵直指江東東吳,一時間東吳上下一片恐慌,庭議之時幾乎所有庭議者均勸孫權降曹,使孫權多有不快。只有魯肅勸孫權抵抗,並讓孫權召回在外駐守武將共同商議抗曹。在武將們的支持下,孫權堅定了抗曹決心,以武力拒曹,這才有了赤壁之戰。

最體現魯肅戰略謀略的就是所謂世人所講的「借荊州」了。赤壁之戰後,曹操只佔有荊州七郡中的南陽郡和南郡大部,而劉備借劉琦之名,在東吳與曹操作戰事強佔了荊州南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四郡之地。赤壁之戰後,周瑜又與曹仁苦戰一年奪下南郡曹操所佔之地。東吳佔據南郡立馬顯出東吳戰略窘境。南郡北面是曹仁駐守襄陽,南面是劉備的荊州四郡,使自己腹背受敵,南郡又隔離開劉備與曹操的直接接觸。孫劉聯合抗曹因南郡之隔,使劉備脫身抗曹前線,並成為南郡未來之患。將南郡借給劉備,使劉備走上抗曹前線,減輕東吳北方壓力。並將難守的南郡丟給劉備。南郡是荊州核心,劉備得南郡自然歡喜。這樣即可甩掉南郡的戰略包袱,又可加強孫劉聯盟。力主借南郡與劉備的就是魯肅。有此謀略可見魯肅智謀非同一般。

南郡難守是因為南郡主要是江漢平原,而曹操佔據的南陽郡在南陽平原上,江漢平原與南陽平原的門戶是在襄陽,而襄陽由曹仁駐守。而曹操伐吳必經江漢平原而東伐東吳,借荊州,又讓劉備幹了一次給人守門的的事。

赤壁之戰後,魯肅來往與蜀吳之間,極盡之能維繫孫劉聯盟,使曹操不敢南伐,保全東吳和蜀漢。魯肅一死,東吳再無謀略之人。趁荊州之危奪取荊州算是東吳以小失大的戰略失算。

雖得荊州,不但破壞了孫劉聯盟共同抗曹的平衡局勢,東吳又多了一個死敵。為保東吳,孫權不得不向曹操稱臣。能在赤壁之戰前,一家獨戰曹操勇氣的孫權,面對蜀漢的報復,孫權不得不向曹操低頭。以荊州戰術之利,破壞三國鼎立基礎的孫劉聯盟,這就是東吳最大的戰略失誤。

以荊州之地,破壞孫劉聯盟,與魯肅的以南郡之地以全孫劉聯盟,戰略謀略自是不同。


把魯肅描寫成一個無能老好人的,是諸葛亮的忠實粉絲羅貫中。其實,歷史上的魯肅那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政治人物。

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這位東吳傑出的政治謀略家魯肅。他的鼎足三分理論,就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這是公元200年,周瑜把他引薦給孫權時,魯肅便談及形勢大略,告知天下必然三分。讀《三國演義》會發現,在諸葛亮面前,魯肅簡直就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顯得幼稚而無能。事實上,這都是羅貫中為了突出他心中的偶像諸葛孔明,而故意抹黑魯肅的。陳壽寫魯肅傳,從大處著眼,簡扼明了,突出他的謀略和膽識。但是,陳壽忽略了魯肅的另外一面,他不但有勇有謀,而且完全是一個極爽快、又極有剛性的人物。孫權曾竭力推崇魯肅,說他,就像東漢光武帝劉秀創業時期的鄧禹。由此可見,魯肅這位謀略家在東吳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