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都督中,周瑜文武全才,拒曹操於赤壁,保江東之不失,奠定三分天下之雛形;魯肅長於戰略,為孫權訂百年大計,力主聯劉抗曹,鞏固孫劉聯盟共圖天下;呂蒙勇而有謀,勤而好學,白衣渡江,襲取荊州,為東吳擴大地盤;陸遜智勇雙全,沉著冷靜,大破劉備於夷陵,為東吳解除亡國之險。

周瑜是帥才,魯肅是謀才,呂蒙是將才,陸遜是相才。那麼誰更歷害呢?

周瑜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領導赤壁之戰,大破曹操,赤壁之戰明顯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在弱者對抗強者時,沒有膽怯,非常冷靜,在東吳與曹操的首次交鋒中能夠憑藉自身優勢,合理選擇戰術,一舉擊破曹操,周瑜功不可沒,其眼光、膽識、能力、思維均優於常人。

周瑜的才能不僅體現在軍事上,而且在戰略上很有眼光,赤壁之戰前,周瑜就是堅決的主戰派,力主孫權統一長江以南,與曹操劃江而治,二分天下。赤壁之戰後,看出劉備絕非善類,力主孫權軟禁劉備,分化其黨羽,但孫權不聽,只可惜英年早逝,要不然就能看到周瑜西征益州。

魯肅一生最大的貢獻是替孫權擬定三分天下的戰略,早在孫權剛接手東吳時,魯肅就為孫權謀劃了江東版的「隆中對」,比諸葛亮的隆中對要早7年,可見其眼光深遠,在赤壁之戰前,力主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赤壁之戰後,在周瑜死後接任大都督位置,勸孫權借南郡給劉備,仍然奉行聯劉抗曹的戰略,確保了東吳能在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正是由於魯肅的戰略,才導致劉備集團的坐大坐強,包括後來劉備不願意歸還南郡,都是聯劉抗曹的副作用。

呂蒙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襲取荊州、攻取益州、伺機消失劉備集團,呂蒙的行為讓東吳用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大的利益,不僅佔有大半個荊州,而且將劉備勢力徹底趕出荊州,讓東吳的領土增加近三分之一,成為僅次於曹操的第二大割據勢力。

呂蒙與孫權的謀劃偷襲荊州,有利也有弊端,在戰術上看是成功的,在戰略上看是失敗的,幸好還碰到曹丕這個二楞子皇帝,要不然帶給東吳的就是滅頂之災。由於呂蒙偷襲荊州,導致了後來的夷陵之戰,當時魏國皇帝曹丕選擇了坐山觀虎鬥,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聯蜀擊吳,事後來看劉曄的建議是完全正確的,退一萬步講,如果當時曹丕聽從了劉曄的建議,聯蜀攻吳,那麼東吳的滅亡就是完全有可能的,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呂蒙的偷襲荊州,導致吳蜀聯盟破裂,這是相當危險的一步棋。

陸遜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在夷陵之戰,以沉著冷靜、處事果斷一興擊敗身經百戰、老謀深算的劉備,直接導致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徹底消亡,讓蜀漢勢力嚴重受損,間接導致劉備的鬱鬱而終。身為東吳四大家族之一的陸家,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其守土有責,進取無志,在夷陵之戰後,再也沒有意願發動對曹魏更大的戰爭。

陸遜由於才能出相入將,成為東吳的丞相,能夠很好的處理政務,但深受孫權猜忌,由於捲入太子與魯王的爭權,被孫權逼死。

綜合起來看,周瑜最歷害,其次是陸遜,再次是魯肅,最後是呂蒙。


周瑜、魯肅、呂蒙還有陸遜,這四個人在性格能力、施政理念、家族背景上都是大相徑庭。每個人都在自己任職期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對於孫權時期的東吳是舉足輕重的。

通過對三國時期的大數據對比,得出他們的排名。從高到低排名:陸遜、魯肅、呂蒙、周瑜。

在野史中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郭嘉的計謀被不斷神話,但是郭嘉真實的成就非常一般,遠遠不及諸葛亮。因為郭嘉在37歲的時候就死了。

