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要從西泠印社創建發展、入社標準以及它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地位來談。

1904年夏季的暑熱中,杭州西湖迎來幾位文人雅客,避暑於湖上孤山一帶。他們是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他們對於印學這一深具民族文化傳統的藝術形式,傾心不已,醉心其中,均覺有傳承和發揚的必要,於是,起意集合各地印人創立學術團體,研究發展金石篆刻藝術。於是召集同人發起創建印社,選社址於孤山南麓西泠橋畔取名西泠印社。其宗旨為 「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

西泠印社的創建初衷,其實與東晉時期的蘭亭雅集大致相同。古人雅集無固定場所,而西泠印社則從一開始就謀求置產買地,修建亭閣。其後十年,他們四位創始人團結同仁,集資規劃,「買山立社」,先後建造了「仰賢亭」等九處園林建築,使印社初具規模。

建社初10年,印社沒有社長。據稱當時創社四人難分伯仲。1913年,西泠印社舉行建社十周年紀念大會,正式定名,並修啟立約,發展社員,公推詩書畫印成就斐然的藝術大師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因為吳氏集「詩、書、畫、印」為一身,其時已是藝壇公認領袖,在藝術界有很高的威望和吸引力,有他登高一呼,各種捐贈與義賣也隨之而來,對擴大印社的聲譽與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吳昌碩的帶領下,西泠印社廣結藝友、聲譽日隆,奠定了「天下第一名社」的百年基業。吳氏之後,西冷印社先後由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朴初、啟功、饒宗頤等名家擔任社長,這些人均為國學根底深厚,學術造詣高深與影響力廣布的大師級人物,由他們掌舵,逐步奠定了西冷印社作為海內金石書畫重鎮的地位。

西泠印社吸收社員極為慎重,要求於藝術上有高度成就,品質高尚,並有老社友推薦,在印社成立每十周年紀念日,經到場各位社友的認許才能入社。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等等,先後成為西泠印社社員。至印社二十周年時,已是「羅列金石家書畫千餘幅於社,張掛四壁,一時文採風流,聲聞遠布」。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泠印社的會員是很貴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