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沒有哪家互聯網公司的二十週年紀念日,會讓整個中國互聯網界慨嘆不已。這一方面證明瞭新浪的業界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很少有互聯網公司能夠在二十年的時光中,通過騰挪移轉展現出極強的生存韌性,並亦步亦趨地度過一個又一個經濟週期。

對於外部觀察者而言,二十週年不只是承載著新浪漫長征途中歷史節點的功能,更成為從中窺視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的切入口。

在普通人看來,二十歲還僅是舉辦「成人禮」的時點;但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中國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作為一個1998年正式創辦的企業,在二十年後的今天,新浪收到了眾多名人和品牌的聯合祝福——在前來道賀的「客人」中,既有蒙牛、寶潔、統一這樣的傳統大廣告主,它們與新浪之間的「革命情誼」最早可以追溯到門戶時代;也有搜狐、百度、騰訊這些同行,他們和新浪的「相愛相殺」,共同組成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編年史史;當然也包括小米、OPPO這樣的新勢力代表,它們既熟知新的媒體邏輯,也見證了新浪在其中的摸爬滾打。

在任何時候,數據都比感性描述更具說服力。在不久前披露的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僅新浪微博這一獨立產品的月活躍用戶就達4.46億的水平,接近中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財務營收水平更是達到31.39億元,年對年增長比例接近50%。

微博的這一財報數據是給新浪二十年慶典的禮物。眾所周知,微博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從遭遇低谷到二次崛起並重回行業中心,這個故事模型不僅適用於微博,也是對新浪集團二十年漂泊的最好註腳。

打開一扇新世界大門

互聯網的初始形態並不是現在的樣子。它最早發端于軍事實驗室中四臺相互連接的計算機,隨後伴隨著從軍用、民用到商用的歷程,逐漸演變至當下的模樣。從小眾到大眾,從實驗室到社會,它的逐步普及需要一些先驅者為民眾打開一座座大門。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互聯網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但在世紀之交的彼刻,那時人們對互聯網的困頓程度不亞於我們現在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新鮮玩意能夠迸發出巨大的能量,但如何迸發以及效果怎樣卻眾說紛紜。

新浪在這時扮演起了新媒體時代「啟蒙者」的角色。在1997年9月獲得風投機構注資後,新浪網於1998年11月1日正式成立,打開了中國互聯網的「門戶時代」。按照傳播學理論的劃分,傳統媒體主要涵蓋報紙、雜誌、電視、廣播四大類,新浪的門戶模式從中找到了突破口,並成為當時「新媒體」的代表。

由於有著即時傳播和富媒體呈現的諸多優勢,新浪網逐漸成為當時中國人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來源。讓新浪頗為驕傲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新浪新聞中心的值班編輯蘇雨農在新聞突發10分鐘後,就按下了通過簡訊向用戶推送新聞的按鈕。在中國新聞史上,互聯網第一次早於傳統媒體發布重大新聞,甚至採用了「簡訊+網站」聯動的方式,這讓大眾看到了門戶網站潛藏的更多可能性。

在全盛時代,新浪門戶的直播間每天迎來送往,不同領域的各種大咖都希望藉助這一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興平臺傳播觀點或是對外宣傳。如果說傳統媒體仍然是以新聞從業者的口味為依歸向人們強制輸出新聞,那麼透過門戶,民眾終於掌握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收看的權力。

而這種深藏在先天基因中的觀念,也在它後續的發展歷程中無數次看到相似的軌跡。

讓每個人置身其中

新浪董事長曹國偉曾經在2006年就提出過一個重要的判斷,他認為未來的媒體發展將有三個重要的方向:內容形態多媒體化、消費終端移動化、內容來源PGC和UGC化。雖然這樣的觀點在今天看來稀鬆平常,但這恰好證明瞭這個源自2006年的觀點預測對了未來。