同樣在野史裏諸葛亮和司馬懿鬥智,有著「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說法。最終取得最後勝利的是司馬懿。因為諸葛亮在53歲的時候就死了。

三國那麼多的英雄,最後只有曹操、劉備和孫權成就了霸業。

從蜀漢方面來看,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死時62歲。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時53歲。劉禪在位40年,死時64歲。

從曹魏方面來看,曹操死時65歲,壽命應該說還可以。曹丕繼位時年齡經驗都處在最佳狀態,但是死時卻只有39歲。曹叡死時35歲。

三國最後的贏家是司馬懿和司馬昭。司馬懿死時72歲,司馬昭死時54歲。司馬懿和司馬昭父子倆兒,活活把曹魏給熬死了。

為什麼三國裡面東吳是最後滅亡的?孫權死時70歲。一個人就先後駕馭了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四個大都督。

周瑜正在準備輝煌的時候,忽然就死掉了。死時35歲。

呂蒙取得了荊州後,也是忽然就掛掉了。死時42歲。

魯肅在鞏固了孫劉聯盟後,也是死掉了。死時45歲。

只有陸遜,活到了62歲。陸遜的兒子陸抗也活了49歲。

周瑜、魯肅、呂蒙都是一個人,而陸遜卻是陸氏家族。

在三國時期,有個不成文的規律。那就是活得越長,影響力就越大,獲利也就越大。也就是誰最能活誰就最厲害!

這四個人裡面誰最厲害?陸氏家族裡的陸遜當之無愧!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如果喜歡敬請關注@寄暇學宮】


厲害這概念不好界定,不如借用下三國志11中的五維屬性,日本人對三國人物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

周瑜:統率97武力71智力96政治86魅力93;

魯肅:統率80武力56智力92政治90魅力89;

呂蒙:統率91武力81智力84政治74魅力82;

陸遜:統率96武力69智力95政治87魅力90。

五項之和:1.周瑜2.陸遜3.呂蒙4.魯肅

統率:1.周瑜2.陸遜3.呂蒙4.魯肅

武力:1.呂蒙2.周瑜3.陸遜4.魯肅

智力:1.周瑜2.陸遜3.魯肅4.呂蒙

政治:1.魯肅2.陸遜3.周瑜4.呂蒙

魅力:1.周瑜2.陸遜3.魯肅4.呂蒙

應該說,五項之和的高低基本反應了四人對東吳的貢獻大小。周瑜在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陸遜猇亭之戰打敗了劉備,呂蒙從關羽手中奪取了荊州,魯肅建立鞏固了孫劉聯盟,他的貢獻主要在政治層面(政治排第一)。可以說周瑜陸遜排第一第二沒什麼爭議,呂蒙和魯肅在伯仲之間。


這個問題,我認為具體要看是哪一方面,是比武藝誰最厲害,還是比謀略誰最厲害呢?

就拿武藝來說,魯肅和陸遜都是一個文弱書生,陸遜雖然有軍事才能,但是沒有武藝。周瑜和呂蒙都是武將,但從史書上看不出周瑜武藝有多高強,而呂蒙就不同了,他驍勇善戰,是東漢末年名將。

顯然,論武藝,呂蒙第一。

那麼,論謀略呢?這個問題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有人說周瑜謀略第一。

周瑜,先後輔佐孫策、孫權兩兄弟,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東吳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傑出貢獻。

赤壁之戰,往往被說成了是諸葛亮的功勞,他「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曹操八十萬大軍。其實不然,那只是演義,不是歷史。事實上,周瑜纔是赤壁之戰的前線總指揮,赤壁之戰完全是周瑜的「傑作」。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還極力稱讚周瑜: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曹軍和孫劉大軍在江面對峙,兩軍將士都嚇得魂飛魄散。唯獨周瑜一人,手拿羽扇,頭戴綸巾,臨危不懼,談笑一揮間,曹操百萬大軍,就灰飛煙滅。這是一副怎樣驚心動魄的畫面?周瑜儒將的風度,在這首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不已!

