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您的提問!

這個問題我想需要從兩點來回答,一點是撒切爾夫人與女王所謂的「宮鬥」,另一點是撒切爾夫人治理下的國家。

首先,來看下兩人的基本差異(包括性情,出身,教育等)。

撒切爾夫人出生於英格蘭東部林肯郡的格蘭瑟姆,其全名為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茨(Margaret Hilda Roberts)。她的父親阿爾弗瑞德·羅伯茨(Alfred Roberts)在當地鎮上經營雜貨店,而且熱心於地方政治。撒切爾夫人的學業成績一向優異,樂於參加課外活動,她通過個人的後天努力,一路摸爬滾打、歷盡艱辛成為英國首相。

伊麗莎白二世生來就是王室貴胄,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富裕,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她性情隨和,不失幽默,與一向特立獨行,甚至有時候顯得比較高冷的「鐵娘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以上這些差異都給日後二人的關係埋下了隱患。

說「宮鬥」其實言過其實,但兩人的關係不是很和諧倒是確有其事。從以下幾件事情可以瞭解一二。

作為首相,每週覲見女王、共同探討政事是正常流程和規定。但是呢,撒切爾夫人竟提出重新安排每週覲見的時間,甚至有時候因自身原因而爽約。有一次,撒切爾夫人以家庭原因為由直接拒絕了女王的「進餐和下榻」邀請。自此之後,有些細心的民眾發現,這兩人很少一起露面。

1986年7月,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刊登文章:《女王對冷漠無情的撒切爾夫人很失望》。此篇文章聲稱,女王對撒切爾夫人提出的各種經濟政策表示擔憂,認為她的做法有失偏頗,極其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這篇文章的發表使得撒切爾夫人可謂相當炸毛啊,她聲稱女王的做法有違英國的政治慣例,並且表示因此感到壓力巨大。但對此「正面交鋒」,英國王室很久以後纔出面表態,認為報道不實。這起事件之後,撒切爾夫人和女王的關係降到了冰點。

但是「宮鬥」也只是這樣子了,並沒有像我國古代的宮廷劇那麼「跌宕起伏、驚心動魄」了。

再說「鐵娘子」治理下的英國。

1979年5月3日保守黨大選獲勝,撒切爾夫人出任首相,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上臺後,首先做的就是控制通脹。當時英國的通脹已超過兩位數,並迅速攀升,一度高達21%。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撒切爾夫人主導了大規模的思路轉變,她接受從美國開始流行的弗裏德曼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放棄「經濟大蕭條」之後開始流行的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轉向「供應管理」。

撒切爾夫人在哈耶克自由市場的理論指導下,採取了一系列供給方面的舉措:私有化,減稅,放鬆管制以鼓勵競爭,消弱工會力量。

在「福利國家」的改革方面,撒切爾削減財政開支,強調個人責任與義務,將「普遍性原則」改為「選擇性原則」,將市場競爭引入醫療服務,改革過去完全免費的醫療健康服務,讓患者也承擔一定比例的費用。

到了1989年,當撒切爾夫人被一些大臣強硬要求加入匯率機制時,撒切爾夫人對此堅決反對,她與她的財政顧問艾倫·沃爾特斯始終認為,英鎊應該能自由浮動,而歐盟會員資格只限制英國經濟,這一拒絕被認為是後來撒切爾夫人下臺的因素之一,但從二十多年後的歐債危機來看,她的決定是有遠見的。

英國大眾對撒切爾夫人的評價一直呈兩極化,這種現象可以在最近的一個電視臺民意調查中反映出來。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撒切爾夫人是少數對20世紀世界舞臺起重要影響的女性。


以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也可加我頭條號:交易邏輯,共同探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