事實上,搭建一個公共輿論平臺,讓每個個體和企業都能置身其中,貫穿新浪成長的二十年始終。

在2005年,新浪就率先推出了博客,通過「名人戰略」吸引不少大家前來更新文章,最終也吸引了不少普通人在其中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對整個世界的理解。這是在互聯網環境下,中國的普通人個體終於有了對外發聲的平臺。「自我表現欲的膨脹」讓博客在推出後即廣受歡迎,至2006年就成為中國博客行業訪問量最高的平臺。

如果說門戶網站多少還是傳統內容生產模式的「新媒體化」,那麼博客就是對這種「精英中心主義」的顛覆。通過「門戶+博客」,新浪既是內容接收平臺也是內容生產平臺,實現了彼時對於內容產業鏈的完整佈局。

但無論如何,博客這類長內容無論對於創作者還是讀者來講都有著不低的門檻,如何讓信息傳遞變得更加快捷有效,新浪在迎來十歲生日後不久給出了答案——微博。事實上,這款產品的推出為新浪度過一個個經濟週期增強了生存韌性。當人們慨嘆作為門戶時代的王者,新浪將在「後門戶時代」英雄遲暮時,新浪用微博力挽狂瀾,將自身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社交媒體時代。

2014年,微博作為獨立實體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三年之後,它的月活用戶又成功超越Twitter,完成 了中國互聯網公司對美國同類型公司的首次超越。時至今日,微博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最重要的公共輿論市場,每天各種不同領域的新聞熱點都藉助這裡向外快速擴散。上到全民表達對國家的熱愛,中至品牌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營銷活動,下達年輕人對娛樂八卦的評頭論足,不同背景的人總能在這裡舒適地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

通過讓每個人置身其中,新浪成為行業和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再過數百年回過頭看,這裡的所有人都將成為「作者」,他們共同撰寫的是一部名為「當代史記」的作品。

二十年,總有故事

故事與事件截然不同,事件是孤立的,但故事講究挫折和復興。故事的功能在於成為人們的談資抑或增強主角的魅力,回過頭看新浪發展的二十年,這裡蘊藏著太多的精彩。

兩個十年彈指一揮間,當我們呼喊著「請回答1998」時會發現那個時點和現在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當時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還佔據著手機市場的大半江山,柯達仍處於鼎盛時期,實體商業還是中國人購物的唯一渠道。但是環顧當下四周的王者,幾乎一半都替換成了新人。

在快速變動的外部環境中求得生存,這為新浪故事的展開提供了絕好的場景。事實上以微博為例,它就經歷了從鼎盛、到放緩再「二次崛起」的過程。微博推出兩年後,騰訊推出了另一個社交平臺微信,用戶隨後出現了從微博流向微信的熱潮。

微博看起來沒有以前「性感」了,這成為新浪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但新浪微博仍然堅持「社交媒體」這一定位,它的背後意涵是這裡不只承載著社交的功能,也承載著媒體的功能。換句話說,它不僅是一個「說悄悄話」的場所,也應該成為普通人的「廣播站」。隨著快速向移動端的遷移,微博最終找到了和微信和平共處的模式,並成功度過危機。對於現在的用戶而言,每天點開微博看熱搜榜已經成為「規定動作」,這甚至成為了確保與周邊朋友擁有共同話題的前提條件。

在這樣的場域下,新浪成為注意力匯聚的樞紐。這種特殊地位也讓它頗受廣告主的青睞,畢竟類似這樣具有跨圈層、跨行業的媒體平臺已然不多。數據會說話——在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微博31.39億元的營收中,廣告收入已經達到27.92億元。廣告收入的穩定強勢讓微博擁有了「二次崛起」的本錢。事實上,這種英雄歸來的故事在新浪集團上也接續不斷地上演,例如2005年2月18日,盛大網路啟動毒丸計劃進行敵意收購,但新浪的反收購行動挫敗了對手的這一企圖。

二十年,雖然面對著「水大魚大」的整體趨勢,但也要經受住風水雨淋的起起伏伏。回顧新浪二十年,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示是認準目標、永不鬆懈,只要確認方向無虞,那麼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 ● ●

本文由 Morketing整理髮布

申請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