也有人說魯肅第一。

魯肅,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博古通今,有經天緯地之才。他有政治眼光和抱負,曾跟孫權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戰略(後改為「三分天下」)。

魯肅是堅定的連劉抗曹主義者和踐行者,他為孫吳聯盟的鞏固貢獻了自己的一生,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作出了傑出貢獻。再一個,想當年,要不是魯肅勸孫權不要投降曹操,說不定孫權就不能建號帝業,以圖天下了。這樣的魯肅,豈不是功垂萬世?說他是東吳的第一功臣,也未為不可。

呂蒙的貢獻當然也很大,他果敢有膽,有勇有謀,也為東吳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善用兵,能攻心,將關羽玩弄於股掌之中,「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就奪取了荊州,使東吳國土的面積大增。

此外,呂蒙知恥後勇,他發憤讀書的故事,自來以來就廣為推崇,跟他有關的成語有「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但是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說呂蒙最厲害。

也有人說陸遜最厲害。

陸遜,自幼飽讀兵書,他才華橫溢,深知兵法的要義。呂蒙殺了關羽後,東吳跟蜀漢徹底結下了樑子。劉備一稱帝,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的堅決反對,向東吳下了戰書,發誓要為他二弟、三弟報仇雪恨。劉備舉蜀漢全國兵力,一共六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東吳進發。

東吳舉國皆驚,覺得劉備不可戰勝,最後還是陸遜扛起了抵抗蜀軍的重任。後來,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戰勝了劉備,名垂古今。

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認為周瑜最厲害。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周瑜24歲就當上了孫策的建威中郎將,名震一時。同年,他還迎娶了當年有名的美女小喬。可謂是官場、情場,場場得意。

第二,周瑜33歲指揮東吳聯軍,在赤壁大敗曹軍,為「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在孫權眼中,周瑜為江東立下了不朽功勛。他曾經和陸遜談論周瑜、魯肅、呂蒙等人,他說:

「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由此可見,孫權是把周瑜看成了江東第一功臣,並且把陸遜當作了「周瑜第二」。

第三,周瑜氣度宏大。同時代人劉備說他是「器量廣大」;蔣幹說他是「雅量高致」。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東吳四大都督中,周瑜是最厲害的。

那麼,大家怎麼認為呢?

專註三國史,喜歡三國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東吳在三國中也是如小強一般的存在,勢力彼時最強,卻能在一眾諸侯中,慢慢強大起來,這對於孫堅,孫策與孫權等人的眼光,更離不開文臣武將的輔佐,在東吳四任大都督都在位東吳的發展,貢獻著他們智慧與心血,那麼這四位究竟誰最厲害?筆者以為首位應該是周瑜,為什麼這麼說?下面不妨一起看看!

第三名,呂蒙與陸遜。

為什麼將這兩位劃為排列第三名?呂蒙勇斬陳就,破黃祖、朱光;智擒郝普、關羽。他忠於孫吳,對孫權盡心力籌謀,是東吳武將中不可多得的人才,陸遜呢,他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善於忍辱負重,不計較當前得失。巧奪荊州一戰,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專註於樊城之戰,他建議孫權要象輕刑便民,用仁政治理國家,要盡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一切主張說明陸遜並非單純「書生」,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把他倆放在第三名,是覺得能力有,只是發展的眼光卻是在當下,而不是遠方。

第二名,魯肅。

在面對曹操的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而促成聯盟的魯肅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只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在赤壁之戰後,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雙方經過會談,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可見魯肅的政治眼光還是比較長遠的,另外他的個人魅力也不是呂蒙與陸遜所能媲美的。

第一名,周瑜。

周瑜在三國中也是集智慧與「美貌」的人才。據說周瑜長壯有姿貌,而且精音律,於是便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當初是在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之時,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服務於東吳。來看看東吳的領導怎麼評價周瑜,孫策: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孫權: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再來看看曾經連蜀抗曹的曹操,又會有怎麼樣的評價,曹操評赤壁之戰: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這裡就可以看出,周瑜不僅在領導眼中聲望頗高,連對手也是給予肯定,重要的是他的政治眼光要遠遠高於其他三位都督,甚至比他的領導都要看得遠,可惜周瑜活得不夠久,只能嘆息天下的走向也不是他所能關心的了。


