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是真的。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過這件事情。

在慈禧去世半個月左右,溥儀就需要進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稱帝。封建皇帝的即位雖然風光無限,但是也繁瑣至極。首先溥儀就需要在中和殿接受侍衛內大臣的叩拜,此後又要轉移到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折騰來折騰去,並且當時的溫度也很低,這對於一個幾歲孩童來說的確是一種折磨。

當時溥儀尚未懂事,壓根就不知道這登基大典代表著什麼,只知道自己受了委屈,總是想著回家,於是便直接哭喊著:「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溥儀的哭喊不從另他的生父載灃特別的苦惱。一方面他是溥儀的生父,又是監國攝政王,所以按理來說皇帝哭喊的問題肯定是要由他來解決的。另一方面,溥儀又是皇帝,儘管載灃是溥儀的生父,但是畢竟君臣有別,載灃只能由著溥儀的性子來,無可奈何。

當時文武大臣正在向溥儀三跪九叩著,可是溥儀的哭喊聲始終沒聽。載灃實在是急的不得了,於是只能哄著溥儀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當時文武眾大臣都聽見了載灃這樣哄著溥儀,於是在事後議論紛紛,載灃怎麼能夠在皇帝登基的時候說出這樣的話。

其實我們大家都明白,載灃這是哄孩子的說法,可是不管怎樣,在隆重莊嚴的場合,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一不留神這話到了別人的耳里就變了味道。這「快完了」不僅僅可以指大典快結束了,而且可以被理解為宣統朝,甚至整個大清快結束了。

果不其然,在溥儀當了三年的皇帝之後,這清朝甚至是封建王朝都已經完了。所以這就使得有一些人在筆記小品里添油加醋說清朝的滅亡早就在載灃口中說出來了,是為讖語。

不過,就算是在溥儀登基的時候,整個清朝都是處於內憂外患的,衰亡的趨勢異常的明顯。文武群臣都不是傻子,自然能夠從時事當中嗅到一絲風雨欲來的味道,所以在當時本來就認為宣統朝離滅亡不遠,而載灃說出了「快完了」自然也會加深大家對未來的茫然感。


"快完了"這個故事見於多種私人回憶和掌故,比較著名的就是溥儀本人所寫的《我的前半生》,以及清末民初的一些野史筆記。鑒於事發時溥儀只不過才2歲多一點,所以溥儀的記憶,或是也受到了野史筆記和社會流傳的影響。

這件事總體上可以視為是真的,具體的情況是溥儀在登基大典時,因為歲數太小根本坐不穩,於是生父、攝政王載灃側身單膝跪著,用雙手緊緊扶著溥儀,不讓他亂動。由於典禮時間很長,溥儀掙扎著大哭大喊,攝政王在勸解的時候,冒出了「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快完了」的不祥之兆。

除了這個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類似的段子。

是講清末在袁世凱的逼宮下,載灃被解除了攝政王監國職務,當天回到府中攝政王是一幅如釋重負的樣子,對福晉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另有一個段子則是說「終於完了」。

(小醇親王載灃)

這兩個段子除了帶有一語成讖的意味外。還非常真實地體現了清末攝政王載灃的性格,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光緒皇帝的胞兄,生於1883年。奕譞去世之後,載灃承襲醇親王爵位,後來娶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為妻。可能是因為生長在王府中的緣故,載灃為人性格有點風輕雲淡,或者說是有點柔弱,缺乏政治手腕,光緒、慈禧死後,讓他來攝政監國,的確有些勉為其難。

在載灃任攝政王期間,另有一樁著名的事件,即革命黨人汪精衛意圖用炸彈炸死載灃,事機泄露後汪精衛被捕,載灃親自審問,結果一席長談,載灃竟被汪精衛的情懷感動,認為人才可惜,上演了一場「義釋革命黨」的故事。

清王朝覆滅後,載灃在北京當寓公,1952年去世,去世前將藏書和很多文物捐贈給北京大學。生前曾有一個著名的對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


也許會有這個故事,畢竟溥儀登基時太小,那麼多大臣跪拜,還不嚇壞了?


五十多歲寫自傳 能想起兩歲的事情和當時說過的話?大臣說的還比較靠譜


反正民間都這麼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