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怎樣纔算孤獨呢?是《心靈想要大聲呼喊》那種無法說出自己心聲的那種隔離感?還是《未聞花名》那種不可見的無助感?又或是《來自風平浪靜的明天》那種打個時間差造成的孤立感?

這些都算不上,因為這都只是一時的孤獨,都有盡頭,都有終點,也都有解決辦法。無論主動也好,被動也罷,這些都能有一個鮮明的終點。那麼,如果要突出孤獨的主題,只要去掉這個終點,給人物以漫長的壽命,就能很好地來描繪這個主題了,而這正是這樣的一個漫長壽命之人的人生物語。

瑪奇亞——離別並非痛苦,只要留在心中便不孤獨

伊歐夫人有著數百年的壽命,因為這長久的壽命而被稱為 「離別的一族」 ,所以他們遠離世人,過著與世無爭,用織布來傾訴自己在漫長時光中那平淡生活的一切和自己的情感,是一個孤獨的種族。

對於這個族羣,有著這樣一個鐵律,那就是不能去外面的世界。一旦出去的話,不論遇到什麼邂逅,決不能愛上別人,一旦愛上,就會真的變成孤獨的人。

是的,如果不想失去他人而孤獨,那麼從一開始就不擁有,這樣也就不會失去了。這是一種膽小的做法,也確確實實能避免失去,但這樣真的好嗎?所以,主角瑪奇亞帶著我們去驗證了這個問題。

在這個壽命漫長的孤獨種族中,瑪奇亞作為一個沒有雙親的人甚至從一開始就是孤獨的。儘管過著平穩安定的生活,儘管也有自己的朋友並十分開心,但每每看到別人和父母歡笑的時刻,都會由衷地生起一股孤身一人的寂寞感。

只是,在這本就孤立環境中孤獨的瑪奇亞卻連這唯一的家園也失去了。對於這個內心本就沒有支撐,卻又失去家園,失去朋友,失去一切外物但又擁有漫長壽命的瑪奇亞來說,死或許纔是真正的解脫。但在這絕望之際,她發現一個嬰兒。看到偉大母愛的她不禁從內心生出對母親的敬仰,也決心要撫養這個嬰兒成人。

這一刻,瑪奇亞找到了內心的支柱,這個嬰兒成了自己的希比歐(家園),與此同時,卻也打破了不能愛上別人的鐵律。瑪奇亞愛上了別人,這種愛的力量是超越友情和愛情的親情,是作為母親這種對於本就是孤兒的她來說十分強力的愛。

「不論遇到什麼邂逅,決不能愛上別人,一旦愛上,就會真的變成孤獨的人。」

族羣的鐵律被巴羅再次提醒,但此時的本就孤獨的瑪奇亞遇到了這個孤獨的嬰兒,作為自己的救贖,她依舊堅持自己想法。

這個時候的瑪奇亞才15歲,她並不理解這句話的道理,只是在此刻空無一切的內心中生髮了一個信念,讓她有了活下去的動力。

但壽命漫長的瑪奇亞終究會有面臨這句話的時刻。她第一次真正面臨這句話的痛苦是在蘭格家的狗死去的時候,儘管她從一開始就知道,但親眼看著自己所愛的人死去,仍舊抑制不住的悲傷起來。但看著自己親手養大,已經變重的艾瑞爾,母親的職責湧上心頭,讓她能更加堅強地面對以後的失去。

所以,儘管生活困難,母子也曾出現過矛盾,甚至因為自己的關係居無定所,兩人的關係也不能言明,但這些瑪奇亞都不在乎,她滿心只有艾瑞爾的事,這雖然讓那些痛苦的日子變得不那麼難熬,但也讓她拒絕了回歸同伴的懷抱,甚至是蘭格的告白,自己將自己孤立起來。

雖然瑪奇亞自己倒是能看開,但這種關係對於艾瑞爾來說卻是殘酷的,已經成人的他深感自己的無力,藉口當兵逃離了母親瑪奇亞。瑪奇亞雖然不捨,但尊重艾瑞爾的想法,也接受他的出走,雖然堅定母親信念後絕對不哭的自己在此刻哭成了淚人。