東吳從周瑜到陸遜這幾位都督每一位都為東吳做過很多貢獻,今天筆者就應題目的要求,為這四位都督排一下名。

第四名,呂蒙。把呂蒙放在最後的原因很簡單,他沒有周瑜、魯肅一樣的戰略眼光在他擔任都督的時候,唯一拿得出手的戰績就是打下了荊州,呂蒙打荊州這個事情還很有爭議,起碼在筆者看來,攻打荊州是弊大於利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荊州在劉備手中能發揮更大作用,其次吳蜀聯盟可以說是當時最重要的戰略合作。歷史證明,吳蜀聯盟是正確而且不可替代的。而且在偷襲荊州之前,孫權讓呂蒙裝病迷惑關羽的時候,陸遜也看到了戰機,向呂蒙建議偷襲荊州,而且拿出的計劃和呂矇事先準備的大致一樣。所以筆者把呂蒙放在了陸遜之後,但他勤奮學習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學習!

第三名,陸遜。首先陸遜是唯一一位沒有英年早逝的都督,他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更多。從建議呂蒙偷襲荊州初露頭角,到夷陵之戰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徹底奠定了在東吳的地位,之後石亭之戰又大敗曹軍。證明瞭他的指揮才能,但他晚年卻捲入了孫權父子的鬥爭之中,最後憤忿而卒。以上兩位的格局和戰略眼光都不如周瑜和魯肅,如果周瑜和魯肅不英年早逝,吳蜀聯盟得以繼續維持,三國的結局有可能會更改。

第二名,魯肅。魯肅絕不是演義中描寫的老好人形象,他的戰略眼光非常獨到,對三國時局的分析堪比諸葛亮,在很早的時候就拿出了東吳版的「隆中對」,如果益州不被劉備先一步拿下,孫權按照魯肅的策略,很可能出現二分天下。後來魯肅堅持聯劉抗曹,在荊州問題上週旋於孫劉兩家之間,把孫權和劉備翻臉的時間整整延後了五年,讓吳蜀兩家都得到了恢復元氣的機會,可惜的是後來兩家都認為自己兵強馬壯,雖然打不過曹操,滅了對方還是綽綽有餘的,結果就在魯肅死後幾年的時間內打成了一鍋粥,讓曹丕逮到機會平穩度過了篡漢的不穩定時期。

第一名毫無疑問是周瑜的,一個赤壁之戰讓周瑜名揚天下,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羣儒的那一套說辭,歷史上應該是周瑜向孫權講的。赤壁之戰大家都很熟悉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周瑜還是為孫權開疆拓土的功臣,為東吳打下了江左的大片土地。在戰略眼光上和魯肅不相上下,但他曾建議孫權幹掉劉備,這可是先知一樣的計謀啊,要是孫權當時真把劉備殺了,孫權能否統一中國不一定,但統一長江以南卻是板上釘釘的了,所以把他排在魯肅之前。

以上,就是筆者對東吳四大都督的排名,歡迎各位讀者加以補充!


哈嘍,我是孫郎談古,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的答案是:孫權最厲害!

孫權的識人用人實在高明,能讓他們發揮各自的長處,建立豐功偉業。難道不應該說是孫權的高明嗎?沒有孫權的提拔和慧眼,他們也不會成為東吳四大都督。

引用漢高祖劉邦的一句話: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正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可以說孫權是他們的伯樂。

如果非要將四人分出伯仲的話,那麼我是這樣來劃分的:

第一,地位最高的當屬周瑜

周瑜和孫權的關係,其實不止是君臣關係,還有另外兩種關係,第一,吳國的聯合創始人;第二,異姓兄弟。

先說第一種,在孫策渡江南下時,周瑜作為早期支持者,帶上自己的人馬前來幫助孫策開疆拓土。換句話說,周瑜也算是東吳集團的聯合創始人,只是後來做CEO的是創始人的弟弟孫權,但是周瑜享受的待遇也不是其他人能有的。

