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段位制度不同,圍棋職業九段和其它職業棋手的差距也就不同。

不僅如此,段位制度不變的情況下,棋手成長環境不同,圍棋職業九段和其它職業棋手的差距也可能大不相同。

棋手成長環境的不同,在我最近寫的文章中有較為詳細的論述辨析——「棋力巔峯」與「棋戰成就巔峯」,這裡不再重複。

段位制度,主要有以下幾段情況:

一。古典時期

1927年之前。天下只能有一名九段,每段差半子,初段與九段差四子。升段的依據主要是戰績是否表現出了這段差,因此,棋手棋力與他們段位基本上是匹配的。

二。近代時期

1927年,改革了段位制度。一方面段差改為每段差三分之一子,初段與九段差三子;另一方面升段的依據改為專門的升段大賽(大手合)成績決定。

此時,九段的棋力(剛達九段時)實際上決定於棋手達到棋力巔峯所需要的時間和段位制度所限制的時間相比較的結果。比如:需要30年的修鍊才能棋藝大成,但18年就可升到九段,那麼必然九段的棋力不會很高;反過來,如果20年的修鍊可以棋藝大成,但25年才能升到九段,那麼自然可能七段八段就已經有了頂尖棋力,九段與之差別並不大。

第一個通過大手合升到九段的棋手,藤澤朋齋,用了16年從初段升到九段,就屬於段位上升速度超過棋力增長速度的情形。升入九段後,對七、八段的戰績並不佔優,且被吳清源兩次十番棋降到定先,也被橋本宇太郎僅6局就降級到先相先。

不過,這一時期,段位還是基本上能表示出棋手的真實棋力。

三。現代時期

日本在五十年代密集創辦了近十項新聞棋戰,使得棋手棋力增長速度大大加快。比如林海峯23歲以八段挑戰坂田成為名人戰冠軍,趙治勳19歲以六段成為職業十傑戰冠軍。而這些頂尖棋手普通最少需要12年才能升到九段(林海峯、小林、武宮12年,趙治勳、依田13年,大竹、加藤14年,最快記錄石田芳夫11年,但其從八段升九段不是通過大手合比賽,而是因為在頭銜戰中的傑出表現),因此,這一時期對於頂尖棋手而言,是升段速度跟不上棋力提升速度,段位含金量高,相對而言,則是九段含金量不高(畢竟段位只升不降,很多老棋手棋力不強卻還是九段)。

在中國,圍甲聯賽創辦前,大致屬於這一時期。88年曾舉辦聶衛平對希望之星(謝峯、餘平、常昊、李亮、邵煒剛等)系列指導棋,結果是這些初段二段大致在被讓二三子之間,93年又舉辦了對以四五段為主的(常昊、羅洗河、劉菁等)聶馬特別指導棋,結果大致為倒貼目和讓二子之間。

四。當代時期

中國和韓國變化特別大

一方面圍棋環境大變(見辨析——「棋力巔峯」與「棋戰成就巔峯),另一方面圍棋職業化使得有志於職業圍棋的小棋手成倍地增加,但中韓每年定段指標很少,自然地,初段的棋力就越來越高,以致於出現「初段風暴」——2007年剛剛入段的韓國棋手韓尚勛打入世界大賽決賽,這說明其實際上已經有了傳統九段的棋力。九段棋手別說對其讓三子,就算分先,又有幾人能勝?

其實定段指標與參定人數的衝突產生的這種效應在此之前很久就已經顯現了:1988年劉昌赫以三段在大王賽中挑落如日中天的曹薰鉉。1992年,16歲的李昌鎬還是五段,就成為國內七冠王,並創造至今無人打破的最低年齡世界冠軍記錄。

李世石於1999年升到三段後,就聲明不再參加段位賽,但當時小李已經具備極高的棋力,擁有不少棋戰頭銜。2003年韓國棋院只好改革段位制度,獲得世界冠軍可跳升三段,結果小李當年兩獲世界冠軍而升到九段。之後,日本棋院和中國棋院也作了類似改革,各棋院段位新規具體內容見各國(地區)升段制對照表 - 中國棋牌網。

目前,中韓初段對一線九段的棋力差距大約一先。也就是說,聶馬六超,以前之前的歷代頂尖棋手如坂田、吳清源、秀哉秀榮秀策等人,如果穿越來現在,直接參加定段賽未必能定段成功。而那些五六十歲高齡的九段,本身又已經多年不參加比賽,則與當今一線九段之間的棋力差距,可能達到兩三個子之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