這是瑪奇亞第一次「失去」愛的人,但這種失去沒有死亡那麼絕對,並且是自己主觀選擇造成的,所以相對緩和,而且有艾瑞爾給自己織的布中傾訴的感情,這也讓瑪奇亞可以時不時拿出回憶,以解心頭的寂寞,並讓自己在孤獨中迷失自我時,每每想起艾瑞爾都能找回自己。

在這一次相對緩和的失去中,雖然瑪奇亞再一次失去「外物」,但內心有所依靠的她已經不再是當初失去家園時那個絕望的自己。所以,儘管此刻的瑪奇亞面臨軟禁的窘境,但也沒有喪失希望,依舊認真地活著。

因為有了這樣的過渡,那個曾經視艾瑞爾為一切的瑪奇亞也得以審視自己,擺脫自己對自己的束縛,審視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因此,堅定信念拯救同伴蕾莉亞後,儘管在戰場上重逢了艾瑞爾,她也義無反顧地跑向自己應去的地方。

但是,此時的瑪奇亞只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她並沒有放下艾瑞爾。

在幫助迪塔接生後,瑪奇亞明白自己終究不是母親,艾瑞爾也只是自己在失去家園後找到的新的「家園」,以此來代替自己原本的希比歐。大徹大悟的她找到艾瑞爾,告訴他真正的母親當初是如何保護他的,並告知他正是因為有他這個「希比歐」的存在,才造就了現在的自己,實現了與他和自己的和解。即便艾瑞爾對自己叫出了母親做以挽留,她也只是報以微笑。

這一次的審視後瑪奇亞纔算是真正意義上地放下了艾瑞爾,也是她第一次主動對艾瑞爾的放手。瑪奇亞已經明白,只要內心有所支撐,就算失去外物,自己也不會孤獨。雖是「離別一組」,但自己並沒有失去什麼,離別也並非痛苦。

多年後,瑪奇亞找到垂垂老矣的艾瑞爾,在目睹他的死亡後,這一次是真正的離別了。瑪奇亞回憶著自己和他曾經的點點滴滴,雖然再次嚎啕大哭,卻也由衷地感慨「愛一個人真好。」

「出發了,為了迎向新的離別。」離別一族並不孤獨,儘管自己壽命漫長,會經歷很多離別,但只要對方還在自己的心中,離別也並非痛苦。而相比一開始就不曾擁有而讓自己漫長的壽命中充斥著單調和重複,這種酸甜苦辣嘗盡的生命纔多彩斑斕。

蕾莉亞——內心的空洞纔是真正的孤獨

以上,單獨從瑪奇亞的視角看,對於如何處理漫長生命中的孤獨已經有了很好的處理,雖然平淡,倒也算不上差。但這樣的話就無法證明孤獨是一種多麼可怕的力量了,戰勝這種力量需要多大的能量,更別提岡媽本身可是對這有深深體會的。所以,也就有了蕾莉亞這樣一個鏡像角色來對比。

蕾莉亞是一個熱情奔放,自由灑脫而又倔強好勝的人,在被俘虜後面對能夠飛天的龍也曾嘲笑過他們是膽小鬼,不敢飛離這裡,終將會飽受思念的煎熬死去(也是在對自己說的)。這是她面對孤獨的第一個階段,反抗,卻又力不從心,強烈地抗拒著造成自己孤獨的事物,卻又無法反抗。

作為和瑪奇亞一樣失去家園,失去一切的蕾莉亞,她沒有幸運地遇到一個同樣失去一切的人獲得救贖,在自己的心中重新樹立起一個如同家園希比歐的新的存在。這樣的她此刻不僅失去外物的一切,內心也破碎不堪,只能在囚禁自己的牢籠中一處和家園相似的建築物旁尋找安慰。即便倔強好勝又喜好自由的蕾莉亞在孤獨的侵蝕下也逐漸迷失自我,不僅區服於作為一個籠中鳥,也甘願成為一個代孕工具。