第二種,孫策年輕的時候就和周瑜義結金蘭,登堂拜母,倆人的關係就如親兄弟一樣。孫策去世後,武烈皇后吳夫人曾這麼說過:「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此語記載於《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事情大致是:當時曹操大破袁紹,下書讓孫權送太子做人質,孫權猶豫不決,便叫周瑜到其母吳夫人的住處一起協商,,周瑜一番分析後,吳夫人直接幫孫權做決定,於是說了上面一段話 )

所以說,周瑜和其他三位的地位沒有可比性,論地位他最高。

第二,貢獻最高的當屬陸遜

要說陸遜的貢獻最高,可能很多人會反對,但是如果把陸遜的家族算起來,兒子陸抗和侄子陸凱的功績算進去,是不是可以當屬貢獻最高的?即使不算陸凱,那麼陸遜父子倆的功勞是不是也配得上?

陸遜最著名的戰役就是「夷陵之戰」,火山劉備大軍,以弱勝多打敗蜀軍進犯;陸抗的代表作則是「西陵之戰」,同樣以弱勝多戰勝了步闡和西晉羊祜的聯軍,保住了吳國的西大門。可以說,陸遜和陸抗父子倆屢次救國於危難之中。每當大難來臨時,倆人都挺身而出,替吳國化險為夷,守土一方。

史書有載:陸抗存則吳,抗亡則吳亡。

此言不假,要不是當年陸抗和陸凱一武一文的精誠合作,吳國早已被滅。當年西陵之戰,陸抗也是背水一戰,採用圍城打援的方法,阻擊了晉軍,保住了東吳的國土。在陸抗去世後,吳國再無良將能抵抗晉國,很快就為晉國所滅。

所以說,光看陸遜的功績不足稱之為貢獻最大,但是他教育了一位出色的兒子,這個功勞也屬於他,所以綜合來看,貢獻最高的當是陸遜。

第三,進步最快的當屬呂蒙

呂蒙大家不陌生,當年的「吳下阿蒙」早已家喻戶曉。他和魯肅的交情也是十分深厚,才會有此一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千古名言。

呂蒙自小從軍,因犯事殺人,但是主事的人看呂蒙不錯,推薦給了孫策,孫策也覺得不錯便留在身邊跟隨自己。

孫權接班後,呂蒙多次利用他的聰明贏得孫權的信任,從一名無名小卒成長為一名驍勇善戰的主將,每次打仗都是衝鋒在前,可以說用血肉會換來的軍功。但是孫權覺得,呂蒙靠武力打仗終究不是辦法,於是就勸呂蒙多看看兵書之類,多運用一些謀略戰術。

在一番學習後,呂蒙過不負眾望成為一名有勇用謀的將領,奇襲荊州,斬殺關羽就是他的代表作。

呂蒙的出身沒有周瑜和陸遜那樣高貴,完全是從小卒一步步的打拚上來,所以他屬於「屌絲逆襲」,進步最快的。

圖片:呂蒙劇照,來源於網路,侵刪。

第四,最有戰略的當屬魯肅

魯肅,北方士族人士。看到孫權的招賢納士,主動加入。來到江東就向孫權提出了江東規劃,可以說是吳國版的「隆中對,三分天下」。所以說,魯肅的定位就是戰略規劃,而非上陣打仗!魯肅最大的功勞就是外交——合縱,致力於聯蜀抗魏,這和諸葛亮當年的聯吳抗曹是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最有戰略的稱號非魯肅莫屬。

我的回答到此結束,我是孫郎談古,專註三國東吳、南北朝、五代十國的歷史,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也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收聽更多你不知道的歷史。


三國時期,東吳的四任大都督都是非常厲害的。不得不說,東吳確實是人才濟濟,這一點劉備集團甘拜下風。

如果非要分出高低長短的話,相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

首先我們先從人主的角度分析,這四個人都效力過孫權,我們看孫權最喜歡誰?

