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序

陳敬容 譯

幾年以前,當本書作者去參觀,或者不如說去探索聖母院的時候,在那兩座鐘塔之一的暗角里,發現牆上有這樣一個手刻的單詞:

’ANAΓKH(希臘文,意爲命運)

這幾個由於年深日久而發黑並且相當深地嵌進石頭裏的大寫希臘字母,它們那種哥特字體的奇怪式樣和筆法不知標誌着什麼,彷彿是叫人明白那是一箇中世紀的人的手跡。這些字母所蘊含的悲慘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動了作者。

他多方尋思,盡力猜測那痛苦的靈魂是誰,他爲什麼一定要把這個罪惡的或悲慘的印記留在古老教堂的額角上之後才肯離開人世。

在那以後,人們又粉刷過或者打磨過這堵牆(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的建築),已經弄不清究竟是哪一種原因,字跡就不見了。因爲近兩百年來,人們就是如此這般地處置這些卓絕的中世紀教堂的。它們通體都遭受過摧殘,內部的殘破程度和外表上差不多。神甫粉刷它們,建築師打磨它們,隨後是民衆來把它們拆毀。

因此,關於刻在聖母院幽暗的鐘塔角落上的神祕的單詞,連同本書作者悲傷地敘述的那個一向無人知曉的不走運的人物,除了作者在這裏提供的一點脆弱的回憶之外,再沒有留下什麼痕跡了。幾個世紀以前在牆上寫下這個單詞的人已經不在了,永遠不在了。也該輪到這個單詞從教堂的額角上消失了。這座教堂本身或許也會很快從大地上消失吧。

正是由於這個單詞,作者寫下了這部著作。

一八三一年三月定刊本附記(一八三二年)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第一部長篇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爲奸壓迫人民羣衆,人民羣衆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麪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爲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

雨果(1802—1885)法國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散文家,十九世紀前期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一生幾乎跨越整個十九世紀,文學生涯達六十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掃上方二維碼,或點文末“閱讀原文”

即是《巴黎聖母院》有聲書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