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電樁行業的發展前途,取決於新能源汽車(主要是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和進程。毋庸置疑的是,發展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全球性共識,趨勢不可逆;在此大背景下,可以預判到的是,電動化是新能源化的優選項之一。所以一個基本的、前提性的判斷是:電動化將是未來全球汽車產業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第一選項,與之關聯的產業鏈都將迎來可持續發展的大機遇,這其中自然包括充電樁行業了。

二、在上述邏輯起點之下來分析充電樁行業的發展機會:

1、經過近四五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充電樁行業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波進擊,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衍生出了一些具有一定裝機量、品牌認知度的「龍頭」企業,包括特來電、國家電網、中國普通、星星充電、上汽安悅、浙江萬馬、南方電網等,這些企業和主體為充電樁行業的發展奠基和探索,其對產業的歷史性貢獻不言而喻。

2、但敬佩歸敬佩,市場歸市場。目前,上述諸位運營商一方面佔到了全國市場規模的90%強,另一方面全國的市場總規模仍然不盡如人意,甚至可以說不敢恭維。即便是假設中國充促盟公佈的動態統計數據值得信賴,目前全國的公共充電樁數量也才40萬臺/個出頭,這其中還包括佔比極高的小功率交流慢充樁,無論是在充電服務覆蓋面上、還是在充電服務綜合效率上,都與現實需求存在太大的差距。

3、差距即市場空白,空白即商機。大體上說,這個行業的空白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充電樁投建規模正與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產銷形成越來越大的落差,供不應求是鐵的事實;二是,已有公共充電樁的交直流比(快慢充比)不合理,亟待優化升級。這兩個方面既對目前市場上的幾大運營商構成存量負擔,又在客觀上為新進入者創造了巨大的「楔入」空間。

4、客觀地說,即便目前所謂的40萬臺/個公共充電樁滿負荷運行,也是捉襟見肘,仍需相當大數量規模的充電設備補充進來,讓市場佈局更飽滿、更合理、更高效。很顯然,在歷經了前幾年這波投資、且一時半會難以將投資轉化成現實回報的窘境下,第一輪玩家(包括大玩家)已經處於前怕狼後怕虎、進退維谷的境地,後續很難有非常強勁的動因能激發他們繼續盲目上規模,這也就在客觀上為新進入者創造了足夠多的機會。

5、第一波大玩家既要扛住歷史負擔,又要在不斷變幻的各種新場景中謀求突圍、進擊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殘酷的馬拉松式的淘汰賽。對於新的進入者來說,可以在總結先行者得失的基礎上,取長補短,精準捕捉最佳商業應用場景,把握好投資節奏和進度,穩紮穩打,完全有可能後來居上,並掘得真金。(觀點版權?恰及Chargemass)


個人意見還是很看好的。

1. 充電樁生意分為私家和公共兩種,先說私家的,目前我知道的北京新能源排號的申請人數是44.3萬,估計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等一二線城市也有可觀的量,現在在北京去申請新能源可能排到了2027年,這說明你做私家新能源充電樁在未來8年內都有可觀的生意量;

再說公家,公家的主要在城市和高速分佈,但是受客源就不僅僅只存在私家車,目前我知道的很多北京公交都在轉成電車,還有些貨車也是用電的,這對於在山東,山西等地方有著很不錯的市場,而且以後的城市交通燒油的也會越來越少,這是城市發展歷程。

2.鋰電池不行,電池充電技術還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新能源動能是電,當電不夠就要補電,充電樁不論面對什麼電池都是充電,大致轉化相差不大,即使以後不是鋰電池,更改充電樁也沒太多的改動,大的改動利率應該很難,這點可以看國家電網的佈局,說明以後換電池技術就拆除幾率不大,對於國家得不償失,所以,做充電樁還是穩健的。

3.地點選擇,這個要根據地域,城市使用的方式判斷,總之,別太偏,別扎堆,別找電車少的城市,關於新能源車的政策和發展問題,你可以關注我,希望能幫助你。


私自認為 無前途


行業肯定有前景,就是投入大,也需要時間


國家大力發展這一塊,新能源行業,會越來越好。


買新能源車車主大都有充電的地方,充電樁比想像中的需求要小,看不到什麼前途。


做充電樁生意 第一你的城市普及了嗎?第二你有地皮嗎? 第三交警隊有人嗎?


怎麼看出來挺??的,炒作概念或偷換概念都是騙人的,電動車從來都不是新能源車,還有什麼值得信賴的,電池的污染比汽油發動機大得多,若干年後,又要治理這樣的環境污染問題,這種污染更不好處理,不知道是真不明白,還是利益綁架,或者是顧意顛倒,誤導消費者,這跟所謂的保健品不是如出一轍嗎!


新能源確實在目前來講比較火,但是國內的新能源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而且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在一路下滑,國內大部分企業的動向基本都是跟著國家政策的,而真正意義上在新能源方向堅持探究科學真理的企業幾乎沒有,所以,結果可想而知。


建議你去看看2019上海充電樁展呢,時間是2019年5月6-8號,地點是上海世博展覽館,現場有專業團隊和專家進行討論解答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