周瑜——敬畏與防範

孫權對周瑜一直來說都是有忌憚之心的,當然孫權也確實很佩服周瑜,但是也不得不防著周瑜,此中原因不必多講,周瑜是孫策的小老弟,江東基業都是孫策和周瑜打下來的,江東的武將也很服氣周瑜。

呂蒙——矛盾與糾結

我們知道,對於呂蒙孫權是不太看得上的。但是魯肅極力推薦,孫權是非常信任魯肅的,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比呂蒙更合適的人選。孫權必須平衡江東各方面的勢力。呂蒙的文化程度不太高,也就是吳下阿蒙的由來。但是他卻非常好學,而且也很聰明。

陸遜——欣賞與打壓

陸遜的家族是當時江東四大家族之一,是絕對的江東本地派。而孫氏集團其實是外來人口,他們一路打到了江東,從此開創了江東的基業。因此本地派與外來派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而選用陸遜則完美的解決了兩派的矛盾。當然早期的陸遜,孫權也是極其欣賞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孫權發現陸遜好像有些功高蓋主的意思,而且不斷的幫助本地派打壓外來派,於是孫權開始對陸遜極其不滿意。最後陸遜參與到東吳的立儲事件中,讓孫權非常不滿意,最後在孫權的不斷責備與謾罵中死去。

魯肅——極其欣賞

至於魯肅,孫權可謂是非常的喜歡,喜歡的程度肯定是超出了前面三人。不僅是因為魯肅非常有才,而且魯肅與孫權的政治主張非常一致。可以說魯肅給孫權的帝王人生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是孫權亦師亦友的關係。

我們再從立下的重大戰績來看

周瑜:平定江東,擁立孫權,火燒赤壁

呂蒙:白衣渡江

陸遜:夷陵之戰,石亭之戰

魯肅:東吳版隆中對,聯劉抗曹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孫權的心中,魯肅絕對是第一位的。而在我們後世人眼中,周瑜的能力無疑是最強的。

在小編眼裡,周瑜>魯肅>陸遜>呂蒙

歡迎大家指點!


各有千秋,不可一概而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都有過人之處,不然也不可能統領東吳三軍。

周瑜有雄才偉略,但心胸狹隘,容不得其他人比他聰明,不然也不會被氣死,要是不被氣死,荊州早晚都是東吳的。

用一句詩來形容: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魯肅

懂治國之道,但過於小心翼翼,總是怕兩國交戰會殃及百姓,要知道,沒有國,就沒有家

用一句詩來形容:年少粗疏未可輕,榻邊視畫最分明。 直將諸葛同心事,空被張昭識姓名。 大業竟從身後定,豐碑自向墓前橫。 指因風義人爭說,細故何能概一生。

呂蒙

呂蒙這個人,作戰勇猛,奇襲有謀,出身寒微依靠個人奮鬥獲得上層賞識,作為謀主尚可,但不足以擔當戰略的決策者。

用一句詩來形容:幼小家貧實可哀,願徵行去志難回。 不探虎穴求身達,爭得人間富貴來。

陸遜

謀略一流,辦事穩妥,目光長遠,才能出眾。東吳初期,雖名不見經傳,但其暗露鋒芒,使他成為吳國中期的名將。最大特點,忍耐,耐得住寂寞,有機會是絕不放過

用一句詩形容: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這個當然是陸遜更厲害厲害,沒有人在三國中像他這麼厲害了,要不是三國演義對他描寫的很壞的話,估計他比諸葛亮還要厲害。他可是火燒了劉備的70萬大軍,蜀國所有的精銳,要不是擔心曹丕在他們後面搞小動作的話,估計就一舉拿下了蜀國。更重要的是在前面,關羽的死也和他有關,他可是這些事情最主要的關鍵人物。

要問劉備最痛恨誰的話,估計就只有陸遜這一個人,像周瑜這些人都不足為謀。周瑜總是被諸葛亮耍的團團轉,魯肅是一個老好人,呂蒙雖然也非常的討厭,但是殺傷力沒有陸遜那麼厲害,更重要的是很多事都是陸遜通過一些手段指導呂蒙去做的。這可是年輕一輩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就算諸葛亮也只能嘆息一口氣,自己沒有這麼厲害的人才,蜀國最後也不會這麼快的削弱。

