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這篇課文描述就是母親辛勤勞動給孩子上學的故事,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精神。所以給我印象很深,都是十幾年過去了,還依稀記得當年老師教導我們要懂得感恩,要愛媽媽。當年老師要求所有同學都把這篇課文背出來,以加深印象。告誡我們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來,我們只有好好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更好的報答母親。

這篇讓我最感動的寫到:「每天深夜,母親總要起來添桑葉,我一覺醒來,常常看見母親拿著燭台去喂蠶。」「蠶快『上山』了,母親一夜要起來兩次,累得他腰酸背痛。」每次看到這句就非常的感動。文章中的母親真的很偉大,為了讓孩子們讀書,自己無私的付出。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心情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文章中的母親讓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雖然我家的經濟條件和背景條件和文章中描寫的「我」的家庭相比要好得多,但我的母親同樣也為我們做了很多令人感動的事情,現在儘管長大了,比如也會準時買奶粉給我們喝,別人總是都二十多了還喝奶粉,我母親就是覺得奶粉能夠補充營養對身體好。一年四季常常提醒我們在外面一定要多注意身體,雖然那些愛總是嘮嘮叨叨的。可能現實中也有太多像文章描述中的「母親」,或許還更慘。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又何嘗不是母愛的奉獻呢?

《春蠶》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天下所有的母親的偉大。《春蠶》藝術構思的重點放在為奪取春蠶豐收而進行的蠶事活動上,豐收成災的結局則寫的簡單利落。


在課本中有映象的就是《海上日出》了~

節選一段 :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很靜,只聽見船里機器的聲音。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轉眼間,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道紅霞。紅霞的範圍慢慢擴大,越來越亮。我知道太陽就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目不轉睛地望著那裡。

  果然,過了一會兒,那裡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太陽像負著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一剎那間,那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時候太陽躲進雲里。陽光透過雲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辨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候天邊有黑雲,雲還很厚。太陽升起來,人看不見它。它的光芒給黑雲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後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雲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時候,不僅是太陽、雲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

1927年1月,巴金從上海踏上法國郵船「昴熱號」,赴巴黎留學,他將沿途的見聞寫成《海行雜記》一書,於1932年出版。《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別描寫了天氣晴好、白雲飄浮和烏雲蔽日三種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觀,文字簡潔,描寫傳神。


《謝謝愛源先生誠邀》巴金《生命的意義》使我感觸頗深。?《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接受,也不在於爭取》?巴金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堯棠。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1904年11月生,1921年畢業於成都外語專門學院。1927一1929年赴學留學。回國後從事文學創作。1953年9月先後任中國作協付主席,《文藝月刊》《收穫》《上海文學》主編。1977一1993年任作協主席。1983年任政協副主席。2003年國務院授於「人民作家」稱號。2005年11月17日19時06分逝世,享年101歲。他的一生獻給了中華的文化事業。他的文章和著作影響了新中國一大批人。並將永垂不朽地影響中華民族的後人。


時間真是很久了,唯一有印象的是巴金《鳥的天堂》。寫的是一棵大樹,上面很多鳥兒在其中安家,很是熱鬧。

其實,他的課文印象並不是很深刻,最深刻的還是他的小說《家》《春》《秋》三部曲。那時候上中學,讀到這三本小說,如獲至寶,愛不釋手。雖然過去了很多年,當時深夜燈下苦讀的情景歷歷如昨。


《繁星》選自文集《海行雜記》,主要寫了巴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看到的繁星的不同的情景,他三次看到繁星給巴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他把繁星當作母親的懷抱,自己則好象一個睡在母親懷裡的孩子,忘記一切。把繁星當作朋友,好象時時在對話,在訴說。字裡行間包含著巴金愛繁星天空的真情實感,寓情於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我們彷彿有身臨其境,意猶未盡,陶醉在其中,置身於浩瀚的星空中的感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