在自己的戀人克里姆和瑪奇亞的第一次營救中,蕾莉亞已經逃脫,可她卻因為自己已經懷孕而沒臉見曾經的戀人。明明能夠逃離,明明能夠重獲自己,可蕾莉亞因為羞於見人而將自己孤立,再度回到那個囚禁自己的牢籠。這是她面對孤獨的第二個階段,雖然能逃離目前物理上隔離造成的孤獨,但想到以後歸回同伴時自己已經愧對戀人而造成的心理上的孤獨,蕾莉亞選擇了退縮,退回了那個物理上的牢籠。

蕾莉亞的徹底崩壞是在戀人克里姆的第二次營救中,目睹最後的同伴和戀人的死亡後,蕾莉亞連最後的希望也失去了,並且還算自己一手造成的。這是她面對孤獨的第三個階段,此時的她內心已經化為空洞,黑化之下甚至希望能抓回好友瑪奇亞來疏導自己的孤獨,甚至是濃妝艷抹,以此希望那個名義上的丈夫能碰自己。為了排解寂寞,蕾莉亞甚至無所謂任何瘋狂的舉動,只為能讓自己獲得一點點救贖。

當然,這一點點救贖也是有的,那就是蕾莉亞的女兒。雖然無法接觸,但至少還有一個女兒作為幻想的存在,支撐著這個內心早已空洞,被孤獨逼瘋的蕾莉亞。

和瑪奇亞滿腦子艾瑞爾而活下去一樣,蕾莉亞也只能滿腦子想著女兒的事,以此讓自己有事可做,讓自己不那麼孤獨。這個素未謀面的女兒也成了蕾莉亞的支柱,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在遇到曾經的戀人來拯救自己的時候,蕾莉亞不是驚訝於對方沒有死去,也不是覺得自己愧對於他,更不是想逃離這裡。此刻的蕾莉亞只是迫切地想見一見自己的女兒,看一眼支撐自己度過這痛苦時光的女兒,看看這個讓自己勉強活下來的動力。

這個女兒作為蕾莉亞內心的支撐幫她度過了痛苦的歲月,但也因此束縛她,讓她最終沒有選擇逃離,甚至再度拒絕自己曾經的戀人克里姆給予的逃脫幫助,並在明知徹底傷透他的情況下依舊眼看著克里姆走向死亡而不選擇幫助他。

這就是蕾莉亞這個鏡像角色的作用,一個曾經如此多彩的女孩在孤獨的侵蝕下變成如今的病態,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希望丟棄太多,並一次次把自己推向火坑。而虐弱但小的瑪奇亞卻因為有一個好的心理支撐跨過艱苦的歲月逐漸變得堅強可靠。

在最後,蕾莉亞終於見到那個讓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兒梅多梅爾,可不僅自己對她一無所知,她也對自己一無所知,自己至始至終追逐的都是一個幻影的存在。

一句來自女兒的「你是誰」讓蕾莉亞徹底醒悟,那個心中的女兒徹底死亡,也由此解放了束縛著蕾莉亞的枷鎖,獲得內心的自由。蕾莉亞沒有如自己所希望的去抱緊女兒,而是和自己的這份執念和解,接受自己的孤獨,接受自己被孤獨壓迫下的不堪。倔強的她把自己曾經最好的一面告訴女兒,也終於做回自己,並勇敢地邁開步子,奔向好友瑪奇亞。(克里姆你冤啊!這麼多年都等過來了,再等她醒悟不就好了。)

不過,蕾莉亞這個人物刻畫不多,有的只是片段,甚至人物動機在各個時期都十分割裂,變化的過程完全省略的,造成觀眾對這個角色的行為變化感覺莫名其妙,沒有瑪奇亞成長變化那麼平和。雖然很多地方邏輯不通,甚至感覺有點迷,但作為和瑪奇亞成長轉變的對比,也充分證明瞭同樣的孤獨之人在獲得內心的依託後和內心絕望的人生差別有多大。