下面我們就繼續看一下陸遜到底厲害在哪些地方。

首先就是關羽的死與陸遜有關,是他指導呂蒙去做的。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一個源頭的,這個就是荊州這一塊地盤。當初荊州給了劉備,想要讓劉備和孫權一樣抵抗曹操,孫權是沒有辦法才給了劉備。當初說好是借給劉備的,可是劉備卻不想要還,而出這個主意的就是魯肅這個一個好人。

其實魯肅這是一步蠢棋,讓劉備徹底的壯大了起來有了一個根基,他慢慢的發展,已經是威脅到了孫權地位。孫權就因為這一次的失誤,徹底的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只能夠跟劉備繼續合作下去。

當年周瑜是想要要回荊州的,但是最後因為英年早逝,還是沒有要回荊州。這個重任就到了呂蒙身上,孫權是想要讓呂蒙去要回荊州的,但是呂蒙說自己有重病,於是就不能去。這個時候陸遜站了出來,和呂蒙聊了幾下,呂蒙知道自己的錯誤,於是找到孫權,幫助孫權,最後是要回了荊州。

在這個過程中,陸遜也是指導呂蒙做了很多事情,纔能夠打敗了關羽,最後將關羽斬殺,這最大的功勞其實就是陸遜。他纔是那個成功背後的男人,只不過他選擇了低調,像這樣的年輕人真的是非常的少,明明非常的有才華,卻喜歡低調做人。

真正厲害的人應該就是陸遜這個人,像其他人都不怎麼厲害。可能在歷史上對於周瑜的評價比較高一點,可是和陸遜相比的話,在後期可是壓制住了周瑜。周瑜最重要的一站就是赤壁之戰,他們兩個也是經歷過以少勝多的戰役,可是陸遜卻是毫不退縮,周瑜當初還是想要投降的。而且周瑜當時有諸葛亮的幫助,他們兩個人強強聯手最終纔是能夠打敗曹操。

其次面對劉備的70萬大軍,陸遜一把火就燒沒了。

陸遜可是面對劉備的70萬大軍是毫不退縮的,當時孫權是沒有辦法,一個人都找不出來。但是有一個大臣推薦了陸遜,很多人都反對,因為他是一個儒生,但是孫權沒有辦法,只好選擇了陸遜。陸遜接受了孫權的委託,於是當上了水軍大都督,像前幾個都是這個官,最後一個就輪到了陸遜。

陸遜可是絲毫沒有慫,但是他也沒有直接上去和劉備直接硬幹,因為他知道他們兩個之間的實力實在是太大了,劉備有70萬大軍,而他只有幾萬。所以他只能夠忍耐下來,他知道劉備這些軍隊一定會有破綻的,所以他等待了很久,終於在夏天的時候,劉備他們的軍隊是受不了苦熱選擇了一個森林駐紮了下來,最後一把火把劉備的軍隊徹底的燒光了。

這個可以和司馬懿相比了,司馬懿也是特別忍耐的,他最後也是能夠打敗諸葛亮。一個聰明的人要學會忍耐,而一個年輕人能夠做到像司馬懿這樣的,絕對是少有的天才。

陸遜本來還可以消滅蜀國,立下不世之功

當時陸遜可是徹底的將劉備打敗了,他還在追擊,但是看到諸葛亮擺下了八卦陣,最好選擇放棄了。因為他知道曹丕還在自己的背後,他並不是破不了這個陣。其實諸葛亮也是知道他的心思,他害怕曹丕會在他後面搞小動作,然後諸葛亮他們兩個人聯合,陸遜就會失敗。

能夠做到像這樣一點的真的是非常厲害,就像當初曹操打官渡之戰一樣,也是以少勝多。曹操最後敗給了諸葛亮和周瑜,諸葛亮最後是敗給了陸遜。他纔是三國中最厲害的謀士,能夠真正的是超出了前人。真是英雄出少年,一代比一代強。

你們認為陸遜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歡迎在下面評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