孤獨的力量十分可怕,它能硬生生地把一個熱血漫的主角(蕾莉亞)差點搞成反派病嬌,也能讓人在獲得內心依託後即便是女配角色(瑪奇亞),也能變得堅強可靠。兩方對比,既凸顯了真正的孤獨的力量,也顯示了內心有所依託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克里姆——愛上一個人,就會真的變成孤獨的人

最後談一談克里姆吧!真是苦逼的娃子,他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和蕾莉亞+瑪奇亞來做對比的。相對於兩個女性角色打破族規而因為新的邂逅而獲得繼續走下去的力量,他是堅守族規,卻也因為愛上一個人而變成真正的孤獨之人,是最慘的,也是最諷刺的。

蕾莉亞和瑪奇亞都是失去一切後把注意力轉到新的地方,雖然失去了一些東西,但她們都通過自己獲得了新的東西,並將之視為自己內心的支柱,由此展開了新的邂逅,開啟新的人生。

克里姆不同,他謹遵族規,儘管在外奔波必然有所邂逅,但他始終都劃清界限,心中想的只有蕾莉亞,希望能夠回到從前的日子。雖然他在物理上失去了蕾莉亞,但蕾莉亞仍舊是他心中的支柱,支撐著他在真正意義的孤身一人的生活中堅持下去(沒有所謂的兒女和同伴),忍受這痛苦的一切並想盡辦法拯救自己的戀人蕾莉亞。

這種想法其實並不錯,也不能說克里姆不成熟,不成長,只能說克里姆的格局還侷限在以前的希比歐。他的內心支柱蕾莉亞也自始至終都活著,所以他某種意義上來說並沒有失去,也就談不上尋找新的內心支柱了。所以克里姆並沒有真切關注過外面的世界是多麼不同,儘管他可能是對這個世界接觸的最深的人。

因為心中的信念從未變動,所以克里姆不像蕾莉亞和瑪奇亞,都因經歷過真正的絕望而不得不開啟新的人生,也造成了只有他還保持著和當初一樣的狀態。

但是,愛上一個人,就會真的變成孤獨的人。在故鄉希比歐不存在這個問題是因為大家都長壽,是真的不會失去,但因為蕾莉亞和瑪奇亞已經走向了新的人生,有了新的內心支柱而和他產生差異,造成心理上的隔閡,所以在克里姆終於解救蕾莉亞時,卻因為得不到她的心而真正失去蕾莉亞。

再被蕾莉亞拒絕的那一刻,克里姆真正失去了一切。自己曾經的一切努力都不過是一廂情願,自己所追逐的戀人也早已不是心中的模樣。內心支柱轟然倒塌的克里姆看著眼前的一切,絕望的他無法或巧合(瑪奇亞),或被動(蕾莉亞)的獲得新的內心支撐,唯有絕望地赴死來擺脫這一切。

恩,其實挺像《了不起的蓋茨比》,追逐著自己記憶中的愛人,卻不知對方早已改變。可蓋茨比是懷著希望死去的,至少也算幸福吧! 克里姆卻體驗到了真正的絕望,明明自己只是想回到從前單純快樂的日子,卻到死也不明白兩人為什麼會改變(其實只是兩人有了新的追求),只能含恨而終,死不瞑目,甚至得不到一絲蕾莉亞的憐憫。

相對於蕾莉亞和瑪奇亞兩人雖然愛上別人,但卻沒有變成孤獨之人,克里姆身體力行了什麼叫愛上就會孤獨。因為失去不僅僅存在於物理上,即便能夠擁有同樣漫長的歲月,心理產生也分歧也意味著失去。

至此,故事結構上因這幾個角色的互為對比達到完美,十分工整,也讓這個命題顯得更加可信。只是可憐了我們的克里姆,被ntr也就算了,喜當爹的資格都沒有,甚至在愛人蕾莉亞面前中槍倒地也得不到她扶一下的資格,只能懷著孤獨和困惑赴死,真是相當慘了,可見舔狗是沒有好下場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